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视域下苏格拉底悲剧探析

2016-03-29李银兵刘发顺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雅典苏格拉底德性

李银兵,刘发顺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80001;2.玉溪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伦理学视域下苏格拉底悲剧探析

李银兵1,刘发顺2

(1.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80001;2.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被称为悲剧,是因其死亡背后存在着诸多的意蕴和价值。单从伦理学视角去看,其悲剧背后存在的伦理难题、善恶主题、伦理功能表现十分突出,意义也最为重大。苏格拉底以一己之力 “举起”了整个世界,启迪着人类智慧。就此而言,苏格拉底悲剧是人类的 “喜剧”,悲喜之间,人类德性和灵魂得到了一次大的洗礼,这是苏格拉底悲剧最大的价值。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悲剧

黑格尔曾经说:“苏格拉底的特殊贡献,就是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概念,亦即他把伦理学加进了哲学。”[1]的确,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 “自然哲学”。而在自然哲学和苏格拉底哲学之间的智者学派虽然开始关注人,并提出了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经典话语,但是他们却又有使哲学走向相对主义的倾向,哲学的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这些标志性人物的身上了。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自然哲学这些问题对拯救当时的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哲学应该回归于人本身,特别是要去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于是苏格拉底就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了人间,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把人和社会从自然世界中区分开来,突出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成就了苏格拉底在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但也直接导致了其悲剧的诞生。有鉴于此,这里从伦理学视角,着重从苏格拉底悲剧背后存在的伦理难题、善恶主题及伦理功能入手去探析苏格拉底悲剧产生的原因,以期从其悲剧中发现些许大义,以求教于方家。

一、苏格拉底及其悲剧

苏格拉底 (Socrates,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 “古希腊三贤”,更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在苏格拉底一生中,提出了 “德性即知识”“自知无知”“无人故意作恶”等著名言论。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 “败坏青年”和 “不敬神”两项罪名控告,并最终被判处死刑。自此,他的死成了希腊的悲剧,更成了整个人类的悲剧。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 (狄奥尼索斯)颂歌演变而来。在希腊神话中,日神是理性、进步、乐观的象征,酒神是非理性、无序、冲动的代表。悲剧就是就酒神和日神之间永无归结的运动,是理性和感性冲动之间形成的一种命运,人解不开这个命运之谜,却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让生命境界从原始的生命冲动中超升,让痛苦的体验作为培育人的精神家园,从而书写生命的壮美。希腊悲剧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与传说,以古代的英雄故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高尚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恐怖场面,激起观众的怜悯心和同情心,让心灵得到净化。希腊悲剧由神的悲剧、英雄的悲剧发展成为人的悲剧。总之,“从剧情上看,悲剧是人在客观世界面前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和不幸命运。从历史角度看,悲剧不过是对一个处在急剧变化中的社会的伦理冲突的艺术写照,它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表现了个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之间的深刻矛盾。其实质是对立的伦理力量之间的相互冲突。”[2]说苏格拉底之死是一场悲剧,是黑格尔首先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遭遇具有高度的悲剧性,他的遭遇不仅是他本人的悲剧,而且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只是借苏格拉底表现出来而已。在苏格拉底的遭遇中,一直有两种力量在互相对抗。一种力量是雅典当时的法律、宗教信仰和习俗,它要求人们在这个传统中自由的、高尚的、合乎伦理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客观必然性。以此相反,另一个力量则是苏格拉底内心的意识和法律,这个法律是他自身的知识和理性,是他辨别善恶的价值判断,它指引着苏格拉底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至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由意志。我们将看到这两股矛盾力量一直困扰着苏格拉底的思想和生活。

