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产业构建链条化的管理思路分析
2016-03-30姚淑芹
姚淑芹
(唐山市委党校,河北唐山063000)
福建茶产业构建链条化的管理思路分析
姚淑芹
(唐山市委党校,河北唐山063000)
福建为我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产业如今已成为福建省特色产业,其茶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受茶园种植量饱和、物流系统不完善、产品增值发展不足、农残量较高等因素的影响,福建省茶产业的发展严重受阻,茶产业链亟需优化整合。本文针对福建省茶产业链的现状,分析探讨了福建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福建茶产业;链条化;管理;思路
我国的茶业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福建省作为我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已成为福建省特色产业之一。然而目前茶园种植量逐渐饱和,茶产量的增长速度受到了严重限制;仍不具备完整的、标准化的茶产业生产链,造成茶业各层级利益的不均衡发展;茶产业链的实际范围依旧较为狭窄,严重限制了茶业的增值发展;茶叶品质及卫生安全方面的监控较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际市场的发展。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福建省茶业迅猛发展势头的严重减弱,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茶产业链的管理与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相关整合优化可有效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顺利交易,减少交易费用投入,使茶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有所上升,缓解因各环节利益不均衡而引起的矛盾。本文通过相关文献阅读及走访调查,总结分析了安溪茶区、武夷山茶区、宁德茶区三个重点茶区的产业链现状及福建省茶产业链的整体情况,探讨了福建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1 福建省茶产业链现状
福建省当前的茶产业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除去较为基础的乌龙茶等多种茶类的生产加工外,在茶具及茶旅游方面也迅速蓬勃发展。作为福建省重点茶区的安溪茶区、武夷山茶区、宁德茶区,其茶产业链均已初步发展,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1.1安溪茶区
安溪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福建省较早的产茶基地。茶产业的发展对全县的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经过长久的发展与完善,安溪县建立了种植、采购加工等各项工作分工合作的一体化产业链模式。2013年,产茶总量已提升至5.1万吨,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迅猛扩展,相关厂家达到500余户。
1.2武夷山茶区
武夷山茶产业分布较为聚集,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由部分成功企业带动整体发展,并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武夷山茶产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武夷星为其中一家龙头企业,具有科研力量及加工厂,大力发展茶文化的推广工作,实行产销结合策略。通过这种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可有效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及时对茶叶价格进行市场宏观调控,以此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同时,促进整个茶区的共同发展。
1.3宁德茶区
宁德市是福建省最大的茶叶产区,茶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对其经济、财政收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宁德市茶区的茶叶经营实行分散到家的政策,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较为完善。目前茶园种植数量逐年增加,产量及质量稳步提升。
2 福建省茶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茶产业科学研究与创新不足
近些年来,福建省的茶产业在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产品销售以及茶文化的开发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无法达到现代化的规范。在茶叶的种植及加工方面,有些依旧以个体经营的模式存在,分布较为零散,且整体规模较小。规模较大的茶企往往疏于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依旧沿用传统的种植加工技术手段,增加成本投入,且缺少规模化的生产,自身发展能力弱,茶叶的附加值不高,从而影响茶业的整体效益。在茶叶的功用、包装、茶文化以及销售方案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创新不足,阻碍了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2.2茶产业投入不足
福建省的茶产业发展长期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然而茶叶的生产中,只有保证每一千平方米茶田至少有一千五百元的成本投入才可进行基本的生产工作,在产品、技术及市场的创新方面如果不具备充足的资金投入,则无法进行。当前仅有极少数龙头企业具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自我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导致无法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
2.3茶产后产业链发展滞后
福建省茶产业的产后环节的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不具备配套的产业链接。茶叶的加工、产品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密,尚未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茶叶产业链。未对茶叶的功效、茶企业的经营模式、茶产品的包装和销售进行研究和创新,且未进行后续企业的延伸发展,导致茶叶产业后续服务体系的滞后发展,造成未经深加工的茶产品流入市场,附加价值无法体现,成本显著增加,综合竞争能力降低。
2.4茶产业链管理不完善
