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2016-03-30殷小刚甘肃省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高台734300
殷小刚(甘肃省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高台 734300)
高台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殷小刚
(甘肃省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高台734300)
摘要:阐述了高台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高台县蔬菜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低、品牌包装意识差、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蔬菜盐业;质量监管;措施成效;对策建议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下游,辖9个乡(镇),135个行政村,3.4万户,农业人口13.09万人,总面积4 312.18平方公里,境内海拔1260~3140米,耕地面积45万亩(含荒地和各类农林场),属典型的大陆荒漠草原性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光照丰富,川区年均温7.6℃,年日照时数为3088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蔬菜生产,生产的瓜果和蔬菜的有机物含量很高,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外地蔬菜31%和28%,造就了优异的先天品质。
近年来,中央及省市各级政府分别出台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计划和政策,高台县更是连续出台1号文件,加快扶持发展蔬菜产业,把蔬菜产业提到全县农民增收的首位产业来抓。为了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机遇,大力发展高台县蔬菜产业,找准存在问题,破解制约因素,制定有效措施。笔者近期调查走访了有关乡镇和龙头企业、蔬菜种植、营销大户,就如何加快高台县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高台县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常抓不懈,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1.32万亩,总产量5.16亿公斤,总产值7.4亿多元,亩均产值6576元。一是设施蔬菜发展不断加快。近年来,高台县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加快高产、高效设施蔬菜的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为主的设施农业大面积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2015年全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23600亩,钢架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6900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40500亩。栽培主要有西葫芦、茄子、辣椒、西红柿、甘蓝、菜花、西芹菜等20多个系列,80多个品种。二是高原夏菜种植稳中有升。高台县以蔬菜大县建设为目标,以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高原夏菜。2015年全县共落实高原夏菜11.32万亩。品种主要以番茄、辣椒、甜椒、洋葱、叶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大白菜、萝卜等为主。其中,绿色蔬菜产业园区种植5600多亩。
(二)蔬菜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依托高台县生态资源优势,抢抓高台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深化“院地”合作内涵,加快建设高台县绿色蔬菜产业园区步伐。目前,产业园已累计投资12600万元,整理土地7000亩,配套建设水、电、路、林等设施,建成日光温室215座,钢架大棚3000座,新开工建设日光温室20座。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建设,打造绿色有机蔬菜品牌,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变。
(三)产业标准化水平逐步提升
高台县严格落实“一严格、五禁止”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禁用清单”,在加快蔬菜产业,使其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包装、品牌化销售,推动了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累计认定番茄、西葫芦、马铃薯和洋葱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个,面积10.78万亩。累计认证西葫芦、辣椒、茄子、大白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3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农产品17个、有机农产品5个。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达35.43万亩,占2015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57.35万亩的61.78%。康翠牌西葫芦、长虹牌辣椒、河西紫歌圆茄、东庄西甜瓜等品牌瓜菜远销北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
(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
近年来,高台县高度重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精心筛选,精心栽培,精心管理,优中选优,确定了适合我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蔬菜以及瓜果等优良品种。目前,精细化、规模化生产的蔬菜、瓜果品种有20多个系列,80多个品种蔬菜生产基地的良种普及率已达到98%以上。同时根据高台县蔬菜生产实际,推广应用了先进适用新技术13项,其中重点推广了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设施蔬菜提质增效、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温室蔬菜的单产、品质和效益。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域、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西菜东运”五大基地。
(五)科技培训效果良好
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全民创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科技宣讲、技术咨询、赴外观摩、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几年来,累计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1801场次,培训菜农2.5万人次,印发宣传和技术材料5.5万份。选聘农民技术指导员47名,承包蔬菜经济作物科技示范村30个,联系农户1551户。通过培训广大菜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生产水平低
高台县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虽初具规模,并涌现了一批种菜大户和专业村,但与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的兰州榆中县、临夏永靖县、白银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总体上来看,高台县蔬菜真正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乡村比较少、集约化生产水平低。一是设施蔬菜由于建造材料和人力资源价格猛涨,调地阻力大、统一规划难,发展步伐减缓,全县设施蔬菜面积不足2万亩。二是绝大多数蔬菜种植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组织程度低,而且往往是兼业菜农,千家万户分散性的经营格局,随意性的种植,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国内外蔬菜大市场、大流通对接,产品安全质量没有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影响了全县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品牌包装意识差,产品档次不高
总体看,高台县蔬菜生产经营处于粗放式阶段,蔬菜仍以鲜菜销售为主,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菜农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不利于创名牌产品,也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升级。一是对品牌农业建设投入不足阻碍品牌的加速发展。蔬菜的生产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从根本上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势主导产品不突出。高台县大部分农业企业或业主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企业实力有限而农产品品牌的培育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大部分企业和业主对申请注册商标的愿望不强烈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现有蔬菜品牌知名度较低难以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二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业链结合还不紧密,商品理念不强,产品档次低。在蔬菜包装及营销手段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蔬菜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全县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级、包装机构,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三)市场流通落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蔬菜种植季节性强,对储运要求高,目前高台县农产品物流企业仅有景隆蔬菜批发市场1家,蔬菜流通主要靠农村经纪人队伍,各自为政,难以实行管理,只能解决大部分温室蔬菜的销售和集散问题,不能解决大宗农产品物流拥挤和集散乏力的现实困难。同时市场一体化服务水平低,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蔬菜冷链流通率低。虽然景毓、富源、清宝果蔬等企业建有冷库,但都规模不大,库容小,没有配备冷藏车辆,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物流服务。蔬菜流通技术与体系现在尚处于空白阶段,制约了高台县蔬菜产业的长足发展。