二、伦理冲突下的苏格拉底悲剧

伦理学所境遇的问题都是难题,都是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而伦理学之为伦理学的关键在于其面对这些问题时,不是忽视,也不是躲避,而是在一定价值指导下的判断和选择。具体而言,伦理难题指的是那些源于不同价值观冲突、诱发伦理抉择、诉诸道德责任感的带有伦理特性的难题。同时,这些经常让我们感到为难的难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矛盾双方还势均力敌,都有其合理性,这就加重了人们选择的难度。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其实践性就在于它要为解决问题而存在,因此,当遇到伦理抉择矛盾时,我们并不是避而不谈,而是要勇于去做出判断,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总之,伦理难题的这些属性充分展现了伦理学学科的特点,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伦理问题、分析伦理矛盾的开始。在苏格拉底悲剧产生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伦理冲突和抉择,苏格拉底悲剧是伦理难题的表征。

第一,一神与多神、内在神与外在神的冲突。苏格拉底一直强调,他的内心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指引着他,并赋予他使命。苏格拉底自称经常受到灵异的警示。苏拉底所说的 “灵异”(神灵)并没有真正在苏格拉底面前所显现出来,苏格拉底也没有对这个神进行过描述,它的出场乃是一种 “声音”,一种来自苏格拉底自己内心深处的 “声音”。实际上,苏格拉底的灵异就是苏格拉底自己,灵异的声音就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体现在哲学里,这就是他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志。而雅典人所信仰的神是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流传下来的,它们种类繁多且谱系分明。并在此基础上,雅典人建立了他们的城邦、法律和传统习俗。苏格拉底在自己灵异声音的召唤下,把批评雅典多神教和外在神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苏格拉底用自我确信的精神和自我决定的理性确立起了道德主体原则。而雅典人一直在原有的神圣法律、信仰和习俗中自由并合乎伦理地生活着,他们认为自己的法律是公正的,并且坚信自己的习俗是伦理的,但苏格拉底却对此提出批评。因此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的行为是叛逆的,他的行为伤害了雅典人的精神和伦理生活,雅典人必须对他的行为做出惩罚。

第二,城邦民主兴衰变换下的苏格拉底悲剧。历史总是这样:当一个城邦或国家兴盛强大的时候,人们便制定规则,而当城邦或国家腐败没落时,人们便极力维护规则。苏格拉底从出生到被处死,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从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他对民主制的态度也是从拥护而逐渐变为反对甚至仇视的。随着民主制的没落,苏格拉底意识到,治理城邦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具备专业的政治知识和管理能力,而不能像现在把国家的权力分散在一些没有政治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机器也要求进一步完善,公民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更有效地行使国家机器的职能。但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已经没落,不能选举出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班子,因为当时参加公民大会的城市贫民在蛊惑家的煽动下已经失去了理智和基本的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雅典人就再也没有选出过一个有知识和能力的政府领导班子。在蛊惑家的煽动下,选举可以在转瞬之间改变意见,甚至改变政制形式。在这里,每个公民都有选举的权利,但当每个公民在大会上都拥有完全的平等权利时,唯一能做出决定的是多数的表决。可是由于公民本身的局限性,多数的意见往往并不代表真理,而时常被某些偶然情绪所左右,当多数的意见与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发生矛盾时,人们就会在 “意见”与“真理”之间划出愈来愈严格的界限。柏拉图曾经也说过,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只有根据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因此,苏格拉底是从一个普遍的原则,即统治者要具有统治的专门知识来反对当时的雅典政制的。

苏格拉底面对着这样的一个转型社会,表明看起来恰恰是这个社会的时势变迁带来了苏格拉底的选择困难。其实不然,在时势变迁的背后,则更有另外一番逻辑,比如传统与现实、民主与专制、自由与和谐、机遇与挑战等,矛盾后面面临着不同的结果。“因此,苏格拉底的死是一个悲剧,死于雅典的民主,而民主制度是欧洲文明的源泉之一,这是矛盾的,也是辩证的。”[3]

