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恨秋声
2016-03-30周雅琴
周雅琴
何恨秋声
周雅琴
常言道:“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试想,以秋色之惨淡,秋容之清明,秋气之凛冽,秋意之萧条,怎能不惹那多愁善感之人啜饮起心中沉淀的苦酿。于是,在那凄凄切切的秋声中,古往今来,已不知有多少人在黯然神伤——分明是高朋满坐,经秋水一挠,在他们眼中,在会的萍水相逢之人,便尽是他乡之容,无比孤寂寥落;分明是登台远眺,却只见着天边的落叶萧萧下坠,便也想起自己年老多病,独登高台的落寞。这些失了神的秋士,对那个金色的季节,只剩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无尽哀愁。
若秋只有这番凄凉次第,那古今人在那季节里便不得开心颜了。幸而,总还是有人为那呼号奋发的秋声作了另一番解释——仰观蓝天,苍鹰之上,正衬了一张愈发清亮的天穹。这豪迈的景色只在秋,万物也只在这霜天里才竞相自由地飞翔;俯看江面,正是虹销雨霁、彩彻云衢之时,秋日里那满天的落霞和孤寂的野鸟仿佛在一齐飞行,那“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景,定要远胜于春日里遍地的烟柳繁花。
若这样看来,那四季之中,萧条的秋季竟也占得一二——虽不是良辰,却也称得上美景;虽不甚赏心,却也堪称乐事。
于是,我不禁奇了,这样辗转地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关于秋的哀叹,岂非错得离奇?
其实,不光对秋,还有很多感慨之由也奇怪得紧。只不过是风雨吹打了几片落花,便有人想起自己的身世,发出“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叹。只不过正值深夜,月落乌啼,便又有人哀叹自己的遭遇,只道那江枫渔火对愁而眠。宇宙乾坤之间,再美好的风景,逢着那失意之人,便也蒙上了一层阴翳;再玲珑喜人的玩物,遇上个自怨自艾的,便也有了颓败之意。
想来,便也有了道理——那些关乎春花秋月的哀伤,其实是并不关乎春花秋月本身的。景色从未变过,或是凄凉,或是和煦,发出感慨评价的全在于人们自身!秋景虽悲,岂能哀无怨之心?心中充满悲伤,无需悲伤的秋景,早已引发一阵叹息;心中没有哀伤,即使秋风凛冽得砭人肌骨,也能道一声“天凉好个秋”来。
这不禁让我想到鲁迅先生论过的恨恨而死,说是中国的文人很有几人总在说什么“怀才不遇”“天道宁沦”的话,终于是恨恨不平而死去。这类人也忒可笑了!——这世上的太平景象与颓败荒凉本就与他们少有干系,却还要做出一副“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模样,对世事评头论足,总觉得世态炎凉,是上天对自己不公,便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终于,在这个由他看不顺眼的世上,恨恨而死了!——这样的可笑身世,这样的不甚光彩的结局,若不是他们将那凭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所办不到的事揽做自己的责任,反复地思索、担心,又怎会沦落至此呢?放开去想,本是一个以善为主的太平盛世,何必又戴着一副“悲秋”的眼镜,硬想掘出一两点不幸与不公来?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活在当下,这社会本就已很是安定,况且以我们这无缚鸡之力之手于现状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又何必拘泥于点滴的所谓丑恶现实,做一副苦大仇深之像,自以为这社会污浊不堪,还深陷于自责与无奈之中呢?
或许,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秋”也未必不可爱?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作者单位:长沙市实验中学)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