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安全角度谈茶叶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

2016-03-31郝向阳河北行政学院050031

福建茶叶 2016年6期
关键词:质量监管质量安全体系构建

郝向阳,刘 畅(河北行政学院 050031)



从安全角度谈茶叶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

郝向阳,刘畅
(河北行政学院 050031)

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茶叶出口量逐年增多,但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首先介绍了茶叶质量安全的内涵,而后分析了当前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以及成因,最后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茶叶行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科学建议。

关键词:质量安全;茶叶;质量监管;体系构建

郝向阳(1978-),男,河北省滦南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行政法学、行政管理。

刘畅(1981-),女,河北省石家庄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我国是最早发现并饮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创茶文化的国家,茶叶生产、消费与出口数量均高居世界之首。据统计,我国的茶园面积占世界总茶园面积的二分之一,茶叶年产量占世界总年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茶叶出口总量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国际市场高度接轨,茶叶作为我国的特色产品远销至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消费者的青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与完善。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茶产业起步较晚,生产与制造技术相对落后,监管体系尚不健全,致使我国现有的茶叶产品在质量安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局部不稳定状况时有发生,引起了国际市场的高度关注,严重制约着我国茶叶产品在各国的推广以及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茶叶质量安全概述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食品安全”的概念,强调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不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就茶叶行业而言,茶叶质量安全是指茶叶产品的质量状况对于饮用者的健康和安全有所保障,在规定的使用方式与用量条件下长期食用也不会对饮用者造成不良影响,在我国,这一概念与“无公害茶叶”互为替代。

1999年,我国首次提出有别于常规茶叶的“无公害茶叶”的概念及其要求,内容包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食品茶三种。其中,有机茶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物质,不得检验出农药和化肥残留,实行每年重复认证、重新授权的标志管理制度;绿色食品茶又可细分为两个层级,A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依据出口欧盟的要求而制定,AA级产品在过程控制与产品质量方面的要求与有机茶等同,但认证有效期为三年;无公害食品茶的准入门槛最低,对生产环境、生产加工、质量卫生等各个环节都有硬性限量规定。

经历了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茶叶产品在产地、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输和销售等每一个过程中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影响我国茶叶安全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和稀土元素残留、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残留、非茶类异物四种,如果没有严格而缜密的监管体系,那么将很容易在一个或多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影响产品的质量安全。

2 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996年食品安全概念提出以后,我国茶叶因农药残留超标造成了大范围出口受阻的局面,茶叶行业遭受重创,国际与国内市场均萎靡不振,茶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重大危机。为了重振茶产业,复兴传统茶文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完善了行业监控标准,并开始以“无公害茶叶”的理念统领整个生产流程,将我国茶产业推入了一个以提高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全新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改善趋势,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无公害茶叶呼声极高、发展迅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达到无公害标准的茶园占有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各大茶企争相进行无公害茶叶认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较上世纪末明显好转并逐年改善,茶叶出口量出现持续增长的局面。同时,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号召与努力下,与茶叶产品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日益完善,从源头上着力控制化学农药产品的使用,强化卫生质量监管体系,搭建各类茶叶质量检测平台,对即将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产品进行安全检验,将茶叶质量安全纳入“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重点计划,给予大力支持。立法部门则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茶叶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无公害食品: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等,对茶叶中最常出现的二十余种农药、两种元素(铅和稀土)以及有害微生物的残留问题制定了安全限量标准,使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具备了坚实的法律后盾。然而,由于我国茶企众多、规模不一,部分中小茶企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存在短板,时常出现质量问题,需要综合整治与管理。另外,部分茶企虽然解决了传统农药残留问题,但又出现了三氯杀螨醇等新农药以及水溶性农药严重超标的情况,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不利于我国茶产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其一,我国质量标准较之国际标准相对落后,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严格,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参数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特别是2005年以后欧盟对其标准体系进行了多次修订,而我国的标准体系则未能与时俱进,大部分无公害食品茶的质量都远低于欧盟标准,被拒于国际市场大门之外。其二,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在质量检测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检测机构所呈现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令检测报告缺乏权威性,加之经费欠缺、设备落后、检测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相当一部分质量检测几乎形同虚设,不具备现实参考价值。其三,我国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与自律性意识较低,规模效益低下,质量安全意识薄弱,茶叶生产依旧处于小农生产、小规模加工、分散经营的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市场优质优价体制尚未确立,一些茶商为了眼前利益无视安全生产规范,造成了多种多样的质量安全问题。

