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村职业教育“难题”的制度探索

2016-03-30杨安民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甘肃农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难题对策建议

杨安民(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村职业教育“难题”的制度探索

杨安民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笔者从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总结了农村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研究探索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对深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设性、创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对策建议

近年来,“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论调不断地见诸各种媒体,而且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要素不断外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副业化和兼业化问题不断加重,农村土地撂荒,农村耕地无人耕、无人种、不愿种的情况不断加剧,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幸福美好新农村越来越需要有一批固定从事农业和将农业作为终身职业的职业农民来坚守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未被广泛认识和重视,现有职业院校专业取向和课程设置普遍重工轻农,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造成进城务工的多,回乡务农的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无人种地,无专人种地,粮食安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破解农村职业教育的这种困局,就应该首先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解决“土地谁来种、如何种”的问题。

一、立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背景分析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靶心”所在

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头号难题,也是解决一切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而农民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以,培养固定从事农业的农民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毋容置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理所当然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就是有效解决农民素质问题的过程。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卫生健康素质,核心是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郑重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要从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积极有效加以应对。”“提高农民,就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抓紧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如果我们把“三农”问题看做是全局工作的重心的话,那么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靶心”。我们所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都是在射“职业农民”这个靶心。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射中靶心?改革调整就是射中靶心的过程。

(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

现阶段,我省农业发展进入了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攻坚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村将是传统农户、兼业农户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并存的局面,但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家庭经营的基石,是农村合作组织的骨干,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中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细胞和主力军,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力量。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我省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低素质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不适宜的结构和素质问题将变得越来越突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缺乏人才支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紧紧抓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基础性、关键性的问题,通过健全教育培训、规范认定管理、强化政策扶持等“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才能培养和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才能吸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和活力。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科教兴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包含的因素很多,但最核心的还是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物质装备等,但是如果农民不掌握技术,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再好的设备、技术应用起来都要打折扣。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意愿接受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加大物质和科技投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实践证明,我省自2013年试点、2014年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培养的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都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购销大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他们市场信息灵通,生产经营产销联结紧密,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强,带动力强,收益好。目前,我省粮食产量已多年连续增长,在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态势,就必须要克服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通过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的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切实破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提升农民能力素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突破,特别是今年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进一步要求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全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二、立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事业。要多措并举,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培育制度体系。2014年,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提出50岁以下、初中学历的农民均可报名参加职业教育并获国家认可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此举可谓我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一项重大举措。甘肃省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根据农业部和教育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关要求,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各项农业发展、扶贫攻坚富民行动,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成了省校统筹、市校推进、县校实施,合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局面。仅2014至2015年,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就开展了2万余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中职及以上学历层次培育600余人,在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在甘肃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实践和探索作用。

(一)健全制度,规范培育行为

在深入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制度建设方面,甘肃省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立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破解“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为助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科学规范转变提供基础支撑。在全省11个县区选择33个行政村,从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业生产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研,在对调研问卷综合统计、全面分析、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坚持“制度先行、规范运作、注重实效”的原则,立足指导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切实践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协调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制定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方案,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摸底调查行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操作流程,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总体原则和总体要求,规范培育行为,初步构建了“一主多元”的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二)创新方法,提高培育实效

构建高效实用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对调动农民学习积极性,提升培育效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中,重点探索了参与式、启发式培训方式的运用,推进培训形式的灵活化、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和培训载体的多样化,提高培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采取“农学结合”分段式培训。根据农业生产规律,按照关键环节划分教育培训阶段,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组织教育培训,分段安排课程,把一次性集中培训分解为应季培训,使得培训对象对一个周期的农事活动都有掌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积极推广“送教下乡”模式,在产业链上搞培训,到学员的田间地头帮扶指导,现场解决生产当中遇到的问题,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学技术,方便农民,贴近生产。推广“移动互联”在线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教学课件、智能手机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开展网上辅导和在线教学,随时就地解决问题,扩展培育的时间和空间。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并大力进行推广,探索建立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新机制和新框架。在不同地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政府+企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围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等农业专业的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了“学校+基地”型培育模式,“创业培训+经营指导”型培育模式,“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型培育模式,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个培养周期开展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组织相关专业老师根据学员分布情况采取“包乡抓点、包村联户”的承包指导服务形式,建立了“教师+专家+农技人员+职业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指导服务模式,对学员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与指导,做到培训一个、扶持一个、成就一个,并做好跟踪服务记录,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实效。

(三)强化监管,注重绩效考核

强化监管是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全面、科学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探索建立了较为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认定管理、服务指导和政策扶持等四个大的方面共设定三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职业农民培育进行全方位、高标准的考核,确保职业培育效果客观公正、公开透明,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三、立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的事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安排教育培训工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教育培训条件,提升培育能力。引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参与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二)坚持体系主体,多元推进

应将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加快健全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大力强化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渠道职能,支持各类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以农业示范区(园)和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实训基地,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创业扶植相互衔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定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

(三)坚持政策激励,扶持助推

应对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整理出来,向职业农民优先和优惠。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出台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职业农民流动,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成效。简化工商行政审批手续,建立减免税政策鼓励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和职业农民创业。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农科院校毕业生返乡从事农业创业。提高职业农民社会地位,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尊严、有前途的职业。落实教育培训补贴,凡职业农民参加农科学历教育学习,应享受免学费补贴困难补助政策,放宽对年龄的限制,让职业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完善完整的中央、省、市、县各级支持、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将各项政策细化落实到农业职业院校的每个农科毕业生,支持他们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使种粮务农不吃亏、得实惠。

(四)坚持终身培育,循序成长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就地就近、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理实结合”的教育模式,进村入社到场办学,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教学安排与农时农事、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改革教学管理方式,采用弹性学制,允许农民采用半农半读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选拔表现优异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培养高层次职业农民。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进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之间学习成果互认衔接,逐步搭建农村职业教育立交桥,打通职业成长通道。

(编辑:刘国华)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16)06-0047-03

收稿日期:2016-03-15

作者简介:杨安民(1965-),男,甘肃庆阳人,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难题对策建议
狗之难题
难题大作战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巧解难题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