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原则
——以重庆万州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为例

2016-03-29滕新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梯田文化遗产

滕新才,李 虎

(重庆三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4100)

□武陵论坛

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原则
——以重庆万州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为例

滕新才,李虎

(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4100)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三峡库区梯田耕种模式较为普遍,尤以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大石板千层梯田最具历史、规模和最有代表性。大石板千层梯田以农业耕种文化为核心,内蕴有饮食、民俗、宗族、建筑和民间信仰等文化内涵,构成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也代表了三峡库区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面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大石板千层梯田不仅要遵循 “动态性”“整体性”“原址性”及 “可持续性”保护原则,还需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项目“申遗”,力争入选农业部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着眼梯田保护的宏观视野和后续推力。

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大石板千层梯田

一、前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农业耕种文明逐渐地消逝,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关注。2002年8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FAO)首次启动旨在保护传统农耕文明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倡导世界各国重视保护和传承本土传统农业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2005年,中国开始参选GIAHS项目,目前已有浙江青田 “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11项入选GIAHS保护项目试点,成为入选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2012年,我国农业部正式启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分3批遴选和认定出62项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样参与、分级管理的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1]。在这62个项目中,题名涉及“稻田”者17项。其中以 “梯田”命名的7项,包括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湖北新化紫鹊界梯田、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浙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

这些 “稻田”项目所属区域位于长江流域者不多,尤其是 “梯田”项目更是无一涉足,这与长江作为中华农耕文明摇篮的事实颇不相符。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丰盛的长江水系哺育和滋养了三峡农耕文明的产生与成长,成就了其在整个长江农耕文明乃至华夏农业文明史上谱写的光辉一页。然而,目前学界对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不多,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郭声波的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一书,部分内容涉及三峡地区的农业文化,是较早综合研究三峡地区农业文明的作品[2];蓝勇主编的《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一书有 “三峡历史农业地理”章节,主要从农业垦殖指数、产业格局、水利建设、农作物嬗变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是对三峡地区农业文化历史研究最系统和深入的著作[3];蒋晓春的 《三峡地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状况初探》一文根据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对两汉时期三峡地区的耕地、农具、农作物、水利设施等展开研究,是弥补唐宋以前三峡库区农业文化研究不足的佳作[4]。上述成果不乏精辟论证,但偏于史学、考古学分析,缺乏农业文化遗产视角的研究,整体性、系统性稍逊。这里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拟对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大石板千层梯田开展个案研究,展示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点,并探讨其保护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与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概述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接壤地段,包含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0余个区 (市)县;区内地势崎岖,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峰峦叠嶂,最高海拔3 032m;总面积80%以上为山地,耕地80%以上为坡地,其中45°-50°的坡耕地占30%[5]。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促使当地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农耕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历史上曾盛行于三峡地区的畲田耕作模式、保留至今的梯田耕作模式、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林下养禽模式、果—旱稻农业模式及各种现代的专业化农业经营模式等。在这些农业耕种模式中,畲田耕作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后几种模式则是借助其他地方的经验而逐渐形成的现代生计方式,在当地缺乏历史的积淀;唯独梯田耕作模式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至今传承和发展。清人记载:“川东虽水田不少,而堰渠之利不逮……而楚、粤侨居之人善于开山,就山场斜势挖一二丈、三四丈,将挖出之土填补低处,作畦层垒而上,缘胜横于山腰,望之若带,由下而上竟至数十层,名曰 ‘梯田'。山顶不能做池,则就各层中田形稍大者,深耕和泥,不致漏水,作高胜二三尺,蓄冬水以备春种之用,如平地池塘然。”[6]卷8民食三峡库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域内梯田耕种模式颇为普遍,尤其是万州区太安镇大石板千层梯田最具历史、规模和最有代表性。

太安镇大石板千层梯田开垦于唐代,成熟于明初,连片面积达15 000亩,东起柏湾村,西迄河堰村,南抵天峰村,北达白羊镇三元村,绵亘5.6km,延袤3km,是农业部公布的全国10大梯田之一。目前,太安镇大石板千层梯田已获得6个国家级殊荣: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凤凰村;农业部,2013年)、中国美丽田园 (农业部,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农业部,2014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凤凰村 “茶乡香米”;农业部,2014年)、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2015年)、全国生态文化村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2014年)。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出的 “重庆100个最佳观景拍摄点”之一。太安镇大石板千层梯田倚靠凤凰山,坐南朝北,依山而垦,顺势而下,共有1 133层,最高处海拔1 027m,最低处海拔不到500m。整片梯田曲线优美流畅,春披翠绿,夏迎劲风,秋染金黄,冬挂白雪,四季佳景,美不胜收。同时,明朝一品官员牟仲泰的退隐定居,及太安各名门望族谱书所记载的诸多英雄祖先开山创业故事,进一步增添了大石板梯田的历史积淀,使其文化色彩更加丰厚,成为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典范。

