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管理者道德素质探析

2016-04-01申毓敏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管理者国有企业

申毓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1-000-02

摘 要 在国有企业改制、转型的关键阶段,探讨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国有企业管理者首重品格素质与创新素质,然而,由于人性的弱点、管理的缺位、舆论导向错误以及公众抗争意识的缺乏等原因,导致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佳。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管理者 道德素质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总和。道德素质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是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制、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西方,美国是较早颁布法律、法令、条例等强制性手段对企业及其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进行规范的国家。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不再只是利润的最大化,还包括为广大消费者和顾客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这一时期,消费者权益、慈善、环保、失业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等因素仍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和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成为了目前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国有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的概念界定

目前关于国有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内涵的论述乏善可陈。虽有论及,亦多是关于企业家整体层面的阐释与分析。如席漫为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结构是企业家有别于一般的商人的最重要的标志。企业家的道德品质结构是由真诚和正确的利益观为核心的;马云志认为企业家的素质,人们一般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种观念和能力:1.市场观念。2.利润意识。3.决策能力。4.工作能力等;杜莹等认为企业家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他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同时企业家又是人,作为社会企业家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中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企业家道德就是企业家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朱冬林认为企业家道德,就是企业家在竞争中出现的有利于通力合作、共同发展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是通过企业家们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约束实现的。

基于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是指国企管理者在生活与工作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道德心理等各方面的总和。国企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资源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力量之源,它关乎企业的现在与未来并进而严重影响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二、国有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欠佳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部分经营、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中国企业发生的一系列道德缺失、诚信缺位事件,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给中国的世俗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民营企业,而且发生在国有企业,那么,国有企业管理者缘何道德缺失:

其一,人性的弱点。

很多这人都认为人性是有弱点的,如自私、贪婪、趋利避害、投机,等等。人性的弱点会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个人修养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在以自由竞争为主旋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个人权利无限放大,经济利益成为社会公众追求的首要利益。自由市场竞争的致命缺陷使得道德底线发生动摇。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伴随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底线逐渐丧失,人性的弱点暴露无余,如为官者贪污腐化,为商者制假售假。此外,在生产和销售领域,自由市场竞争的致命缺陷所带来的道德逆淘汰现象(即越道德的商人越容易被市场竞争淘汰)几成常态。无限制的自由竞争,会导致竞争的手段和方法益发忽视其本身善的追求。因此,为了达到挤垮竞争对手,独占市场的目的,商人们各尽所能,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置公众生命安全于不顾,见利忘义。

其二,监管的失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管之于企业,应该是裁判员之于运动员。没有裁判的比赛是无法进行的,而裁判水平不高的比赛是混乱不堪的。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时,单纯依靠参与者的自律已经远远不够,政府就作为一个凌驾于市场的力量如同维护社会秩序一样来维护经济秩序,即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公正与正义,保障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可以公平的参与竞争和经济活动并使之在经济活动中不至于受到更大的伤害。但是,公众对监管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一是简单的将监管理解为监督和管理并没有理解监管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充,部分政府官员简单的将监管理解为监督加管理,强调要加强市场监管,实际上是为政府无约束的行政干预寻找合法性。另一种认识是否定监管的作用。部分人简单的认为监管是无效率的,应该加以根除。特别是基于我国目前政府行政性管理过多、过宽、低效,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充分提高效率的状况,人们容易将一切不合理的行政管理程序和制度都归结于政府的监管,从而在根本上否定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每一个企业几乎都把效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经营的目标。虽然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市场的准入、投资、价格、收益、技术标准、服务质量等。但维系基本社会道德体系与维护法律公正同样重要。通过限制恶性竞争,利用监管来承办那些违反道德的竞争行为,通过监管来使得那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得不偿失,其实也是对企业家道德的一种法制约束。在这方面,我们的步伐远远赶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因此不得不付出摔跤的代价。

