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采茶音乐的文化涵韵
2016-03-29秦皇岛市抚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杨 杰,李 超(.秦皇岛市抚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探析采茶音乐的文化涵韵
杨杰1,李超2
(1.秦皇岛市抚宁区教师发展中心;2.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采茶音乐与采茶戏紧密相连,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核心内容是以茶事为主,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采茶音乐的节奏轻快、基调欢快,通俗易懂,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采茶音乐属于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茶音乐在继承了中国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很多特点,采茶音乐主要在中国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孕育、发展和普及,在不同地区,采茶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民俗风情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采茶音乐,这些音乐形式共同为中国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采茶音乐;文化;内涵;文化
采茶音乐是地方茶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形式。采茶音乐极具地方特色,纯朴自然,地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研究采茶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对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极具意义,同时也能够推动了国内各民族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对中国采茶音乐的文化涵韵进行具体分析。
1 采茶音乐概述
采茶音乐是对与采茶文化相关的一类音乐的总称,包括采茶歌、采茶戏音乐、采茶舞音乐等等。采茶音乐主要是在我国江西省赣南山区一代流行,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种茶的地方,就必然有茶歌的存在,一般在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流行茶歌。当然,采茶歌是采茶音乐的代表,它是在人们生产劳作中演唱的歌曲,因其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与其他劳动存在显著区别,采茶音乐的形式以小调为主,开始的时候,人们劳作时演唱歌曲,主要为了缓解疲劳,消除劳动中的苦闷,增添劳动乐趣。但是随着茶歌的普及和流传,演唱茶歌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并自成体系。采茶音乐以茶歌为主,特点旋律悠扬、优美动听,通常茶音乐都是与舞蹈相配合的,当地将这种舞蹈称之为茶舞,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在中国福建龙岩一带出现,并流行发展起来,历经了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为今天的“采茶灯”舞蹈表演形式。在湖南很多当地的民间舞蹈和歌曲,都与采茶音乐有关。比如“地花鼓”就是从“采茶调”发展而来的。这些孕育和流行采茶音乐的地区,不仅将采茶音乐视为缓解疲劳,释放情绪的手段,而且在很多重要的节日中,通过演唱茶歌,表演茶舞,表示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以这样的形式欢度节日。所以说,中国采茶音乐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说到采茶音乐,必然要与采茶戏、采茶舞联系在一起,研究采茶音乐的文化内涵,也需要结合采茶舞、采茶戏一同分析。
2 采茶音乐的文化涵韵分析
采茶音乐并不是在一个地区流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大部分茶区都存在这样的艺术形式,那么下面仅以几个典型茶音乐形式为例,对其文化涵韵进行研究:
2.1茶歌
茶歌是采茶音乐的主要形式,最能够代表中国采茶音乐的发展、特点以及内涵,追溯茶歌的源头,早在西晋时期,茶叶就是中国文人吟咏的对象,很多文学家、诗人都钟爱饮茶,在饮茶的过程中,他们创作灵感受到刺激,常常以茶作为创作的对象,孙楚的《出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姜桂茶奔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这里的茶奔就是茶叶,茶歌最开始就是茶农对自己劳作的一种咏唱,属于传统民歌形式,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歌形式,并孕育产生了祁门采茶戏、南昌采茶戏以及粤北采茶戏等各种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2.1.1六安民歌《采茶》
六安民歌《采茶》中有这样的唱词:“三月清明雨沙沙,雨沙沙哎,青青茶棵发哟发呀发了芽.......两手攀枝十指尖尖采细茶,采哟采呀采细茶。”歌词简单易懂,以采茶为核心内容,对茶农采茶的热闹场景进行细致描绘,歌曲旋律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在演唱的时候,心情愉悦,不但消除了身体上的疲劳,也能够消除心理上的疲倦,劳动热情会因此更加高涨。当地居民对茶歌十分热爱,并根据茶歌的歌词改编了很多舞蹈动作,人们在唱茶歌的时候,还会做很多舞蹈动作,这类民间艺术形式,极具江淮乡情,从这些歌词以及舞蹈动作中能够感受到当地居民对自己故乡、对采茶劳动、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2.1.2黄山《请茶歌》
黄山《请茶歌》最初被作为中国茶文化旅游节的迎宾晚会主题曲,以男女对唱的形式呈现,这种形式极为受欢迎,久唱不衰,因此在很多茶艺表演中也开始引入这种演唱,这位当地旅游增添了非常丰富的色彩,游客十分欢迎。在《请茶歌》中对当地茶叶的特点,以及当地人对游客的好客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凸显了当地茶品的特点,将特色茶品推广出去,也包含了丰富了风土民情,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了当地茶文化特色,这首歌对很多茶品进行了咏唱,包括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天平猴魁茶等等,将当地“敬香茶”的社会风貌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为游客送上了美好的祝愿——茶香伴君走天涯。
2.1.3大别山民歌《锄茶歌》