福建省的茶产业虽然已具有产业链的雏形,但在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例如在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如何保障信息流通和反馈的及时性,如何加强产业链的流通与管理,均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当前福建省部分茶企业仍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运作及管理系统,茶叶产业链的管理意识较弱。
2.5茶文化行业发展缓慢
一般来说,茶叶的附加价值相对较高,但目前福建省的茶叶产业却多数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加工阶段,对其价值的深层次挖掘较少,例如对茶文化的研究,茶具、茶艺表演的创新,茶旅游的开发实施等方法,均可极大地提高茶叶的附加值,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因此,茶企业应致力于“如何使茶文化与茶产业链高效结合”方面的研究,从而有效实现茶叶价值增值。
3 新时期福建茶产业构建链条化的管理思路与路径
3.1强化各阶段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管理
茶叶种植环节是整个茶产业链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该环节中应将合作社的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在技术推广方面应注意因地制宜;提高茶农的安全防范意识,鼓励互相监督,提高茶区的整体质量水平;开展劳务合作,节约成本;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应对能力。在茶叶加工环节应实现设备共同使用,统一规划;选拔技术骨干进行入户指导;促进茶企与加工户之间的合作;运用小额贷款及时解决资金流动困难。在茶叶流通环节应提高品牌意识,打造共同品牌;各级各部门协调合作,实现产品的灵活调动;做好客户的信息反馈工作。在茶叶零售环节应统一营业场所,实现集群消费;通过宏观调控,规范市场价格;加强服务质量水平等。
3.2加大投入,推进福建茶叶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如今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应不断加强福建茶叶的附加价值的开发力度,进行深加工,促进茶叶产品的多元化,发挥茶叶的深层次性能及功效,例如,进行饮料及药品的研发。另外还需针对不同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的差异进行产业链的调整,研发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在开发创新茶产品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品牌文化及形象宣传力度,增加其休闲性、绿色性、保健性。
3.3强化茶叶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科技兴茶能力
首先,大力推进茶叶相关技术的创新研发,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相关培育产品,例如,农药、化肥等,为茶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福建省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茶业科技人员,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最后,相关部门应及时改进完善茶叶技术的推广方案,鼓励合作社及科技示范户等示范单位的建立,以增加组织性。
3.4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营销齐头并进
在茶叶的销售方面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网络销售,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茶文化及茶产品的推广工作,以此推进福建省茶产业的整体发展。如今已跨入电子商务时代,在茶叶的销售上,除去淘宝、京东等简易的网络销售,还可借助微信及微博等实行自运营模式,其具有针对性较强、涉及范围较广等优势。通过此类营销模式,可有效地解决实体营销中地域及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消费者可随时随地进行选择购买,且客户范围及数量得到有效提高,有效增加产品销量。
3.5建立高校与茶叶产业合作
各大高校应积极建立与茶企、制茶专家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培养,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茶叶相关技术人员,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利于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例如,安溪县于2014年根据自身文化特色,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制茶大赛,学生与制茶专家结成组合进行比赛。使学生通过茶叶相关技术的学习,更为了解茶文化,推进了新型茶叶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创建茶叶相关的科研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学习,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的实地测量分析结果也可为茶园建设提出有效指导。
4 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产业链的管理与优化是目前实现福建省茶产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茶企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增加茶叶产业链的整合管理力度;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推进福建茶叶深加工的发展,有效延长产业链;增强茶叶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的实施力度,实现科技兴茶;在销售上,实施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营销齐头并进策略;加强高校与茶叶产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1]张磊,吴志丹,杨如兴等.2009年福建省春茶产销概况与启示[J].茶叶科学技术,2009(2):1-4.
[2]马军,李秋晨,张锦华等.准确定位市场加快坦洋工夫红茶发展——记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12):55-59.
[3]冯廷佺.提升中国特种茶国际竞争力的思考[C]中国农学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中国农学会,2003:3.
[4]向建红,蒋晓丽.武夷山茶产业竞争力内部优劣势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6):67-70.
[5]刘春腊,徐美,刘沛林等.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12):2376-2385.
姚淑芹(1971-),女,河北唐山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