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
2016-03-3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126
周 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126)
中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
周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126)
摘要: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文化趋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则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对于中英美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发现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以此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及政治交流,促进文化共同繁荣。本文从中英美饮茶历史出发,对中英美饮茶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期促进饮茶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英美;饮茶文化;比较
饮茶文化巨大的魅力在于物质形式背后蕴含的巨大人文力量和社会力量,涵盖哲学、社会、艺术、文化及科学的众多领域,是茶文化得以传承千年的根本原因,也是茶文化为个人及社会提供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饮茶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使人获得身心的享受和放松,还在于为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提供特殊的理念支撑。饮茶文化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饮茶文化不仅体现在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中,更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英美饮茶文化之间存在共同点,也各具特色,对中英美饮茶文化的比较研究要立足于历史发展的历程,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从茶文化内涵的实质出发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饮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1 中英美饮茶历史
中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上至官宦世家,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饮茶并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茶文化已遍及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1]。茶,起源于神农时代,在鲁周公时期受到社会上大部分阶层的欢迎,唐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向其他国家传播,宋朝达到极度兴盛,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大约有60个国家进行茶叶种植,但大多数国家的茶艺、茶道、种植方式和制作工艺都来自于中国,中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体现了乐道精神。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融合。英国饮茶历史将近三百年,其饮茶历史受中国的影响较大,英国茶道文化十分著名,究其历史渊源,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与英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查理一世时期,饮茶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在查理二世时期,饮茶文化达到繁盛。虽然英国的饮茶历史并不算十分久远,但饮茶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茶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大陆,随后英国的航海船队对茶进行了移植并在本国进行种植,随后,英国政府派使节进入中国学习种植茶叶的技艺并开始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种植。美国的饮茶历史相比英国则更加短,大概有两百年左右。由于美洲大陆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并不适宜茶叶的种植,而美洲大陆的生活方式却要求进行茶叶种植以此调和过多脂肪的摄入,18世纪60年代,茶由中国经贸易活动传入美国,此后,美国进行茶叶种植,起初,茶叶在美国仅仅供贵族进行享用,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制茶工艺的成熟,茶逐渐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最后得到普及,饮茶之风在美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2 中英美饮茶文化比较研究
2.1从饮茶方式来看
中国人饮茶,习惯于用煮沸的清水对茶叶加以冲煮。该种方式是最为自然的一种泡茶方式,制作而成的茶水十分清淡、自然,含有淡淡的醇香,完整的发挥了茶叶本身的味道和特质。中国人饮茶往往不需要使用食物加以辅助,通常只是独立地进行饮茶活动,饮茶注重仔细品味[2]。此外,对于不同的场合,中国人饮茶方式也各有讲究,当一个人安静沉思时,饮一杯淡茶,可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静静思考人生、感悟世间百态;当和朋友聚会时,饮茶则可以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倾诉衷肠,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国人饮茶十分注重品茶过程的享受,饮茶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项爱好,也是陶冶情操、愉悦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当有客人来访时,中国人必定沏茶加以招待,主人以茶敬客,用茶招待客人也成为中国传统的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中国人目前饮茶也会使用茶点、餐点加以辅助,以增加饮茶活动的丰富性,调节饮茶口味。而英国与美国的饮茶方式则与中国人大有不同,英国和美国的饮茶方式十分相似。两国都是在饮茶过程中使用各种丰富的点心、食物加以辅助,如面包、糖果、沙拉、蜂蜜、蛋糕。同时,中英两国并不爱好味道较为清淡的茶,两国多喜爱浓茶并加入糖来调味。使用糖类物质饮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将糖放在泡制完成后的茶水中,待糖充分溶解后喝;第二,将糖放在嘴中,同时饮茶;第三,如果没有糖,英美两国人民饮茶时将会在脑海中想象糖的存在,一边饮茶,一边也好像品味到了糖的甜味。因此,糖或巧克力等甜性物质对于英美两国的饮茶方式影响重大。另外,美国人尤其喜爱在茶水中加入蜂蜜,饮茶人在饮茶时能够体会到茶及蜂蜜带来的暖意和甜意。
2.2从饮茶功能上看
