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茶戏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

2016-11-25吴蕾

福建茶叶 2016年11期
关键词:采茶戏器乐唱腔

吴蕾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采茶戏音乐的文化形态研究

吴蕾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中华戏曲分支庞多,尤其是地方戏,更是一地一戏各有风韵。然而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地方戏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采茶戏给了大家启示。采茶戏发源于民间,其声腔从地方土语中吸收借鉴,极具地方特色,诙谐有趣,同时器乐规模具有弹性,可大可小,降低了表演对场地的要求。因此地方戏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的出路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深入群众,寻求新生。

采茶戏;音乐;文化形态;研究

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给了中华儿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积累: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等,其中戏曲文化无疑是最独一无二风韵别致的一支。它发源于江南,而后走向全国各地,在各地独有的地域文化的浸润中,戏曲发展出了京剧、黄梅调、二人转、秧歌戏,还有采茶戏等分支,各具特色独有风流。然而,如今戏曲处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中,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华传统戏曲该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是所有戏曲文化继承者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戏曲作为一种民族声乐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曲艺艺术,无论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其音乐艺术的本质不会改变。音乐就是戏曲发展的内因。下文将以地方戏曲采茶戏为例,从声腔构成和器乐场面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其文化形态,以探讨采茶戏在文化全球化大趋势中的竞争优势。

1 采茶戏音乐的声腔构成

“桓温问孟嘉: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孟嘉回答说:渐近自然。”[1]

《世说新语》认为,无论丝竹器乐之声多么精妙,都比不上人之声音来的自然动人,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以声腔为最大特色的戏曲能够在中华声乐届独领风骚数百年了。采茶戏作为地方戏曲之一,和所有地方戏曲一样从地方土语的声调中吸取精华,发展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声韵腔调。采茶戏的调大体上可以分为“正腔”和“杂调”两种:

1.1正腔

据《戏曲音乐志·江西卷》载:南昌采茶戏原名“下河调”,有多种唱腔和板式,互相转换组构成曲……下河调是演唱整本大戏的一种板腔体格式的锣鼓经,没有丝弦伴奏而以锣鼓助节、人声帮和。[2]下河调是采茶戏最早的唱腔,而后这种唱腔成为了采茶戏的本调,并且声韵风格和腔调技法逐渐固定,发展出了花旦、小生、老生等不同的曲调。

上例是“花旦本调”的一小段曲谱,从中不难发现,曲调的句式结构上下对称,每一句的尾音都是sol音。这种词曲唱起来朗朗上口,清亮灵巧,非常符合青衣花旦的身份特点。单听曲调,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青春靓丽,活泼开朗的年轻女子。

再来看看“小生本调”。通过曲谱可以发现,这段以domi re、soldo sol、la re sol等三、四、五度跳进[3],不同于花旦的柔美,小生的唱腔更加雄浑有力,刚健华美,这是小生的人物形象所决定的唱腔风格。

这一段“老生本调”又与“小生本调”不同,它以lami sol、re la do等四度跳进为多,每一句的结尾都在do音上。能够看出,老生的唱腔老成持重,声音雍容庄重,气质宽厚淳朴。不必看内容也知道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者。

采茶戏在漫长的发展中,从声调和音色上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规律。由上文中三则示例也验证了这套规律的合理性,遵循规律而行,采茶戏的大方向就不会走偏。

1.2杂调

“杂调”一般是用来唱小戏。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算是正宗的采茶戏。如今若不是点戏人有特别要求,戏班都不会单独出演,即使在采茶戏的大戏后加演一场“杂调”小戏,也多是由年轻学徒来表演的。

上图中的曲谱就是非常典型的“杂调”——《磨豆腐调》。拿曲名直接当作戏名,可以看出这类曲调大多简单随性,并且曲调诙谐生动,别致有趣。这种小调简短易学,基本在采茶戏流行的地区人人都能哼上几句。

正腔严肃,条条框框限制了作者的发挥,而“杂调”的随性正好弥补了采茶戏的这一不足之处。正腔和“杂调”相互搭配,一正一谐,互补不足,既让作者的创作有迹可循,又给予了作者足够的发挥空间。这一特质赋予了采茶戏无数种发展的可能性。

2 采茶戏音乐的器乐场面

在戏曲表演中乐器分为四个声部: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包括笛子、笙、箫、唢呐、排箫、管子、胡、板胡、高胡、中胡、二胡、锣、唢呐、笙、鼓、木鱼等几十种。综合运用这些乐器。表演艺人充分发挥了它们在营造气氛,带动观众情感,以及引导完成演员转场等方面的作用。

