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内在关联性的研究

2016-03-29赵崇俊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福建茶叶 2016年8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关联性茶道

陈 琳,赵崇俊(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内在关联性的研究

陈琳,赵崇俊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在不同维度中的发展嬗变,使得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其发展轨迹。本文从儒家思想的和、礼、廉与茶文化的关联性及二者关联性的现代意义的维度展开论述,力求通过对儒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联性的论述揭示其关联性的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茶文化;关联性;现代意义

中国是茶叶之乡,是人类种茶、烹茶、煮茶、品茶等茶事活动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国。由于茶文化本身的丰富内涵,国人亦将茶饮看作是最为文明、最有文化内容的“饮料”。茶文化其实是一种“大文化”,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一切物质内涵与精神内涵的总和。它既是一种行为文化,又是一种心态文化。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对茶文化的茶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意义重大。在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儒家提倡的和、礼、廉。儒家看中人的自身品格修养,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的诗句,这些词句无不表明儒家所看重的品与德,二者恰恰与茶文化所提倡的“以礼达仁”不谋而合。

1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联性

以劳动创造价值、以乐曲表达心情的中国劳动人民,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茶叶之本质特性产生了某种关联与对应,以茶叶彰显儒家文化之内涵便成为了一种必然。因此,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种植与售卖行为,更是一面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修养的折射镜。

1.1儒家提倡的“和”与茶文化“度”的关联

中华民族自古看中“和谐”、“和美”、“祥和”等与“和”有关的利是,“和”在儒家中的丰富内涵,不仅彰显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展示了儒家的艺术情怀。

儒家信奉“恰到好处”的“和谐”的处事方法,追求人格完善,重视道德教化,认为处理事情要把握“度”,要戒骄戒躁,不偏不倚,要适量、适度、适中,要“克己”。儒家重视的“和”显示的是儒家的宽容、大度、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对不同个人、不同团体、不同种族、不同民族间差异性的尊重与包容,主张个人应修身养性,努力把握好“度”与“分寸”。在生活中要严于律己,要从自身做起,用自身的力量来影响身边人,形成影响力链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茶文化,亦叫茶道,本身就是人文与艺术的高雅结合,是“和”之表现,它不但能涵盖整个茶文化的核心,更能体现其深层内涵与精髓。茶文化中的“和”讲究的是心态平和、天人合一。由于其品性高洁、雅致,符合儒家思想的“和谐”、“和美”文化,所以茶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承接载体。故而在茶道中,礼茶人应端庄典雅、神情平和、礼茶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无论是煮茶、烹茶还是品茶,都必须体现茶道之“和”的动作要领,给人以美的视觉与静好的气氛渲染。茶具的选择应兼顾造型与材质,茶水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制茶时,在考量个人口味的基础上亦要“不多不少,刚刚好”。

由此可见,儒家的“和”与茶文化的“度”是相通相依的,品茶人在品茗中自我反省、反观、自查,陶冶心智、修炼品性。二者都在寻求一种平衡和整体把握,都在强调“适宜”、“得当”,无过亦无不及。

1.2儒家的“礼”与茶文化“敬”的关联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儒家之礼蕴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礼为礼法,是大家必须恪守的规则,不论身份地位,违反必受罚,诸如“凡君不道于其民,诸侯讨而执之”。二是礼为礼俗,这种礼俗不是由君王规定,而是传统、习俗、来自对人情常理的承认,是“因俗制礼”。三是礼为礼仪,是借由一套完整的仪式来体现表达礼俗的约定俗成的内容,展现的是一种尊敬、尊重与遵守。

由于儒家思想对于“礼”的推崇和认可,受其影响,中国人非常重视礼,并用礼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知礼节、守礼仪的人。而茶作为礼仪文化的缔结者,由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重视,茶道重礼,这与儒家重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茶道中,无论是礼茶人的仪表、仪态,还是礼茶、煮茶、置茶、品茶的过程,处处都彰显着礼仪、礼范儿,甚至连敬茶顺序,先敬给谁后敬给谁都十分讲究,茶中之礼,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秩序、仁爱、敬意的表达。