第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碰撞下的苏格拉底悲剧。内在信仰和民主兴衰的事实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苏格拉底在面对社会变换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碰撞与选择的问题。苏格拉底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灵异思想的召唤,确立起了他自己的价值观,雅典人也根据自己的传统与信仰过着他们认为合乎伦理的生活。苏格拉底看到雅典民主制的没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雅典人却还在极力维护没落的民主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思想似乎与雅典的传统格格不入,他陷入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的选择困境中。他的哲学思想与雅典传统相矛盾,他的政治主张也同雅典民主制背道而驰。这两种思想在当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苏格拉底又必须从这二者中做出选择,于是他进入了选择的困境中。诽谤者最后以 “亵渎神灵”和 “教坏青年”罪名起诉苏格拉底,代表当时社会已经衰落的500个公民被苏格拉底激怒,最终陪审团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断头台。苏格拉底在可以选择生也可以选择死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做出走向死亡这样的选择呢?答案在于他的伦理思想,在于其对内在的道德的强调,在于他那种对真理的热情,就是这些精神使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4]。

三、价值判断视野下的苏格拉底悲剧

上面我们谈到苏格拉底陷入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的难题选择中,但难题不是不选,而是要做出价值判断,判断的标准何在?不同的伦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但总的来说,善恶问题作为伦理学基本论题,则可作为伦理判断的依据和归宿。“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还是 ‘善'与‘恶'的问题。因为善与恶是伦理学范畴的核心,善与恶的矛盾是道德中特有的矛盾,只有在道德中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也只有在伦理学中才研究善恶矛盾,同时善与恶的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家,一切伦理学派普遍注意研究的重大问题,并且善与恶的矛盾贯穿在人类道德生活的一切领域并贯穿道德生活的始终。”[5]就苏格拉底悲剧而言,其伦理判断背后的善恶则是建立在苏格拉底自身的哲学基础上。

与其他哲学家一样,苏格拉底最初也在研究自然哲学,但随着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堕落,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自然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将研究方向从关注自然科学转到了伦理学上,开始研究人自身的德性和幸福生活。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了 “善”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伦理价值观体系:知识—德性—至善。苏格拉底说:“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 ‘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亦即认识人自生中的善。”[6]苏格拉底首先从 “认识你自己”出发,得出自己的无知,从而不断地追求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追求知识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和使命,而且是治愈雅典民主制没落的良药。苏格拉底说:“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7]“‘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 ‘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 ‘德性',并不是现实的拥有,而是潜在的拥有。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 ‘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8],进而建立了以内省为基础的道德知识。

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而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9]。那么,为了做到趋善避恶,人们就应该不断地获取正确的知识,而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思,理性又内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所以人首先要关注自己的灵魂,通过灵魂对事物本身精心反思,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从而达到至善。自此,苏格拉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伦理价值体系,并在内心灵异声音的召唤下,苏格拉底带着这套体系踏上了他的使命之路。他到处找人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意在使人们认识到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去追求知识。但由于他的提问方式与众不同,经常会让很多人颜面扫地,因而一部分人对他产生了恨意。同时他的方法也被很多年轻人学去,这些人用同样的方法去问他们的父母、长辈,经常使他们的长辈理屈词穷。所以雅典人禁止他教授修辞学,并说他腐化青年,并将他告上法庭。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苏格拉底的死,就不难得出他的死是在自己的伦理价值观体系的指引下做出的。表面上看,苏格拉底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做一个好公民。作为公民,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遵守雅典的法律,所以当雅典法律判他死刑时,他接受了。同时苏格拉底还认为,不正当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逃亡是不正当的,以恶报恶也是不对的,逃亡后的生活没有价值,不应以逃亡的手段报复国家对他不公的判断。实质上,苏格拉底这种善恶观是以内在意识为基础的,这和以外在法制为基础的已经衰落的民主城邦的价值善恶标准是有很大的出入,但也存在很大的联系。作为城邦公民,苏格拉底很好地诠释了城邦个人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善恶观和城邦善恶观的直接冲突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亡,因此我们可以说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不在外在,而是在于苏格拉底自己。因为苏格拉底是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他的趋善避恶、他的知识观以及他是城邦合格公民的信念,践行了其力求过 “有德性的生活”的人生格言。