三、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FAO)启动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根据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相当于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7]。由此可知,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从3方面进行判断,即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同和适应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能力[8]。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以上标准相契合。

(一)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以稻、鱼、古树、茶为中心的多样性生物系统。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包含稻、桑、蚕、古树、花卉、蔬菜、茶、果木、鱼、家禽、家畜及其他动植物等各式各样的生物类型。在植物方面,有稻谷、玉米、红薯、花生、大豆等粮食作物,有以桑树、茶树、檬子树、桂花树、皂角树为主的各种林木,有以油菜、杜鹃、菊花、桂花、茶花为主的花卉,有以白菜、生菜、空心菜、卷心菜、豇豆、小蒜为主的蔬菜,以及有李子、梨子、西瓜、柑桔、橙子等水果。在动物方面,除家蚕外,还有稻田中的鳝鱼,圆塘中的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鱼类和家鸭,及鸡、猪、狗、牛、羊等家禽畜,田鼠、青蛙、野鸡、野鸭、野猪等野生动物。若再加上栖身于万余亩稻田、数千亩茶园与数十口圆塘的候鸟、昆虫及各类浮游生物与微生物,梯田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胜枚举,其生物多样性可见一斑。

在以上生物种类中,尤以水稻、小蒜、千年桂花树、千年檬子树、明初皂角树和稻田鳝鱼最具代表性。水稻是梯田最主要的种植作物,一年一季,亩产稻谷约1 000斤,从农历三月播种育秧、四月栽秧,到八九月收割,是梯田占用时间最长的作物。小蒜,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农历九月栽种,次年六月收获,通常在水资源较缺的土地上种植,面积有限,主要集中在观凤村,故有 “观凤小蒜”之称。千年桂花树,位于太安镇柏湾村境内,背倚蜿蜒连绵的凤凰山,面朝依山开垦的千层梯田;树高21m、胸径1.9m、冠径16m,树干露出泥土1.2m处分成4枝,枝繁叶茂,被认为是中国最大的金桂树,有 “中华金桂王”之称。该树相传已有1 000余年历史,清初险毁于 “天火”,时人感其珍贵,碑刻 “不朽精灵”颂之。千年檬子树,位于太安镇凤凰社区五组,树高20m多,骨干基部胸围2.55m,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犹如一把大伞遮天蔽日。明初皂角树群共4棵,位于柏湾村二组姜家老屋旁,最大一棵需3位成人合抱,有超过600年的历史。稻田鳝鱼,体圆且细长,呈蛇形,因其肤色为黄,又被当地人称为黄鳝,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堰塘内的温热带鱼类,太安大石板梯田及周边堰塘较为常见。由此可见,大石板千层梯田不仅生物类型多样,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历史性。这些生物以凤凰山及其梯田和圆塘为栖息地,以稻、鱼、古树、茶为中心,构建了复杂多元的生物链体系,形成水陆相交、彼此依存的多样生态系统。

2.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多元文化体系。太安人立足于大石板千层梯田,围绕农业耕作模式,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形式,涉及农耕、饮食、民俗、宗族、建筑和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

清代三峡地区的万县、开县水田比例相对较大,有所谓 “夔府产稻之乡,首开县,次万县”[6]卷8民食之说。研究证实,三峡西部的万县、忠县、开县等地由于地理环境相对优越,水田较多,水利灌溉发展更好,规模更大[9]。清同治 《万县志》记载:“万临大江,多溪河,里甲塘堰之数不可胜计,其它 (他)大半山田,而为腴(鱼)米之乡,则水利为之,闾阎争水如争谷。”[10]卷10地理志·水利太安梯田作为一种古老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土地耕作制度,成就了丰富的传统水利灌溉设施。太安圆塘和古堰是水利设施的典型代表。在大石板梯田区域,分布着大小数十个圆塘,以满足蓄水灌溉的需要。圆塘和梯田之间的连接纽带是纵横交错的堰渠,其中最著名的是饮凤堰。史载,市郭里五甲 (今万州区太安镇)饮凤堰长20余丈,灌田100余亩[10]卷10地理志·水利。这一古堰渠至今保留,且后来为适应农田灌溉需要,又增加了数十条现代堰渠,形成了密集的梯田灌溉网络。