1.3儒家的“廉”与茶文化“高洁”、“自省”的关联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其药用价值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在其《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由于茶的本质特性所致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国人将茶视为“国饮”之文明的饮料,喝茶可祛病健身,亦可提神醒脑。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因其从采摘、烘焙、烹煮、取饮均需十分洁净,故而,被人们视作纯洁、纯净的象征。因此,国人总爱将茶品比作人品,茶品好,则人品自不会差,为什么呢?因为茶之为物,不仅仅是一种物化实质,更是包含文化内涵、文化情怀的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古往今来,文人雅士持续提倡清廉、节俭、自爱的修身、克己,并认为品茶不应停留在解渴——这一生物性活动中,而应是一项清雅、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心态与行为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奠基人之一的陆羽,在其《茶经·一之源》中就曾提及“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制茶时的不多不少,沏茶时水温的不高不低,兼具造型与材质的茶具的选择,都是需要礼茶人反复观察思考的,正如人生的不断反复观察思索。茶道亦为茶德,以茶养性、以茶养廉,礼茶人向往茶之清廉、高洁的品性,向往茶之君子之风,向往茶之高雅、淡洁的君子之格。礼茶人喜茶之清廉品性,故而要“克己复礼”、“修身养性”、以茶德比之自身人格。同时,茶之清廉、高阶的品质在古诗、古词中也颇为常见。杨万里有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由此可见,在他的意识形态中,借茶来比拟故人的气质风度,以表现其高洁、清雅的性格品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到“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享。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借此,来称赞茶的社会教化功能,他认为,人们在纷乱复杂的世俗中,受浮躁肤浅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时,应冲泡一杯清茶,感受茶之“涤清”特质,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平和与纯净、善美。

“清茶一杯”,寓意深远。茶在国人眼中已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欲的饮料,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同时,茶还能提升饮茶人的精神境界。清茶让人自省、感悟人生,听说过酒后打架斗殴,却从未闻茶后打架之事,这也许就是因为茶文化中的自省,是茶品与人品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的,也可谓之节操与品性。茶在大自然赋予的青山碧水中生长,集天地灵气,韵高性俭,清廉高洁。饮茶人在饮茶过程中逐渐领悟茶之本质属性,并将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在品茶过程中陶冶心智、修炼品格、提升素养、感悟人生。儒家重视茶之品性,以茶自省,以茶励志,以茶体味人生。帮助人们在浮躁纷繁的社会中保持“本我”,塑造人格。透过清茶一杯,礼茶人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楚地了解自己、思考自己、认识别人,这更有利于礼茶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了解他人疾苦,从而更为宽容、包容地看待自己、他人与社会。

2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内在关联性的现代意义

随着社会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工业的进步,社会对人生活的异化,最终导致社会道德淡漠、人情冷淡,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完善人的品格,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了社会性话题。而茶——这一儒家思想的物化载体,汲取了天地灵气,符合“和”、“礼”、“廉”的文化内涵,使得礼茶人的饮茶不仅仅是解决口渴这一生物性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放松、一种身心的释放。茶道中的“和”、“礼”、“廉”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相吻合,因此,发扬“茶德”便具有其社会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加深。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三者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日渐被重视起来,人们更加重视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茶文化中的“和”,正视个人、群体、民族、种族、国家间的差异,主张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互交往、和谐共处。在面对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维护的问题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不能为了单方面的经济增长而肆意破坏环境,要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存转变为生活,将单方面开发转变为可循环利用,将经济发展与自然维护相结合,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开发利用相结合,将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利益相结合,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遵守宇宙伦理。

茶文化的“礼”,强调理解、礼仪尊敬与秩序。客人来访,清茶一杯,敬茶有序,谈天说地,表敬意、示友情、洗风尘,让礼仪贯彻日常生活始终。在日常生活的品茶过程中,品情、品德、修身养性、努力做到身心合一、知行同步。个人努力做好自己,崇德尚礼,社会便会更加有序。

茶文化的清廉、高洁之品性,有利于真正实现我国执政为民,使得民信官、民服管,增强政府公信度,真正实现“官为民,民依官”的和谐景象。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文化积累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以茶德比拟人德,要求自身素养的内化提升。茶文化有助于调节人的内心平和、提升人的道德素养、开阔人的胸怀,并将礼茶人的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儒家思想所崇尚的德与茶文化的洁是对等的,因此,进行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内在关联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2]密小华.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3]赖功欧.茶文化与中国人生哲学(论纲)[J].农业考古,2004 (4):33-37.

“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圣爱’思想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1XSYK117)”;“社会性别视野下陕西博物馆的文化表征(项目编号:13JK0240)”;“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报刊阅读研究(项目号:11XSYK208)”。

陈琳(1982-),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

赵崇俊(1978-),女,陕西榆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关联性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人生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儒家思想与书法
《茶道六百年》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