(四)检测、监管力度不够,产品质量不稳定
目前,高台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步伐缓慢,乡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基地、市场无力监管;蔬菜质量监管缺乏有效手段,产品质量调控功能缺失,影响蔬菜产业提速增效,制约了蔬菜产业向绿色化、精品化发展。部分农户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身素质不高,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的过量使用,农药等残留问题直接影响蔬菜产品质量,不能够让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
三、对策
(一)优化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化生产
有规模就有市场,有规模就有效益,有规模才能形成产业。在巩固提高现有优质特色蔬菜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土壤、气候、交通、水利资源条件和蔬菜生产现状,合理布局生产基地。县城近郊重点发展集试验、研发、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园区,提升蔬菜园艺档次;巷道、合黎、南华、宣化等乡镇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突出早春、秋冬、鲜食、精细蔬菜种植;黑泉、罗城、骆驼城等乡镇重点发展加工番茄、辣椒干、洋葱、四季豆等耐贮运、高产优质的加工蔬菜;新坝乡重点发展马铃薯;鼓励通过土地租赁、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形式集中连片建设蔬菜基地,努力将高台县打造成西北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河西“高原夏菜”基地、全省蔬菜西运大县。建议用2~3年时间,使全县蔬菜总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5万亩,加工蔬菜发展到4万亩,露地蔬菜发展到6万亩,总产值达到6亿元,蔬菜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000元以上。
(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作为高台县农业窗口的蔬菜产业也应把发展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引导菜农更新观念,树立特色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大品牌、大市场的经营理念,靠品牌抢市场、增效益、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对蔬菜进行商标注册,扩大蔬菜品牌整合效应和品牌经营影响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作为商品的蔬菜,同样要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因此,要利用一切时机向农民宣传质量、品牌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也要不失时机进行宣传。要积极引导各级组织和流通大户树立品牌意识,树立蔬菜品牌,用品牌效应促进我县蔬菜流通。结合实际,重点打造“康翠”西葫芦、“长虹”辣椒、“东庄”西甜瓜、“河西紫歌”等品牌,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和积极申报省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进一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二是进一步规范包装质量,分级包装、分级定价,实行标准化上市。今后应在产品等次、包装设计、材料、精细化程度上下功夫,力求实现优质优价。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精深加工,以提升产品档次,包装箱应材质好,抗压防水,耐储藏不变形,便于运输。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网络、电视媒体宣传,在超市设立专柜,设置醒目的宣传栏,并在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制作宣传广告牌等各种途径展销推介;实施名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多种措施,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我县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产业效益。
(三)强化物流信息建设,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设施配套和监督管理,完善服务设施,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蔬菜交易方式。一是发展蔬菜电子商务,建立蔬菜信息网络,及时发布供求价格信息,为蔬菜种植、收获、运销和价格的制定提供及时、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二是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蔬菜出口贸易公司,设立外销窗口,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农产品出口创汇新通道。建议政府每年在沿海城市举办1~2次蔬菜产品推介会,在本县举办蔬菜产品展销洽谈会,通过宣传推介,促进销售,开辟外地窗口,把蔬菜产品打入国内大中城市市场,逐步增加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和流通率。三是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完善服务设施,扩大交易面积,建设大型停车场,对加工、销售、储藏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产品预冷处理、冷藏包装、冷藏储存、冷链配送运输等环节加大扶持,提高精品包装蔬菜外销能力。四是壮大蔬菜运销队伍,发展一批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组建蔬菜运销协会、蔬菜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外地市场,扩大外销,引导更多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实现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有效对接,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活而有序的蔬菜流通格局。
(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
一是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以县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景隆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速测点为依托,建立健全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充实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队伍。在全县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点,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全面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实现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确保无公害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登记追溯制度。四是要加强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加大农药、肥料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生产、销售违禁投入品的经营单位和摊点,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滥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蔬菜生产安全。
(五)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完善扶持机制
一是抢抓国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省、市涉农项目,搞好项目申报,科学实施,加大项目落实力度。通过项目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以此促进蔬菜基地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冷链贮藏、基地建设、品牌培育、规模化种植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蔬菜产业是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基础设施、设施蔬菜和营销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此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发展蔬菜产业,推动蔬菜产业上规模,增效益。三是依托科技兴菜,强化科技支撑。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员服务队伍。目前全县蔬菜面积已达10万亩以上,工作量大面广,但是从事蔬菜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0人,而且知识、年龄结构很不合理。蔬菜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进一步配强蔬菜专业技术队伍,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培训力度,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观念,以适应新时期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编辑:刘国华)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16)06-0028-03
收稿日期:2016-03-08
作者简介:殷小刚(1980-),甘肃高台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