大石板千层梯田孕育的多样生物为太安丰富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大石板梯田及周边数十口堰塘产出的数量可观的鳝鱼,为当地人提供了丰富的食材,成就了各色美食。其中最知名的菜品有蘸水鳝鱼、香辣鳝鱼、水煮鳝鱼、山椒鳝鱼和干煸鳝鱼等。经过当地厨师特殊处理的鳝鱼,肉质鲜嫩,飘香四溢,成为四面八方游客到太安的必食佳肴。清光绪 《牟氏族谱》在描述族产田界时提到 “鳝鱼坵”之地名,即今柏湾村一带,位于大石板下沿区域,因高处山水不断地流入,此处常年土壤湿润,不仅出产的稻米香滑无比,而且该田内的鳝鱼数量众多,故名鳝鱼坵。这一地名无形中沉淀着太安丰厚的农耕文化和美食文化,并通过谱书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此外,太安自产的米酒、高粱酒、桑葚酒和农家茶水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重要饮品。

太安的民俗文化体现在丰富的民间歌谣、传说故事和农事谚语等方面。过去太安民间传承的歌谣以薅秧歌和山歌为主,至今虽少有人传唱,但仍有10余位能够即兴吟唱的民间艺人。太安的传说故事尤其丰富多彩,具代表性的有:凤凰山、观凤村、醒狮村、太平、挖断山、仙人洞、金银洞、鳝鱼坵等地名传说,牟仲泰、丁八老爷、李都老、王振彪、丁应茂等人物故事与传说,及牟仲泰开垦梯田、丁李氏祖母开荒拓田等民间故事。同时,太安人在长期的农业耕作中总结出丰富多彩的农事谚语,如 “一斗种千坵,三天收叶壳。”该谚语意为每块梯田的面积都小而窄,一斗粮种就可播很多块田,同时梯田开垦于石板皮上,不易蓄水,灌浆时晒3天太阳,叶子和刚冒出的稻谷都会晒蔫。该谚语生动地反映了太安民众真实的梯田耕种经验。“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娘”的谚语还配有相应的民间故事。即从前有个吝啬的婆婆,对媳妇管得很严,每年重阳节打糍粑时,都不让媳妇多吃一点。某年重阳节,媳妇要回娘家省亲,担心回来后糍粑已吃完,心生一计,跟婆婆说如果重阳节不多打糍粑,老虎饿了就会咬家里的老人。婆婆脑子不够灵光,信以为真,打了很多糍粑放着,媳妇从娘家回来还能品尝足够的美味。当地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娘”的说法,这一谚语既反映出太安传统的农耕节庆习俗,也承载了三峡库区特定的饮食文化风味。

太安地区生活着数十个姓氏的居民,其中牟、丁、向、何为当地4大姓氏。至今民间仍保存有 《牟氏宗谱》《丁家族谱》《谭胡氏族谱》《李氏族谱》《陈氏族谱》等数套明清时期修撰的谱牒文书,司南祠、檖翁祠(今称丁家楼子)、成山宗祠、孙家祠堂等遗存至今的祠堂建筑,及牟仲泰墓、谭功贤墓、孙步云墓等明清古墓,无不彰显出太安地区传统的宗族文化。

上述宗族祠堂和明清古墓不仅是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御功能的高墙楼堡建筑群牟家寨、以石板为主体修建的李家楼子、7个天井组成的七进七出古民居院落群姜家老屋等都是太安先民留给后人的重要历史建筑遗产。已遭毁坏的法隆寺、观音寺、天峰山寺、东庙、川祖庙等寺庙建筑,则通过一些残碑断垣、石炉残像、民间记忆等形式提醒后人应善待文物古迹。在太安近代历史上,民间信仰屡遭破坏,但又以极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延续,诸多寺庙得以重建,如滴水洞、石佛寺、观音庙、川祖庙、猪大神庙和土地庙等。尤其是土地庙,在太安虽规格不高,建造简单,但田间地角、村旁路口较为常见,可谓数量众多,这体现出世代依赖田地谋生的太安人对万物之母——土地神的敬重和膜拜。

(二)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和适应,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大石板千层梯田是太安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而成的有效的土地利用形式。太安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适应当地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反映了特定时空下人改造自然又尊重自然的和谐关系,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

