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倒逼机制研究

2016-04-02

探索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作作风领导互联网+

吴 侃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重庆400041)

我们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群众工作,研究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作风建设问题是重大的政治课题与学术命题。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1],因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同样“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2]366。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365。当前,研究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核心问题、制度机制以及反腐倡廉工作”等四个方面[3]。而对于内容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4]等五个方面展开。就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的机制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长效机制[5]、固本机制[6]、动力机制[7]和常态机制[8]等方面,此外还有“责任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9],“一系列长效的机制平台”[10],“五种特性长效机制”[11]等。这些机制研究着重于领导干部主动加强和改善工作作风的层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自上而下”的组织考核与“自下而上”的群众参与等倒逼机制。重庆市开发的重庆市“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简称重庆群工系统),由重庆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市建构起“一窗通办、一网通联、五级联动”等快速反应机制,倒逼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转变作风,有效解决群众问题。从调查来看,重庆群工系统有助于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拖延受理、推诿处理、搪塞回复、应付决策”等作风问题,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为全面从严治党找到新的突破口。

1 少数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群众工作中,由于同时存在“由下往上群众反映问题的信息在层层衰减与由上往下解决问题的力度也在层层衰减”两大难题,使少数领导干部在解决群众诉求时总找借口,滋生了四种不良工作态度,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因此,“‘两个层层衰减'导致大量矛盾问题在基层集聚,一些群众甚至产生了对抗博弈心理”[12]。

1.1 拖延式受理群众诉求

拖延式受理群众诉求是指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常常借助诸如工作忙等各种理由拖延受理群众诉求,并简单地认为群众诉求不重要,甚至借助群众对上级政策或处理意见的信息不对称,蒙骗群众,以达到不受理群众反映问题的目的。少数领导干部这种拖延式受理群众诉求的工作方式,把群众工作变为与群众诉求毫无关系的工作,形成群众心中的“傲慢、专横、摆架子和耍威风”等干部形象。拖延受理群众反映诉求的工作作风,是少数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的表现,是责任意识淡化、服务意识淡薄、耍特权和不关心群众生活共同导致的结果,引起群众极大不满,是在戳党的脊梁骨。

1.2 推诿式处理群众诉求

推诿式处理群众诉求是指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在处理群众诉求时,不是认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地相互推诿、逃避责任。少数领导干部这种处理群众诉求的工作方式,是少数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的群众工作态度所致。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踢皮球和推诿扯皮、让前来寻求问题处理的群众来回跑和转圈圈”的工作表现,“推、等、绕”的工作习惯,导致“草率敷衍、消极懈怠,大事小办、急事缓办”的恶果,把群众路线这一基层工作的核心搞丢了。这需要规范群众诉求处理流程,杜绝推诿式处理群众诉求的一切因素。

1.3 搪塞式回复群众诉求

搪塞式回复群众诉求是指当前少数领导干部把“真抓落实群众诉求”当成口号,对群众反映诉求不是以认真、求实、及时的态度回复,而是轻描淡写地搪塞。少数领导干部回复处理群众诉求结果时,也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总说是经过“多次会议研究部署的结果”。而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工作表态和拍胸脯”等,却没有实实在在的措施,一旦遇到难办的群众诉求时,就搪塞回复了之。这是对群众工作不落实、重于表象的结果,使群众不满意处理结果,滋生不信任情绪,基层矛盾也就越积越多。

1.4 应付式对待群众工作决策

应付式对待群众工作决策是指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不解民情民意,没有全身心投入群众工作中,使落实群众工作决策变为敷衍应付了事。这种工作方式,既表现为“浮躁、懈怠、不踏实”贯彻群众工作决策;还表现为没有“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走到群众当中去”做决策等。少数领导干部这种群众工作决策方式,体现了他们“不是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而是把想、争和保位置当做群众工作决策”的价值追求。没有躬身向下,没有吸取人民群众的实践精华,领导干部不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就不会做出科学的群众工作决策,也就不可能掌握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表明,要想破解“两个层层衰减”难题,可能需要构建一种倒逼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机制来予以破解。

2 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倒逼机制的生成

由于上述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重庆市建立的群工系统,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拖延受理、推诿处理、搪塞回复和应付决策”等作风问题,生成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干群直面”的倒逼机制体系。从调查来看,这些倒逼机制源于在群众路线工作之中整合了服务群众的力量和资源,提高了领导干部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水平,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产生了倒逼效应。

