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师生主体地位 促进学校科学管理
2016-03-31刘振郭红
刘振 郭红
2012年,教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中,对“依法办学,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实施层面,学校在深刻理解教育部文件精神实质,优化具体实施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学校管理中,单纯运用行政化手段,已经不适应时代和学校发展的要求。合理发挥管理者、群体和个体这三个管理主体的作用,切实落实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是真正实现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
一、落实师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一)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管理学理论强调,被管理的群体参与到管理中,能够调动他们落实管理措施的积极性。据此,落实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民主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群体主体地位的途径,更是调动师生积极性,提高管理效果的手段。落实师生主体地位能够使师生体会到主人翁地位,更好理解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必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二)体现教育的发展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学校的终极任务是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落实学校师生的主体地位势必会使两者真正参与到学校具体管理,使落实师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提高思想认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使教师素养得到提高,学生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其发展。教师在主体地位体现中学习了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了认识问题的高度,在学生管理中会自觉地采用更科学的方式。学生在主体地位体现中得到自主、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其将来民主地、积极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促进管理的人文性
教师和学生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深入管理过程,实施管理效果评价,这必然使学校在管理中考虑问题更全面、深入,避免领导“拍脑门”决策和“一言堂”式管理,使管理制度和措施更体现师生的意志,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在学校人文化的氛围下,教师必然会受到感染,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必然会实施更人性化的措施。
(四)发挥民主管理的引领性
教师和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会使民主思想深入师生内心,对他们的当下和未来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学校领导采用自上而下的官僚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也会效仿这种方式。如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没有感受到民主的温暖,成人后的行为也难以贯彻民主思想。
二、落实师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
(一)协调各主体关系
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应该得到有机的协调。这种关系的协调,首先是地位关系的协调。三者作为主体在管理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一方不能替代另外两方的地位。特别应该避免管理者剥夺作为群体组成要素的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当然,管理者的主导地位也必须得到尊重,泛民主式的管理只能造成管理的混乱。其次是要处理好利益关系的协调。管理者更趋向于政策的贯彻和秩序的维护,而教师和学生更重视实际情况、具体细节和情感体验。全面考虑两者所侧重的方面,协调好两者侧重方向的关系,出台的制度和措施使两者的观点有机融合,恰好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二)建立有效制度保障
师生主体地位在管理中的落实容易出现形式化的倾向。原因是受行政化管理方式影响,管理者习惯于自己做主和发号施令,而被管理者也习惯于服从和接受,民主思想在两者的头脑中尚未牢固树立。师生主体地位落实的形式化的倾向表现为师生表面参与管理,并未实质性地深入到实际管理中去,或者只是极个别方面体现师生的参与,而未做到学校管理的全面参与。所以,要真正实现师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必须有制度的保障。除了建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有教师或学生参与的具体规定。
(三)确立科学参与方式
落实师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的方式多样,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确立合理的参与管理方式。最简单的方式是校务公开,各项管理事务的政策、规定、办法、操作手段和结果,除了需要保密和保护隐私的事务外,要向全体教师或学生公开,接受监督。最通常的方式是选举代表参与管理。代表除了由选举产生外,应该贯彻公平、公正原则,注意教师或学生群体中各个层面群体都要有代表参与,特别是要避免以民主表决的方式去压迫弱势群体的现象发生。最能促进教师或学生发展的方式是实现人人参与管理。虽然不容易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在适合的事务中实施这一方式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落实师生主体地位的途径
落实师生主体地位的途径因事而异,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参与决策、参与执行过程及参与评价和监督。
(一)参与管理决策
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确立都应该有教师或学生的参与。参与的途径表现为制度制定和措施确立的事前咨询和结果的表决通过。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确立,除了把握政策之外,在事前应该面向涉事主体开展咨询活动。咨询的广度可以视具体情况向群体代表咨询或向全体成员咨询。咨询的方式可以采用座谈式、访谈式或书面建议式咨询。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要向咨询对象说明原因。最终形成的制度和措施要经由职工代表或全体教职工表决通过。例如,绩效工资发放办法教师特别关注,不同群体代表各自利益不易协调。在办法的制定或修订中,可以由不同利益群体选出代表,让代表们坐在一起充分讨论和协商,最终由学校领导拿出方案,提供给全体教职工表决。这样的过程管理者充分听取了民意,同时教师们也互相了解和理解了各群体的诉求。
(二)参与管理过程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过程都能够实现教师或学生的参与,但是具有可行性的管理过程应该让教师或学生尽可能参与进来。这种参与是或以管理者、或以监督者、或以见证者的身份体现,也可能是以上述两者或三者的身份同时出现。
例如,学校职称评定工作是一项十分敏感的工作,容易引起矛盾和误解。即便教师参与了职称评定办法的制定,也选举了“评委会”,但是他们仍然可能怀疑操作过程存在问题。因此,可以由教师选举产生若干名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由学校书记任组长,全程参与操作过程,让教师代表成为监督员和宣传员,使教师彻底解除疑惑。
“小组化”管理是学生参与管理过程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成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实现组内学生人人被分派任务,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局面。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实施每日评、每月评和每学期评,评价的结果采用量化方式呈现,评价的内容来源于学生在学习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结果。评价结果组内共享,以个人代表集体,集体带动个人,激发集体观念,促进成员积极参与完成各项任务。“小组化”管理方式打破了一个班主任管理几十个学生的模式,能够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达成学生自我约束、增强自信、提高管理能力的目标。
(三)参与管理评价和监督
学校管理的制度、措施、过程、结果,应该尽可能的让师生参与评价和监督。评价和监督的人员组成,可以是全体教师或学生,也可以是他们的代表。视不同情况,可以采用投票式、问卷式、访谈式、质疑式等形式。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