在中国,饮茶主要是为了满足身体需要或社交需要。身体方面的需要主要指的是茶具有解渴、提神、明目、润肠的功效。而茶用于满足社交需要指的是茶是中国人招待客人的一种重要方式或礼仪。茶本身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茶文化一方面包括生产者进行茶叶生产和茶的使用、加工、出售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总和,也包括由茶孕育而生的一系列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主要通过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态度、心理变化等进行体现。而饮茶在中国则代表着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具体体现。茶更多地成为人们表达敬意、传递情谊的方式。在茶文化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饮茶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活动所包含的有关情操修养方面的内容,例如清静、清雅、廉洁、清平等内涵,也为文人墨客出世入世提供了普遍适用的价值准则和参考标准。因此,人们从事社会交往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发展,饮茶为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增强人们的社会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英国人则将饮茶视为饮食文化的范畴,即将茶作为食物的替代品进行享用。饮茶可以放松身心、消除疲惫、提神养气。英国人普遍认为饮茶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饮茶可以将人们内心深处的烦恼进行释放,激发人们的内在能量。因此,英国人认为应该经常饮茶甚至应该将饮茶作为食物纳入人们的消费结构中。而美国人则将茶作为日常生活的辅助品,茶在美国的地位并没有中国和英国高,美国人将茶视为同咖啡类似的饮品,起到调节饮食的作用,美国人一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进行饮茶,在饮茶时进行了解和沟通是较为常见的活动。
2.3从饮茶品种来看
中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并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制茶技艺已遍及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中国制茶工艺十分讲究且技艺高超。在中国,比较常见的茶叶品种主要包括乌龙茶、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黄茶等,而绿茶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茶叶品种。[3]绿茶具有香气清新、味道甘醇、提神养气、滋润补肾的功效,中国人在饮用绿茶泡制的茶水时,舌头会产生轻轻地颤动,在茶水进入之后,会感到唇齿留香、心旷神怡,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品茶的过程也是中国人获得身心享受的过程。此外,乌龙茶、红茶也是中国人较为喜爱的茶叶品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广大,多个省份都有茶叶种植基地,闻名海外的有普洱茶、毛尖、铁观音等种类。而英国的茶叶品种也十分繁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则是红茶。红茶在英语中常常被翻译为黑茶,原因是红茶在泡制时会呈现黑色,红茶味道浓烈,提神的功效十分显著,英国人尤其喜爱饮用红茶,在喝红茶时,常常加入柠檬、酸奶或果酱加以调味。而美国较为著名的茶叶品种则包括红茶、绿茶和白茶等,其中,红茶的种植面积最大,白茶最受到美国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2.4从饮茶工具来看
茶具是中国饮茶文化中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中国的茶具具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质地优良、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4]。茶具种类主要包括茶盏、茶杯、茶几、茶台、茶壶、茶匙、茶盅等众多种类,茶具材质主要包括玻璃、陶瓷、紫砂、金属、漆器等。中国茶具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制作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古代的许多茶具现已被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陶瓷制作的茶具更是作为工艺品供人们观赏和研究,并为许多茶文化爱好者所收藏。因此,中国茶具集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表现。江西景德镇的瓷质茶具、云南的百花茶具、贵阳的青瓷茶具、福建的黑瓷茶具、浙江的白瓷茶具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著名。而英国的茶具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茶具造型十分精美,与中国制作茶的方法有所不同的是,英国人喜爱使用茶炊制作茶水,茶炊是一个用金属支架制作的类似于圆形器皿的煮茶工具,在使用茶炊进行煮茶时,可以一次性放入许多水,茶炊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罐形等,而且茶炊上一般刻有形态各异的花纹,亲朋好友聚会时多使用茶炊进行制茶。美国的饮茶工具相对而言种类较少,以瓷质为主,制作较为简单,并不十分讲究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实用价值较高,而且,美国的茶具制作历史并不长。
3 结语
中英美饮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饮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自身的不断演进和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继承和创新。中英美三国的饮茶文化在饮茶方式、饮茶功能、饮茶品种及饮茶工具等方面存在诸多异同点,对中英美三国饮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饮茶文化历史和饮茶文化内涵及实质,对于促进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中英美三国饮茶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也是弘扬世界优秀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淑萍,邵小红.中茶西渐——西方文化里的茶事[J].农业考古, 2013,05:307-309.
[2]沈婕,廖建华.中英“茶”话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93-94.
[3]周琳.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茶文化教学探析[D].复旦大学,2011.
[4]谭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海外传播[D].青岛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周宙(1977-),女,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