四、伦理功能下的苏格拉底悲剧

“道德行为具有促进个人和社会利益发展的倾向,具有弘扬自己的人性、实现人的价值、使人不断发展、完善的能量或功用;道德规范具有协调人我几群等各种关系,使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成为可能的职能或作用;道德意识则具有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人生,确立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引导人发展起属于人的各种心理、意识和精神活动的效力或能力。具体来说,道德的功能表现在命令、规约、教育、认识、调节、激励等方面。”[10]苏格拉底虽然死了,但他的死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断求知。追求确定的真知识,是欧洲文化脱离神话传说以来的传统目标,苏格拉底也不例外。直到死亡的前一刻,苏格拉底还在与朋友讨论学术上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他的这种精神正是古希腊求知精神的体现。苏格拉底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人们对知识、善、真理进行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我们应以苏格拉底为榜样,抱着求知的心态,不断的去学习知识,追求真理。

第二,做到自知。苏格拉底的 “认识你自己”是从自知无知开始的。苏格拉底得到神谕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他对这个神谕迷惑不解,于是他到处走访那些被公认为最有知识的人,结果发现那些人在对自以为有知识的事上面其实是无知的,于是他发现神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原因在于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意在唤醒当时雅典人们对现有价值体系的心满意足,去追求一种德性的、善的生活,而这种关于德性的、善的知识才是人应该努力去掌握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是广博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们不应不懂装懂,而是要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能因为自己懂得一点就沾沾自喜,固步不前。相反,我们应不断地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并抱着一颗求知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探索、创新以便使自己更加完善。

第三,坚守良知。当法庭宣告苏格拉底有罪后,他在法庭上做了申辩,并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既然苏格拉底认为法律的判决是不公正的,而公民又有义务不服从不公正的法律,他自己也在申辩中阐述了自己无罪,为什么他又拒绝逃亡而选择服刑呢?原因在于苏格拉底的良知。苏格拉底一再强调要达到至善就要尽量避免去做不正义的事。同时他也说过不得以不正义反对不正义。他认为逃跑是不正义的,作为雅典公民,他有义务维护雅典民主制和法律的权威。相反,如果在这个时候逃跑的话,雅典人只会认为苏格拉底逃跑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当法律判处他有罪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死亡。这样做不仅不违背自己的良知,也只有以这种方式去赴死才有可能唤醒沉睡希腊人,使他们意识到当时法律的弊端,从而起来纠正它们。苏格拉底反对他的控告,认为自己无罪,这表现为一种不服从;而当法律判处他死刑时,他坦然接受了,这表现出一种服从。苏格拉底正是用了这种不服从中的 “服从”来反讽希腊社会中的弊端,并借此唤醒希腊人重新审视希腊社会。当他的思想与雅典传统产生矛盾时,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永不停止的哲学实践,并以改善人的灵魂,乐于教人为天职,并宁愿以死唤醒雅典民众。坚守良知,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能真正做到坚守的人并不多。因为良知总是徘徊于坚持与动摇之中,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坚守比放弃还难的无奈。这时我们千万不要被利益冲昏头脑,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良知。我们唯有坚守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坚持做应该做的事,才能做到坚守良知,达到人生的至善。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喜剧是把没有价值的东西组合给人看。”古希腊悲剧之所以流传至今,永不衰老,其根本缘由就在于其悲剧中凸显了希腊人对于人生、生活、做人、做事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充分地展示了希腊人热爱知识、热爱自由、充满理性的民族个性。苏格拉底悲剧就是这个悲剧中最为悲剧的一页,苏格拉底以一己之力 “举起了”整个世界,启迪着人类智慧。就此而言,苏格拉底悲剧是人类的 “喜剧”,悲喜之间,人类德性和灵魂得到了一次大的洗礼,也许这就是苏格拉底悲剧最大的价值。

[1]金玉双.苏格拉底之死及其人生伦理意义[D].河北大学,2011.

[2]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

[3]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

[4]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8.

[5]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2-115.

[6][7][8][9]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56、57、57.

[10]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5.

[责任编辑:庆来]

B12

A

1674-3652(2016)03-0101-05

2016-02-25

李银兵,男,四川资中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雅典苏格拉底德性
第44届COSPAR大会将在雅典召开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雅典学院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苏格拉底的幽默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传统德性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苏格拉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