2.1 “自下而上”民意快速传达的倒逼机制,催促领导干部及时受理群众诉求

“自下而上”民意快速传达的倒逼机制是指群工系统把群众诉求信息快速准确传达给上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群众直接评价受理情况紧密结合,产生了“自下而上”催促领导干部及时受理群众诉求的倒逼效能。群工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多载体传递,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反映问题;畅通“五级”(市级指挥中心、区县行政服务中心、镇街公共服务中心、村民便民服务中心、村民小组和社会网格)联动信息传递渠道,方便群众快速传达诉求。还与阳光平台、市长信箱等政务平台对接,保障了群众对诉求问题受理情况与对结果满意与否的评价信息及时反馈,让各种信息快速被相关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掌握,保证没有衰减,并催促相关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及时受理群众诉求,不能拖延。

一是以群众常用的手机与互联网等为主要载体,有效对接短信、微信、QQ等当前群众主要使用的信息传输方式,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准确反映其诉求问题。

二是畅通“五级”渠道联动共享信息,在市委、市级部门、区县、乡镇街道、村民社区都有客户端口,方便领导干部及时收集、快速交办、有效督办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这些客户端的相互连通,市级和区县主要领导干部能及时掌握群众反映的问题,实现主要领导“点对点、面对面、零距离”了解群众传递的信息,动态掌握问题的处理过程及其结果的信息、群众对处理结果满意与否的评价反馈信息。

三是链接了“阳光重庆”系统、市长和区县长的电子信箱,实现了与政府热线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把政策民事、就业问医等多种服务功能融为一体,方便群众,多功能服务群众。

四是保障群众知道问题受理部门、处理领导等信息,实现群众参与并对整个问题受理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反馈于系统之中,一并纳入对处理问题的相关领导干部当年的工作考核范畴。从实例来看,重庆渝北区半山名都一居民,在群工系统中反映了“宝桐一路沿线没有垃圾箱”的问题,社区干部当天上午10点就到现场核实情况,并迅速上报至回兴街道。随即,回兴街道就启动工作程序并受理该问题[13]。因此,群工系统实现了群众诉求问题快速对接受理部门,使相关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必须及时受理,减少了群众上访数量,有效化解了越级上访的难题,取得了“群众快速反映问题时还可以直接考核领导干部是否及时受理诉求”的倒逼效果。

2.2 “自上而下”工作动态督查的倒逼机制,促使领导干部满意回复群众诉求

“自上而下”工作动态督查的倒逼机制是指群工系统以一种动态同步工作方法对领导干部处理群众诉求问题工作进行考核,并伴随着处理问题的全过程。通过“一通报、两报告,市区县群工联席会议,基层党建形势分析会,日监控、周通报和月通报”等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解决好并满意回复群众诉求,形成“自上而下”的震慑力。群工系统这种工作动态督查倒逼机制既是一个动态过程,即“系统启动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同时,系统的督查督办程序也就相随而动,直至圆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是领导干部处理群众问题“定性与定量、动静结合”的工作常态,更是体现了快速给予群众满意答复的工作作风。

一是把各种平台考核监督的对象,都统一于“一通报、两报告”制度之中。不仅保证实现市级平台汇总通报所有处理群众诉求的情况,而且还要求各区县党委常委会和区县政府常务会每月听取群工系统指挥中心的一次报告,每年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报告群工系统解决群众问题的情况。

二是市级指挥中心的情况通报由市委组织部和市政府督查室联合发文,采取“日监控、周通报和月通报”的制度实现情况通报考核无缝连接,保证了对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问责的权威性与可行性。考核通过电话、网络直接问询,并结合群工系统本身统计汇总的“事项总数、已办结数、办结率、已办结事项群众满意度”等信息,加上问题处理的超期天数和“黄红灯”情况(即2个工作日内答复政策咨询类的群众问题,而对于生产生活方面的群众问题,超过7个工作日亮黄灯,超过15个工作日则亮红灯,而且“红黄灯”一旦生成就不能撤销),考核评价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作风,还及时对个别区县办理群众反映诉求不力的事项予以通报问责。这种考核在区县是由区县行政服务中心参照市级指挥中心考核模式实现对区县部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考核。

三是实行对党政领导干部日常的和年终的联合考核,包括具体统筹协调部门的和具体办理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同时还要对党(工)委书记进行考核。主要包括针对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分管领导(大部分是行政领导)的考核;针对具体办事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相对接的领导干部的考核;针对区县、街镇、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要汇报群工系统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的考核等。