2.1采茶戏器乐的发展演变

熟悉戏曲表演的人都了解,在戏曲中器乐场面分为文武两大部分。文场通过以二胡、板胡为代表的管弦乐器来带动观众情感,武场则用鼓、锣等打击乐器来营造气氛。

最早的采茶戏只有三个人伴奏,用的是锣鼓等打击乐,全是武场伴奏,没有文场,场上艺人唱一句,下面锣鼓齐鸣,与之帮腔,热闹非常。再后来加入了吹管乐器唢呐,伴奏乐队发展为四人。发展到后面,从大戏中吸取经验,引入了二胡等拉弦乐,采茶戏才算正式有了文场伴奏。

如今专业的采茶戏演出乐团一般10人左右,在乡下的非专业戏班里,也有可能只有4、5个人,整场的打击乐器都可以由一人完成。

2.2采茶戏的文场伴奏

采茶戏的文场伴奏虽然发展较晚,但也有一定的规模:引入了拉弦乐器二胡和板胡、弹拨乐器琵琶和中阮、吹管乐器唢呐等。这些乐器在唱腔伴奏,上场戏与下场戏中的转场衔接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其推动了采茶戏唱腔风格模式的确定,使得采茶戏有了固定的曲谱。

2.3采茶戏的武场伴奏

虽然引入了文场伴奏,武场伴奏依旧是采茶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武场伴奏的乐器主要是锣鼓等打击乐器,这类乐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声音洪亮,十分适合用于武打场面的伴奏,可以营造出恢弘大气的气氛。除此之外,鼓点声节奏感明显,声音穿透性,在采茶戏中常常用鼓点声为号令,来统领全局。

采茶戏的器乐团队弹性空间大,4到10人都能完成一场戏的伴奏,这种自如性降低了采茶戏对场地的要求,极大地拓展了采茶戏的生存空间。

3 采茶戏的个案分析——《渔网会母》V S《磨豆腐》

纵观采茶戏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已经由最初的简单的乡间自娱自乐的小戏,发展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的戏种:不仅声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风格,还充分吸取其他戏种的特点化为己用,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戏曲伴奏乐团模式。这一切都说明采茶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4]。

那么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采茶戏又是如何从中获取新的生命力,焕发全新的活力呢?

3.1《渔网会母》

2007年10月2日,南昌的采茶戏剧团公演《渔网会母》,现场气氛火爆,观众反响热烈。这是由专业戏剧团在专业剧院演出,一应设备先进完善。现场配置了音响,使得演出的唱腔听起来更加清晰明了,除此之外还配有字幕,十分方面不理解带有地方土语腔调的采茶戏唱腔被年轻人和外地人所理解。

方言唱腔是所有地方戏的短板,尤其是经过多年语言演变,语音语调变化极大,即使是当地人也很难完全听懂理解地方戏的唱腔曲调,难懂成为了地方戏继承和发展的阻碍。字幕设置正好解决了唱腔难懂的难题。

3.2《磨豆腐》

2008年2月,南昌市的一个民间戏团下乡巡演《磨豆腐》,尽管条件简陋,但这出戏却引起了观众的无限回忆[5]。这是民间自营戏团,经费有限,人手不足,因此压缩了伴奏乐团的规模,只有五个人的乐团完成了整场演出。虽然露天场所,声音效果不如剧院,但这种演出方式却更深入群众,利于戏曲的传播。

受西方歌剧的演出模式所影响,地方戏也逐渐走进剧院,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但不同于歌剧的是,地方戏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艺术,若想焕发它的生命力,还是应该回归民间,在民间寻找素材,吸收地方文化的精华。

4 总结

经过多年的学习吸收和发展,采茶戏的声腔结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有了较为固定的风格特色,在这样的规律下,若想有所创新难度系数颇高,但反其道而行之,深入挖掘采茶戏固定的声腔结构,将这种地方腔调的特色发挥到极致,也是能走出一条属于采茶戏的康庄大道的。《渔网会母》已经做出了尝试,为难懂的地方腔调配上字幕,解决了地方语调难以理解的难题。既然是地方戏,就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

而采茶戏的器乐场面则提示了我们地方戏不同于高雅歌剧的最大的优势:演出规模弹性大,对场地要求低,可以在大剧院配齐所有设备和人手,来一场完美演出,也可以在露天场地,深入群众,4、5人就唱一出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地方戏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文化形态优势——地方特色腔调结构和弹性制的器乐场面,借助其他手段放大自身特色的同时也深入群众,在民间寻求发展,如此才能在文化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1]志文.众志成城展现辉煌——30卷巨著《中国戏曲志》简述[J].中国戏剧,2000(1):53-56.

[2]黄东阳.流淌在客乡的音乐记忆——客家采茶戏曲牌《喂是喂》的音乐形态研究[J].文艺评论,2015(3):145-149+153.

[3]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J].大舞台,2012(2):158-160.

[4]孙家国.论采茶戏音乐中的“喜剧性”——以粤北传统采茶戏音乐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2(3):16-22.

[5]冯光钰.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与变异[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4):5-14.

吴蕾(1972-),女,四川资中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

猜你喜欢

采茶戏器乐唱腔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