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茶的诗词文学作品里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探析

2016-03-29张英沛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福建茶叶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学性实用性文学作品

张英沛(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有关茶的诗词文学作品里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探析

张英沛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茶”这一字源于辞书《尔雅·释木》中“槚,苦荼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廊中,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琴棋书画诗酒”并列,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从许多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茶的独特魅力。本文将首先从茶历史的背景入手,通过对各朝代关于茶的作品的进行赏析,来探析其作品的文学性和实用性。

茶;诗词文学;文学性;实用性

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茶里藏河,茶中有山。一壶茶在手,如天人合一,如抚日托月,如捧着千山万水,因而人们均说人生就像一杯茶,品茶如品人生,其中滋味需自己用细腻的心去感受,外人无法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般。茶,只有投身到沸腾的生活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开,才能将自身的能量与价值释放出来,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生命之香,人亦如茶,因而得文人雅士之推崇。

在历史上长廊里,我们到处可寻觅到茶的踪迹,可见其之重要。它最早出现于辞书,也最早出现于中国,中国的丝绸之路将其走向了世界。翻阅史书典籍,可发现许多文人雅士均爱品茶,在许多诗词作品中都可以他们对茶的高度赞赏,如唐代诗人钱起对于茶就尤为喜爱,曾在诗中写道:“竹下忘言对紫笋,全胜羽客醉流霞,”可见他对紫笋这种茶叶的喜爱不一般。然而,由于茶独特的清香吸引了大家,随着科学领域的发展,人们对茶进行科学探索上发现它里面含有茶多酚、黄酮等成分,从而能够有益人的身体健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合理饮用茶水来调节血压血脂;茶多酚的成分可以抗衰老;饮酒过多导致的头晕等不适可以通过饮茶解决等,它成为了一条健康养生的捷径。

由古至今,它一直伴随人们左右,为我们不论在文学之美上还是日常的实用上都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因而对于历史留下关于茶的诗词歌赋文学作品,静下心来细细的赏析,探索其中的实用性和文学性,我们定会发现一个世外挑源。

1 品味唐诗文学中的茶文化

1.1文学性

谈到唐诗中茶的文学性,我们就可以谈谈柳宗元的《巽上人以竹间自采茶见赠酬之以诗》这首诗,诗中开篇就写道;“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描绘了一幅茶树隐现在翠绿的湘竹中,茶树的叶子上凝结着晶莹的水珠的唯美画面,一句诗便将茶的美展现,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中又写到:“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这两句可将茶的神韵传神的展现,其幽香清久不散,扑鼻而来如沐春风,这股清香涤荡了内心,让灵魂得以净化,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与赞美,用其功效之大侧面衬托茶的清香。他的诗仿佛带人走进了一个茶香飘过,春风吹来,清新宜人的舒心画面,在春风拂面,阳光撒进屋内,静坐于室内,品一杯茶,写一首诗,感受友人的关怀的环境中,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令人舒心不已。

1.2实用性

据历史记载,茶最初是被使用源于他的药用功能。从现代科学角度发现他确实因为含有一些微量的物质能够提神醒脑,而在唐代的《咏茶十二韵》中,齐已就曾写道:“嗅觉精新极,尝知骨子轻”,他认为人在饮用茶水后,会变得亢奋,精神极佳,有曾说“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可见这茶不仅能够给生活带来以雅致的享受,同时也是具有一定实用性,能够提神醒脑。

对于古人而言,茶的实用性不仅能够提神醒脑;同时它还能够醒酒,而且这种做法与观点一直沿用至今,在《西山蓝若试茶歌》中,白居易就曾说过“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

宿酲散”,意思是讲闻闻茶叶,就可以解酒,醒宿醉。温庭筠也曾在他的《西陵道士茶歌》中写道:“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点点疏香便能够提神清心,还能在心境上历练自己,达到无尘的境界。

茶,不仅能在生活中有着实实在在的功能,从诗中我们也可以寻觅到古代文人骚客用它来寄情,由他来传意。在《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中,钱起写道:“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他描绘了自己与友人聚于长孙宅的画面,查阅史书典籍,钱起在做此诗时,正处朝堂之上,然而相聚中却无行酒令等画面,而是品茗,与有朋友聊人生,极为的舒心,怡然自得。可见茶也是情感的寄托,朋友相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品味宋词文学中的茶文化

2.1文学性

郑板桥,清朝为人熟知的清朝诗人,他曾经说过:“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这句词,格式整齐,通俗易懂。然而这一句词的来源却与苏东坡颇有渊源,据说,苏东坡曾被调往杭州任职,在前往杭州的路上途经一个寺庙,苏东坡进去向和尚询问路途,且稍作休息喝上一盏茶水,然而在刚开始时,苏东坡并未被对方礼仪相待,和尚仅对东坡说了一个字眼:“坐,”并对跟在一旁的小和尚说:“茶。”时间已久,苏轼的言语之间展现的不凡,让和尚感到震惊,便转换了字眼,坐变为了请坐,并嘱咐小和尚上茶,并询问苏轼的身份,发现原来坐在自己对面的是鼎鼎有名的诗人苏东坡是也,态度有当初的冷漠发生了180°的转变,变成请上座,同时立即叫来小和尚,说:“上香茶。”此后,这个典故被世人所知,泛而流传。