四是实时动态公开处理问题的进度,方便群众可随时登录群工系统了解问题办理情况,查看每个环节的责任单位、经办人员等具体信息,并在事项办结后进行满意度评价。如此一来,“过去对这种‘三不管'问题,干部容易出现慢作为、不作为,现在问题反映到群工系统,倒逼我们转变作风,必须作为”[13]。调查显示,这些动态考核倒逼机制使领导干部对97%以上的群众反映问题都能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满意解答,也使区县2014年度民意满意度考核中整体比上年度提高了8.5%,是过去历年提升幅度之最,而且“村(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和基层干部形象作风”等两项考核满意度也是历年最高的。很明显,动态督查考核机制倒逼效果明显,迫使领导干部改变搪塞回复群众诉求的工作作风。

2.3 “上下联动”规范处理流程的倒逼机制,敦促领导干部认真处理群众诉求

“上下联动”规范处理流程的倒逼机制是指群工系统在处理群众诉求问题时,有一个规范的处理程序,即“上下分工,互为联动,逐层逐级解决问题”的规范过程。使基层领导干部无法解决的群众问题,逐级地、规范地传向上级,形成敦促领导干部及时处理群众诉求“上下联动”的倒逼局面。这种规范处理流程的倒逼机制,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参与共同监督问题处理的工作格局,及时有效地化解群众难题,推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

一是处理问题的流程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层级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规范处理流程先把群众反映问题集中于村(社区)居民小组长,由他们进行分类,属于基层村社组织领导干部能解决的问题,立即办理,不能办理的向上反映到乡镇街道的公共服务中心,若乡镇街道的领导干部无法解决,就需要向区县行政服务中心提交。由区县负责对基层提交的群众问题进行分析,看看下级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推诿问题,下一步问题应交哪个部门处理或哪个部门督办处理,竭力做到群众诉求解决在基层,让区县以上的市级指挥中心,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协调处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重大问题等方面。

二是这种规范处理流程保障各级中心“上下联动、层层把关”,使领导干部必须尽力实现在基层处理问题,把矛盾化解于基层,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如重庆市沙坪坝区石碾桥村一村民,通过“群工系统”反映“当地有15户村民因天旱导致吃水难”的问题,沙坪坝区行政服务中心立即协调区水务局等相关部门,7天内就上门安装了自来水管道。村民们感叹道,以前这类村里办不了的事情往往要靠上访才解决得了,没想到这次解决得这么快这么顺利。

三是这种处理问题的规范流程保障群众直接参与并监督问题处理的全过程。规范处理流程实现群众直接参与,使领导干部那些“推诿的,或处理不到位的,或处理问题不给力”的行为接受群众直接监督。群众只要把对问题处理的意见反馈于系统中,就能实现对问题处理意见直接上报给相关领导干部,直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而上级部门的相关领导,就可以直接在系统内给处理问题部门与领导干部亮“红黄灯”或者直接通报问责。调查显示,群工系统建立以来,亮提醒黄灯2 620次,亮警告红灯470次,并先后诫勉或通报批评责任部门62个,涉及领导干部77人;实现了98%的群众反映诉求解决在区县以下基层组织,97%以上的群众反映问题解决于7个工作日内,或是当面给予保证性答复。毋庸置疑,这种“上下联动”规范处理流程的工作机制,倒逼领导干部及时认真地处理群众诉求,无法推诿。

2.4 “干群直面”跟进研判民情的倒逼机制,促成领导干部全面落实群众工作决策

“干群直面”跟进研判民情的倒逼机制是指群工系统把基层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连接起来,实现在系统中处理诉求问题时的面对面,迫使相关领导干部跟进研判民情民意,并紧紧抓住直接收集民情民意的主渠道,对群众诉求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判,一方面做出精准的、科学的群众工作决策,另一方面更好地全面落实群众工作决策。

一是群工系统用群众反映的问题连接双方,实现“一点通”式的面对面交流,保障了领导干部直接掌握群众诉求的多种信息源。这些信息既包括群众反映的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也包括汇总“一通报、两报告”中的民情民意信息,以及“群工系统联席会议”和“基层党建形势分析会”形成的信息等。

二是领导干部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的群工系统终端,方便随时直接搜索群众反映的诉求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统计,及时掌握所辖区域内群众的诉求和思想动态趋势,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研判民情民意提供参考。因此,领导干部深刻地认识到,“群工系统成为了我们的民情‘掌中宝',通过随时关注它,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实现了工作的问题导向”[13]。

