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一代农民在哪里?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6-03-30孙万仓赵贵宾陈其鲜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技总站甘肃兰州730030

甘肃农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现状对策

孙万仓,赵贵宾,陈其鲜(.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技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



下一代农民在哪里?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问题及建议

孙万仓1,赵贵宾2,陈其鲜2
(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省农技总站,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28个县(区)95个村(社)8204户农户调查汇总,从而了解和分析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现状;对策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关乎国家安危。据甘肃省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监督管理总站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显示,2013年我省农村人口达2090.1万,农村劳动力1269.6万,从事农业人数为581万,占总劳动力人数的45.76%;外出务工人数为510.9万,占总劳动力人数的40.24%;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为384.4万,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0.28%,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5.24%;其他农村第三产业及家庭型经营从业者人数177.7万,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4%。随着经济发展和传统粮油生产种植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土地撂荒现象严重、我国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开始重新回到粗放耕作的年代,农业从业者已经把农业视作“副业”经营,农业投入、耕地生产力也已成为问题;传统粮油生产种植业效益下降还引起了其它一系列问题,如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推广成本增加,效果降低;年轻一代农民进城务工不愿种地,而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组织发展缓慢的现状,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补贴及受益者都转移出了农村,补贴的真正效果有限;如此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如此现状如果持续,是否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令人担忧。为了真实了解我省农村劳动力结构及相关现状,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在全省14个市(州)28个县(区)开展了关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及取样

调查方法是在全省的14个市(州)抽取28个县(区),每个县(区)抽取3~5个村(社),村(社)的经济水平分别为中高、中、中低三个档次,累计调查95个村(社)。从调查对象统计来看,被调查村社32%属中高收入水平,32%属中低收入水平,36%属中等收入水平,调查样本基本代表了农村收入群体比例,取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可代表全省现状。

二、调查结果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经统计,被调查的农户8204户,总涉及人口354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25477,占总人口的71.77%(其中:男性劳动力13571人,占总人口的38.23%;女性劳动力11906人,占总人口的33.54%);16岁以下儿童和70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人数为10021人,占总人口的28.23%。

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13397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58%,其中:男性劳动力为5 401人,占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40.3%,女性劳动力为7996人,占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59.7%。

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为8530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3.48%,其中:男性劳动力为5575人,占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的65.36%,女性劳动力为3910人,占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的34.64%。

在农村从事第三产业及其他家庭型经营人数3550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3.93%。

(二)劳动力年龄结构

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13397人中,18岁以下为451人,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3.37%;18~35岁为1783人,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13.31%;36~45岁3501人,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26.13%;46~60岁5204人,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38.84%;60岁以上为2458人,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18.35%。

外出务工人的8530人中,18岁以下为318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73%;18~35岁为3215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7.69%;36~45岁3138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6.79%;46~60岁1554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8.21%;60岁以上为305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57%。

(三)受教育程度现状

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13397人中,文盲1215人,小学文化程度5347人,初中文化程度5141人,高中文化程度1510人,大专及以上184人。分别占总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9.07%、39.91%、38.37%、11.27%和1.37%。

外出务工人员8530人中,文盲205人,小学文化程度2658人,初中文化程度3833人,高中文化程度1539人,大专及以上295人。分别占总务工人数的2.4%、31.16%、44.94%、18.04%和3.46%。

(四)外出务工人员务工特点

从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时间长短看,呈现出以常年或半年以上外出务工为主,超过半年的务工人员占总务工人员的67.63%。3个月以内的外出务工人数957人,占总务工人数的11.22%;4-5个月的外出务工人数1804,占总务工人数的21.15%;6-8个月的外出务工人数2488,占总务工人数的29.17%,9个月以上的外出务工人数为的3281人,占总务工人数的38.46%。

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时间时间段来看,外出务工时间与农作物种植重合性强,部分地方农忙季节发生用工荒。农闲的1-2月和10-12月外出务工人数为1338人,占总务工人数的15.68%,而农忙季节的3~9月,外出人员为7212人,占总务工人数的84.32%。因此,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调查的95个村社中,农忙季节有53个村社出现雇工难,发生用工荒,发生用工荒的村社占被调查存户的55.79%。且农忙时的雇工价格高,最高达到200元/人·天,最低80元/人·天,有66个村社的雇工价格超过100元/人·天。