此人前后态度的对比,在郑板桥的对联中被极致的展现,老和尚的丑态委婉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虚与委蛇、表里不一的状态。

2.2实用性

在郑板桥的这副对联与典故中,表面传承的是一种礼仪态度,然而在典故之下,实际上是委婉的展现世人为人处世态度表里不一,阶级观念下导致的阿谀奉承,用有色眼睛看人的世态炎凉。这是当时阶级统治下社会的病态,然而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处世方式,不仅出现在故事背景下的宋朝,在当今的社会,依旧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究其缘由,我们倘若需要改善这种病态的现象,还需从幼儿启蒙时的教育开始,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因而对幼儿的施教固为重要。《三字经》中曾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培养成就了孩子将来的变化,是恶是善皆在与此。人若有才固然好,然而没有一份好的品性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什么有益之事来,所以说知识是把双刃剑,若想只取其好处,必然首先心存善念,也就是说成人为先。不论我们作为老师抑或是父母都应当首先学会给予孩子一份好的品性,注重孩子的品行,人文素质的培养,避免典故中老和尚的处世态度的悲剧在孩子的身上上演,做人不该用有色眼睛去看待,应带表里如一,对人以诚相待。

在如今的教学事业上,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与世界接轨上,在课堂效率上有所改善的同时,也不可以忽略学生品行的培养,三观需正,人文观点和素养要不断提升,培养的学生品学兼优才是真正改革,才算真的成功。

3 品味明朝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3.1文学性

在明朝有本旷世奇书,名曰《金瓶梅》,虽然其内容中含有许多淫秽不堪的东西,但当我们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审视它时,也可以发现里的精华,其中文中就写道:“闲是闲非休要管,渴引清泉闷煮茶”。意思是说过于好奇探究世间的是非,收起自己的好奇心,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倘若觉得口渴,饮用泉水煮茶饮之,切勿干涉别人的事。这句诗简明扼要,直接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做自己勿问是非,如此简洁明了,也具有一种别致的魅力,让人看了便一目了然,心中也很舒坦。然而除了赏析诗句的文学魅力,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出现了:都说每本小说里塑造的背景都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的背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作者这样的处世的态度,究竟是何原因呢,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也许就是原因所在了。

3.2实用性

作者的态度衍生到今天,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第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第二就是不要多管闲事。就当初作者所处的时代而言,那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而就如今的社会时代背景而言,这句话不可全而取之,这种处世的态度过于极端了。如今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却变得越来越冷漠,很有可能明明两人是邻居然而却互不相识,远亲不如近邻早已消失殆尽,助人为乐之事越来越少,态度越来越麻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早已变得一文不值。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在提高,然而却成就了这么一个病态,防人之心过剩,人人心知肚明,却也无可避免。在这个社会中各种是非过多,真真假假早已无从辨别,但是如果我们是出于理性的认知,不扭曲事实的情况下发表公正的看法,也并无可厚非。比如说:在社会中,新闻联播便是一个最可观的平台,而且他的影响不是其他媒体可比拟的,这时候,公正理性的态度就很重要的,都要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不能感性说事,这样的态度下关于这种事情的评断还是要值得推崇的,倘若人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我们的新闻将从何而得知呢?因此这种过于置之不理的态度还是需要摒弃的,但对于许多八卦娱乐新闻就勿要过于关注,对他人的做法过于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来加以评判。

4 结论

从古至今,茶一直都与历史相融,一直不可或缺;人们都爱它独特的清香,品它时给人在心境上给予的宁静,心灵上予以的放松,味蕾上以美的享受。回放历史,茶一直受文人才子的推崇,各种对茶抒发赞美之意的诗词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可见他在文学历史上的位置不一般,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浓厚文学色彩的它,站在科学角度来说,茶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如今生活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身体可以通过茶来调理。我们历史留下的诗词作品中很容易找到茶的身影,对它的赞美之意更是不胜其数,虽说与现代人科学的角度相比,虽然缺少理性认知,却更为的浪漫唯美,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份无法取代的独特之处,成就诗词文学作品独特的历史地位。文学的气息下实用性被现代气息衬托的更是淋漓尽致,坦然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的认知,为人师表的态度等等,在这充满浮华的社会仍值得我们重视,取其精华,用之于自身,以文学为辅助手段将精华延续下去,为中国文明的传承出力。

[1]施叶.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3(32):116-117

[2]梁彤.茶诗,中国茶文化的明珠[J].老年人,2015(8):132-134

[3]罗璇.宋代咏茶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张英沛(1966-),女,四川都江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性实用性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给会计初学者的几点实用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