3 茶叶行业的法律监管体系构建

第一,加强并完善关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建设。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规范、加工条件、产品卫生、包装存储、运输销售等多个方面,必须具备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等特点,并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针对当前我国茶叶质量标准架构情况,各级政府与立法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研究并借鉴国外先进标准体系,定期对国内外标准进行对比,参照发达国家的现行标准对现有标准进行修订,并适当增加检测项目与限量指标,树立茶叶品牌形象,保证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与占有率。另外,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之间无法有效对接,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应当对这些标准进行系统梳理,将它们纳入同一个管理架构之内,使之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还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流程,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切实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减少乃至消除不合理、不公平的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二,加强并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与标准体系一样,也覆盖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输、销售等整个流程。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协调统一、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多级联动的动态监管体系,茶叶生产大省可以组建茶叶质量健康委员会,由各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对质量问题进行跟踪报告,保证茶叶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查等一切工作都是在科学合理的监督与指导下进行,没有使用任何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杜绝造假搀假行为。同时,应当完善质量检测平台,实行统一的检测方法与检测标准,切实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加快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体系,强制执行无公害茶叶认证制度与QS认证制度,鼓励进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限制并逐步禁止散装及通用包装茶叶产品,全面实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及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并通过一定的配套优惠政策促进各类茶企展开质量认证活动,实现对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

第三,建立并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茶叶产品生产经营的统一性与组织化程度。各类茶企特别是小型茶企可以联合起来成立茶叶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对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技术信息和生产资料购买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通过示范作业推广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促进所有茶企遵循统一的质量标准与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加工与销售活动。特别是要大力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将科技意识、诚信意识、安全意识、品牌意识等先进理念灌注到每一个茶企的企业文化之中,促使大小茶企不断提高技术涵养与安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四,构建茶叶产品生产的科技支撑体系。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若要全面实现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茶叶协会应当对茶企提供技术指导,茶企本身也应当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与市场需求引进相应的技术标准,进行实时监测与技术评估。在生产环节,应当加强技术研究,培育抗虫品种,同时积极开发优质、安全、生态、高校的生物杀虫剂,保证生产环境的良性建设,在加工环节则应当致力于实现自动化、连续化、工艺化、机械化以及标准化,在监控环节应当注重开发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整个行业的提升。

第五,打造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信息技术平台。我国现已步入高度互联网时代,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完善的功能模块开发,进行即时的资料录入、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共享具备了较高的现实可能性,所以我国应当借助网络技术的浪潮,尽快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质量安全生产监控信息平台,把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检测信息、质量问题等纳入系统的监管和追溯体系之内,强制实行条形码制度,使信息追溯范围扩大至供货地点、生产地点、产品名称、加工时间、加工人员、检测项目、化肥使用情况、检测人员、出厂日期、认证情况等信息,从而实现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可追溯性。

第六,打造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定期开展专业课程培训,大力培养懂得茶叶生产、加工及检测技术的骨干人员与实用人才,切实保障使用农药、化肥的安全性与清洁性,为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另外,茶叶协会或机构可以组建茶叶专家库,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到茶园、茶企进行专业知识讲座、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或者借助网络进行专题讲座等,旨在帮助茶农、茶企判断如何依据地理环境和生产设备合理选用农药与肥料,如何通过清洁化的生产流程确保无公害茶叶生产模式,等等。

4 结语

茶叶质量安全法律监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茶叶从生产到销售的方方面面,需要借助政府、茶企、专家、行业协会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通力合作,实现对监管体系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实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成绩,而应当与时俱进、不懈奋斗,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促进我国茶产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状况 [J].中国茶叶,2008(6):7-8.

[2]谭正初,萧力争.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与控制[J].茶叶通讯,2008(1):18-20.

[3]夏延斌.食品质量与安全[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4]宋淑文,周奇,李尚禹.清洁化生产使茶叶更安全 [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10):57-57.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质量监管质量安全体系构建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