其三,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论需要借助媒介进行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舆论的物质载体。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问题、新现象频出,给公众带来了更多的惶惑和烦恼。如下海热、股票风潮,他们具有趋利的示范作用,造成羡慕心态和仿效的社会动态,增大普通公众的心里裂痕;还有一部分是商业性的,如各种明星热,商品购物潮,强化公众的物欲心理。人们对成功的概念仿佛就是一个:获取大量的金钱,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家成为成功的典范。他们身上的金钱光环掩盖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不是有道德,不管是不是合理、合法获得收益,最终的结果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影响。可见,逐利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变异成为有钱就有道德的荒谬逻辑。

其四,公众抗争意识的麻木。

企业行为的监管落实到实处,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毕竟这些部门人力、物力、精力有限,因此,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动员全面的力量,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让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双管齐下。这样,才有可能让假冒伪劣的商品无所遁形,让道德败坏的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无所遁形、无立足之地。

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们目前缺乏的不再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他们缺乏的是获取财富和获得全社会尊重的智慧。在急剧膨胀的财富面前,他们缺乏一种面对财富的镇定和淡然。他们应该学会思考创造财富的目的和本质,这是一种他们自己都无法承受的道德之重。正如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所言,我们既希望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要懂经营、懂管理,其身上还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这商品经济社会里这是一件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良好愿望。在企业利益和侥幸心理下,类似国企改制过程中私分国家资产、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事件很难完全杜绝。因此,公众在擦亮自己的眼睛的同时,更需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公众有权利也有义务与不道德的企业抗争。遗憾的是,我们的公众在面对不道德的企业行为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执着往往差强人意。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将道德凝结于具体的行为规则中,通过固定的行为模式和法律符号,使之渗透或内化于行为人的心中,并借助于人的行为进一步广泛传播,发挥间接的理念改造功能,成为政府和社会责任。

三、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的策略

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国有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这是不争的事实。基于国企实际,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提升社会关注,加强舆论监督

由于国有企业的群团组织较完善,主要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事务公开制度,规范企业事务公开程序,发挥职工群众对企业及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通过开展社会道德评价活动营造有利于高尚道德素质形成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舆论工具,肯定和赞扬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国有企业及其管理者;否定和谴责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国有企业及其管理者,使之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用舆论这种力量来约束、引导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唤起他们的职业道德良心,激发他们的道德责任心,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抑恶扬善,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素质。

(二)完善管理机制,健全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相较于伦理道德是一种“硬”的约束力,它是人们遵守伦理道德的底线保障,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国有企业管理者任职资格认证、推荐、选拔、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任职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引入竞争机制;以业绩为依据,以效益为准绳,科学选拔国有企业管理者;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晋升通道及外部招聘渠道,为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吸纳、储备优秀人才。

此外,政府要积极服务和引导国有企业管理者,严格监管。对于那些毫无社会责任感、权钱交易、损公肥私的国有企业及其管理者,必须严格监督、依法治理。

(三)适应创新社会,培养创新品德

创新型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创新品德是指其对所追求的创新,始终怀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过程中符合一切道德标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统一。国有企业管理者创新品德的评价主要从诚信、遵纪守法、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评价。道德滑坡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其创新行为很有可能是游离于企业整体道德和社会道德之外的,不仅不利于国有企业发展,也会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障碍。培养创新品德,关键在于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创新能力的培训,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在竞争中主动创新,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和企业的学习能力。

此外,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要尽快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与道德评判能力,在个人和企业面临利益的抉择之时,以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判标准,做出符合社会共同体的善的选择。

总之,国企管理者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大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同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挥国有企业重要作用的今天,培养和造就较高道德素质的国企管理者队伍,无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席漫为.企业家的道德品质结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

[2] 马云志.企业家道德素质论[J].兰州学刊,1996(6).

[3] 杜莹等.企业家道德规范及其实现形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3).

[4] 朱冬林.对当前我国企业家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5(12).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管理者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