(五)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比列

被调查的农户人均收入为4554.8元,其中农业收入2 081.5元,占人均收入的4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473.3元,占人均收入的54.3%。被调查的95个村社中有49各村社外出务工收入超过人均总收入的60%,超过一半以上。可见,农业收入比重逐步下降,外出务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凸显的问题

(一)农村种植业从业者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从业者有断代危险

调查结果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农村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88%,常年进城务工经商者占33.48%。

被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妇女为主,女性劳动力占59.7%,男性劳动力占40.3%;二是以中老年为主,35岁以下的80、90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占13.31%;36~45岁的26.13%;46~60以上的占57.19%;三是文化水平较低,小学及文盲占48.98%,初中占38.4%,高中占11.27%,大专及以上占1.87%。

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以男性为主,男性占65.36%,女性占34.64%;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35岁以下的80、90后占41.42%,比在同龄务农高28.11个百分点;36~45岁占36.79%,比在同龄务农高10.66个百分点;46~60仅占18.21%,比在同龄务农低38.98个百分点;60岁以上仅占3.57%;三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33.56%,比在同龄务农低15.42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63.34%,比在同龄务农高14.19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占3.46%,比在同龄务农高1.59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如何保持农业从业者的数量稳定、提高质量,保证粮食生产劳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总收入中比重低

被调查的农户人均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5.7%,其中种植业直接收入仅占农业收入的一半左右;外出务工占54.3%,农业的经济比重已经不足一半,超过一半的收入不足40%。加之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条件薄弱的农业在农村的地位逐步弱化。

(三)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本高,效果不尽人意

由于农村留守种地的都大多为妇女、老弱及儿童,且文化水平低,小学及文盲比重大,同时,由于效益低,农业特别是传统种植业的技术培训很难组织,年轻的不感兴趣,年老的听不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加大,推广成本增加,效果下降。

(四)土地撂荒问题日益突出

被调查的95个村(社)撂荒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7%。虽然撂荒地主要是低产的坡地、山旱地,但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随着种植效益的持续下滑与从业劳动力老化,耕地撂荒的速度与面积将大幅度增加,且有向中、高产田发展的趋势。我们在成县抛沙镇周边见到不少上好川地撂荒,如果这个比例能代表全省情况,依次推算目前甘肃撂荒土地超过400万亩。如何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由有关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政策

尽快制定政策,把有一定文化的年轻农民引导到土地上创业,希望能够出现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局面。而要把农民吸引到土地上创业,单靠政府的引导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要通过加大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力度、缩小城乡差别等来实现:

1.加大农业补贴、加快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农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加大急病、大病救济力度。

3.提高农民养老金。

4.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

5.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吸引农民自觉回到土地上创业。

(二)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

现阶段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种植业效益低下,大量有知识的农民涌入城市,农业从业者断层,只有制定法规政策措施加快新型农民培养,才是保持我国农业稳定、国家稳定的根本之一。

(三)通过制定政策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撂荒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使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给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人均“八分田”的小农经济也限制了种植业的效益,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可实现上规模出效益。应当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包括立法渠道等,加快土地流转。

1.加大对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扶持,设立扶持基金。在大型机械购置、农业物资收购等方面给与补贴与扶持。

2.将土地作为资产抵押,可进行贷款,解决种植农户和合作社大户的资金难题。

3.尽快开征耕地撂荒税,通过赋税法规促进土地流转,减少撂荒。

(四)改变农村各项涉农补贴、补助方式

1.改变按照土地所有者进行补贴为按谁种地谁受益的补贴方式。

2.鉴于目前农村低保覆盖面较大、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且造成了许多矛盾的现实,省上统筹减少低保享受面,由民政部门组织将节省出的资金用于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医疗补贴与农民养老金额度,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激励农民的劳动热情,再树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理念。

(五)加快适合我省自然条件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总之,要采取各种措施、办法,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吸引农民自觉回到土地上创业,减少土地撂荒,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使国家粮食生产具有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多产粮,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编辑:刘国华)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16)06-0017-03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孙万仓(1957-),男,甘肃会宁人,教授,农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主要从事油菜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力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