三是实现群众直接把诉求反映给上级领导干部直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功能,使市级领导和区县主要领导也可在群工系统中直接面对群众,倾听群众诉求与心声,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并就基层党委政府落实群众工作决策作出指导与督查。这是一种双向的倒逼功能:群众通过系统反映问题给上级主要领导的同时,群工系统客户端还授权所有市委常委以及市政府班子成员和所有区县、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都能查询群众反映的问题,以及动态更新问题处理进程的情况。这种查询可以精确到每一个具体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的反映人和电话号码,每一个问题的受理部门与相关责任人。

由此可见,这种“干群直面”跟进研判民情的倒逼机制,迫使领导干部(主要是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带着真问题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听听,把群众工作抓落实;并定期分析研判反映群众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群众工作中的不足,把群众工作决策放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任务高度上来,实现群众工作中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成效决策。

事实证明,重庆群工系统生成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干群直面”的倒逼机制,破解了基层群众工作中“两个层层衰减”的难题,实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领导干部群众工作路线的有效融合,使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作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群工系统保证了群众诉求能够面对面传递给上级领导干部,使群众与上级领导干部都能全程动态监督与考核问题处理的工作行为,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显示了较强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倒逼效应。

3 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倒逼机制的启示

习近平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14]23。从调查来看,重庆群工系统自2014年运行以来,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365的政治理念,坚定工作作风建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目标方向,已受理并解决群众诉求45万多件,办结率达99%,满意率达94%,明显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通过研究总结重庆群工系统生成的倒逼机制,对促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全面从严治党寻找新的突破口,有如下启示。

3.1 “互联网+群众诉求”,以问题导向倒逼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从群众中来”

“互联网+群众诉求”是指重庆群工系统坚持以化解群众诉求问题为目标导向,在群众工作中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更加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15]。重庆群工系统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使领导干部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一是整合了其他群众反映诉求问题的平台功能,实现“一个口子”的权威性与震慑性的功能,既保证“多渠道、多通道”受理问题,又保证问题的“交办、督办、反馈”公开透明,统一于群众和领导干部共同评价与监督的系统考核之中。

二是拓展了解决群众问题的领域,逼迫领导干部必须解决不同方面的群众问题。群工系统区分使用对象,并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宣传引导,使它家喻户晓。在网络没有完全覆盖的地区,相关党委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完善,还在机关、国企、高校、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极大地拓宽了群众的诉求反映面与反映渠道。

三是提升了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效率与质量,迫使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受理和处理。群工系统严格落实值班监控制度,健全解决问题督查督办体系,进一步压缩了处理群众问题的流转时间,推动群众反映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是重视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有效地应用于党委政府工作之中。群工系统是深入服务群众的“导航仪”,对这“导航仪”进行大数据分析,来获取“办结率、评价率、满意率、乡镇街道工作实效性和群众认可度”等考核领导干部群众工作的第一手材料。并及时总结研判这些材料,积极回应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改变了过去“不把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当做工作常态而习惯通过开展活动来抓工作”的传统做法。由此,有效建立起了解决群众问题常态化的倒逼机制,促使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坚持从问题切入,不断从群众诉求中发现问题,积极站在群众的角度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群众工作、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融为一体,构建“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区县”的问题处理格局,从而保证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从“群众中来”。

3.2 “互联网+群众参与”,以群众监督倒逼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一切依靠群众”

“互联网+群众参与”是指重庆群工系统坚持群众参与问题的处理与监督,要求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必须“一切依靠群众”。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366。在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中,必须实现群众“易参与、能监督”的开放式格局,坚持敞开大门,让群众参与对反映问题的处理过程,享有问题处理的监督权。

一是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并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真开门、开大门”。长期以来,领导干部在处理群众问题的工作中,群众一直处于“被动接受服务”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是一种信息的单向传递,没有来自群众的监督倒逼效应。因而,群众不能实现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助长了一些领导干部“对上不对下”的不当作风,导致在解决群众诉求问题时效率低下,毫无满意效果,群众怨声载道。只有群众参与问题处理,加重领导干部真正了解群众诉求与处理诉求结果的评价力度,才会产生双重或多重的监督效能,迫使领导干部把对上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两眼向下、一心为民,改进工作作风。