大别山的《锄茶歌》十分有名,上个世纪中期被创作的,后来参加了中国农民歌会,六安市组织人员对歌曲原来的歌词进行了改编,将当代茶农的生活情况作为歌词的创作内容,歌曲韵律欢快,内容通俗易懂,十分符合当代人们的欣赏标准。茶歌的历史悠久,大多以历史典故,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作为创作的源泉,《锄茶歌》是一首爱情歌曲,歌曲中三哥哥和四妹子的“互动”非常有生活气息,同时也能够让人们范受到其中的“浓情蜜意”。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茶歌的普遍特点,茶歌的演唱方式质朴、生动、自然、流畅,同时情感真挚,情理交融,因此流行、普及速度很快,非常受欢迎。
2.2安徽茶灯
茶音乐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它通常都是与茶灯、茶舞、茶戏相结合出现的,茶灯创基础是茶歌,在茶歌基础上进行舞蹈创作,载歌载舞,人们在即熟悉的茶灯表演中以茶的生产方式,载歌载歌,茶灯表演中很多动作都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茶灯表演中,通常是2人到3人,男女共舞,舞蹈者腰间系绸带,男持一钱尺当作扁担,女左手提篮子,一边歌一边舞,将实际的劳动场景极为生动的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地区不同,茶舞名称也存在一些差异。
2.2.1古徽州的《采茶灯》
在当地民俗文化中,茶文化可谓一朵奇葩,茶灯是当地茶文化的代表,与茶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当地有专门表演采茶灯的艺术团体,表演由6个姑娘进行,她们都会打扮成茶姑的模样,然后随着茶音乐翩翩起舞,舞蹈道具为依托白色茶花,舞蹈动作丰富,不断变换,随着姑娘们的忽聚忽散,台上也如仙气飘渺,十分婀娜多姿。
2.2.2祁门的《扑蝶舞》
在研究茶文化以及茶音乐的过程中,《扑蝶舞》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内容,这是安徽祁门的一种非常具有特点的舞蹈,表演者需要8人,都是女性,采茶姑娘手拿花蝴蝶和圆扇,随着音乐,载歌载舞,表演的主体是扑蝶,曲调轻快,富有跳跃感,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深深感受到这种快乐、喜庆的气氛。“采茶扑蝶”的音乐共有三个部分,分别为“正采”、“倒采”、“扑蝶”,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呼应,三个部分的音乐也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非常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伴奏所使用的是锣鼓谱,并且被人们称之为灯仔鼓,与大铜钟相互搭配,随着队形的变化,音乐也贯穿其中。同时二胡、笛子、扬琴以及唢呐贯穿其中,音乐旋律统一整齐,舞步协调,非常富有活力。目前舞蹈中“扑蝶”的动作引入了探海、下叉等古典舞的技巧,有的舞蹈者通过造型展现扑蝶的动作,保留了传统舞蹈特点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时代的特点。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源于生活的,“采茶舞”同样如此,这些贴近生活,又富有戏剧性的舞蹈,展现出了极具地域文化气息的文化内容,包括舞蹈的列队变形,与机智幽默的表演,都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作为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将这些古老艺术形式传承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根据人们的审美特点,适当、合理、科学进行艺术的创新与再造,实现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文明的有机融合。
2.3茶戏
茶戏的音乐特征,以民间小调,民歌曲牌为主,由于很多茶区的区民都是喜欢唱山歌,在平时的劳作中,常常唱唱山歌,既能消除疲劳,也可以释放情绪,在茶戏音乐中,十二月茶歌最具代表性,从正月向十二月唱,叫做顺采茶,而从十二月向正月唱,则为叫做倒采茶,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非常具有地方色彩,同时也吸收了戏剧的精华。另外,茶戏音乐还有“三腔一调”民歌曲牌,以赣南采茶戏为例,目前现有的茶戏曲有将近300首,大致可分为“三腔一调”。首先是茶腔。茶腔是赣南采茶戏中音乐的主要腔调,在大部分剧目中基本上都适用茶腔曲牌,并且其曲牌一般都是从赣南的山歌等民进歌谣转变而来的;其次是灯腔。他包括了九龙山摘茶剧目中的全部音乐以及赣南的摆字灯、大堂花鼓等灯彩音乐曲牌;第三种是路腔。其部分的曲牌来自湖南,老人都称他是“湖南调”。其打击乐点子属于赣南采茶戏中独有的锣鼓经。
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茶文化形式,在这些形式中,最具群众基础,最受劳动人民喜爱的就是茶歌、茶舞,那么将这些与音乐有关的茶文化形式总结起来,就是采茶音乐,采茶音乐的代表是茶歌,以茶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茶舞,在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手段的地区中,茶歌、茶舞、茶戏不仅是当地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成为了他们获取经济收益的另一个途径,尤其是在国家不断拉动旅游内需的背景下,茶文化旅游事业越来越兴盛,那么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成为了茶文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这些茶文化艺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对当代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促进。
[1]王桂林.安溪茶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利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05:45-48
[2]胡晓靖.茶文化与信阳茶歌[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1):43-44.
[3]周圣弘,周娜冰.释超全的《武夷茶歌》研究[J].农业考古,2015(2):104-116.
[4]张世炯.鄂西的茶·茶歌·茶文化[J].民族艺术,2012(4):206-212.
[5]孙效祖,李林浩.茶——茶歌·茶舞·茶戏——浅谈中国茶文化与江西民间艺术之渊源[J].农业考古,2014(2):120-126.
[6]孙仲彝.茶歌茶舞和茶农的庭院经济与文化[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11:21-22.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BWY2015-Y-J004
杨杰(1963-),女,河北人,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