二是创新了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方法,一切依靠群众,建立起保障群众直接参与的机制体系,使群众“有权参与”问题处理与结果监督,倒逼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这种机制体系实现了群众直接反映诉求与问题的渠道多样化,包括电脑、手机和服务窗口等;实现了“五级部门”工作力量整合化,在“一张网”中便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实现了群众直接参与到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之中,监督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努力把群众诉求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了群众反映事项“痕迹”管理,在每个环节和步骤,都保留着原始数据记录,便于群众考核评价和监督受理单位及其相关领导干部,保证事后对其监督、考核与问责“有根有据”。所以,群工系统这种群众“易参与、能监督”的开放式群众工作平台,有助于领导干部“一切依靠群众”,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3.3 “互联网+群众评价”,以无缝考核倒逼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到群众中去”

“互联网+群众评价”是指重庆群工系统坚持群众参与多层级、多领域的干部处理问题的考核与评价,促使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必须“到群众中去”。正如习近平所说,“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16]。这种无缝考核制度及机制增强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作风建设治本的前提条件,严格要求领导干部把在群众工作中的作风建设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一是坚持“双重、多重”无缝考核监督评价机制体系,促使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务实开展群众工作,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而加强和改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它把来自群众的评价,变成群众考核监督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到群众中去,从而改善其作风建设。而来自组织部门制定的、刚性的考核制度,及其对解决群众问题结果满意与否的问责,也促使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增强群众观念,必须到群众中去,认真处理群众诉求,从而不断加强和改善自身的作风建设。

二是实现了群众评价与组织部门刚性制度考核的无缝结合,促使领导干部加强和改善工作作风,坚持“到群众中去”。群工系统实现了对各种平台考核监督对象的统一,从而保证对群众问题处理的时效性。群工系统市级指挥中心的情况通报保证了对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联合考核问责的权威性。群工系统设计的对群众诉求处理时限的科学分类考核(根据群众诉求分类,如生产类的、政策类的等等),都有相应的时间限制,用不能撤销的“红黄灯”警示。群工系统及时动态地公开处理群众问题的进度,保障群众可随时登录群工系统了解情况,查看每个环节的责任单位、经办人员等具体信息,并在事项办结后进行满意度评价。这样,群工系统的无缝考核监督机制体系,把群众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与上级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多种考核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发挥出倒逼机制的系统功效,完善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加强作风建设的必备条件。

3.4 “互联网+群众满意”,以标本兼治倒逼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一切为了群众”

“互联网+群众满意”是指重庆群工系统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用技术-政策联动来实现解决群众诉求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最终实现标本兼治。正如习近平所言,“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1]。可以说,重庆群工系统的目的就在于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达到领导干部工作作风问题的标本兼治。

一是以群众满意为检验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成效的目标,实现了技术工具和政策措施的有效结合。它坚持技术工具系统和政策措施上下联动,并融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与服务型政府工作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完成了技术工具向政策措施的升华与固化。

二是依靠平台系统功能与政策措施的联动,使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保持了实效性和长效性,并逐步实现标本兼治。群工系统实现了用财政支持等政策方便群众使用群工系统,争取实现网络全覆盖,逐步完善并充分发挥解决群众诉求问题的所有功能,整合归类了解决不同群众问题的各种平台功能,把“12319”城市管理群工系统、信访群工系统、环保举报热线和“114热线”等都统一整合到该网中,实现一网解决所有群众问题。群工系统也实现了组织考核与群众监督考核的有效结合,既保证了系统推广的力度,使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从政策层面给予积极配合支持,又使群众信任系统的权威,积极参与运用并长期坚持。

因此,群工系统这种信息平台把可操作性技术工作机制与倒逼动力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并与创新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融合,保证了领导干部把解决群众诉求问题工作常态化,使领导干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路线,不断完善和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实现了把工作作风建设信息技术工具的治标问题,逐步转变为标本兼治、固本培元的党性问题高度上来,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代艳红,等.近年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12(4):70-72.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1-10.

[5]张鑫.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149-154.

[6]高艾莉,卜华.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固本机制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4(5):76-80.

[7]巫天翔.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动力机制研究综述[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10):37.

[8]龙儒文,等.构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常态机制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2013(22):41-43.

[9]刘学林.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在抓实[J].中国监察,2008(7):33.

[10]何良苏.构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机制平台[J].上海党建,2009(4):22-23.

[11]许利静,李霏.关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9(8):12-13.

[12]王斌来,等.重庆用好民情“掌中宝”根治干部拖延症[N].人民日报,2015-10-23.

[13]罗静雯.群众反映事项办结率达97.6%[N].重庆日报,2015-01-08.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16]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N].人民日报,2014-05-10.

猜你喜欢

工作作风领导互联网+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任弼时:培养正确的领导方法与工作作风是一种艺术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结合“三严三实”探索职业发展之路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