三峡库区多山少地,人均耕地面积少,太安镇亦然。耕地的珍贵,促使太安人对其无比珍视,尽可能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又不过度索取。一般而言,太安人一年四季的农作物种植安排大致为:农历一月种土豆;二三月种包谷;三四月育秧苗;四五月栽秧苗及种植各种瓜果;六月栽红薯,挖土豆,包谷二次施肥;七月翻红薯叶和除草;八九月收包谷和割稻谷;九、十月种胡豆和豌豆;十一、十二月休耕。全年农事安排紧凑,又适当地进行休耕,促进土地的良性合理利用。同时,太安人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传统。在清朝同治年间 (1862-1874年)的谭功贤墓碑上方刻有 “大石树木、水口桂花树,栽培无悔,永不许私自剃修砍伐,若有违令,不忠,子孙灭绝。”这体现其对周边树木、石头及水口的保护观念。而今,太安镇政府积极地推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包括退耕还林、高山生态移民、土地复垦、沼气池补贴政策以及森林防火措施等,成效显著。在田野调查期间,调研组曾在山林中看到地方政府所立的 “退耕还林保护制度”石碑,及各行政村、各公路两旁清晰写有诸多防火标语并感同身受于享受 “高山生态移民政策”“土地复垦政策”的居民脸上洋溢出的幸福安居。

此外,为适应梯田灌溉需要,太安人因地适宜地开挖出数十口圆塘,既达到了储水灌溉的目的,又发挥了养鱼养鸭、丰富食物来源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当地人继承中华民族 “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认为圆塘是神奇和富有魅力的,“圆”具有无穷神力,能给太安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的好运,故其寓意为 “圆满”。世代开挖而成的圆塘,不仅是千层梯田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出太安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祈求天地融合,一方土地丰饶肥美,恩泽子孙后代,使其更加富庶。还有些圆塘被赋予了传统的哲学意义,如将两个临近圆塘设计成太极图案,将圆形水塘与半月形水塘合称为 “日月同辉”。这充分体现出太安人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重要品质。

(三)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彰显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大石板千层梯田不仅养育了历代太安人,而且福及周边民众。在原川东地区流传有谚语云:“万县有个大石板,一板产量万多担。”这里的 “大石板”就是指太安1 000多亩的大石板梯田,从中可以反映出过去大石板梯田产粮之多,名闻周边。而今,大石板梯田的稻米不仅产量高,而且颗粒饱满、滋润透明、绿色无污染。2005年,太安镇林川粮食加工厂创立,该厂占地1 500km2,从业人员15名,固定资产800万元,主要从事大米加工销售业务,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等形式,年产值1 500万元。其注册的 “林川”牌 “茶乡香米”,依托大石板万亩梯田生产的优质大米,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 “优质产品”称号。观凤小蒜,在太安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个大色白,营养丰富,有多种药用价值,年产50余吨。凤凰山的3 000亩茶园,年产优质茶叶超过10 000kg,其茶叶色泽,油润光亮,绿中微泛黄,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回味甘甜。运用现代化加工工艺,成就了 “太白银针”“凤凰春”“凤凰春尖”“凤凰春毛峰”等名茶。其中 “太白银针”在2004年、2005年连续获得 “中绿杯”国际文化节银奖。这些来自大石板千层梯田的原料,经过现代化加工和包装,走进市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就了民众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2年伊始,当地政府依托大石板千层梯田及其文化衍生品,围绕 “乡村味、原生态”主题,结合梯田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古树文化、姓氏文化、隐居文化等,投入500余万元,先后完成千层梯田、大坡茶田、盐茶古道、茶岭古泉、“中华金桂王”、杜鹃花海、司南古祠、漫步走廊、凤凰头登山步道、谚语主题文化公园、科普基地等20个景点的建设和修缮;同时又筹集800余万元资金,完成景区道路、停车场、休闲步道、综合服务亭、文化广场、休闲长廊、卫生间、宿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连接各景点的20km人行便道网和8km环形公路网,并在2014年依山顺势建成重庆市首个开放式乡村公园——凤凰茶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避暑观光,2014年就接待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必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拓宽百姓致富的途径。

物质生活的保障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和谐。在过去,太安梯田成就了牟、丁、李等大宗族,这些宗族制定族规、家法,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维持着地方秩序的安定。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寻访到的各姓氏族谱均记载有相关的族规、家规条例,主要包括 “孝父母”“悌兄长”“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及 “戒赌博”“戒淫欲”“戒懒惰”“戒奢靡”等内容,即通过孝顺父母长辈、兄友弟恭、和睦友邻、遵守伦理纲常、勤俭节约等多方面的规范,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同时,各宗族还积极地劝导族人勤学向善。在距离太安镇约10km的长岭镇 “良公祠民俗博物馆”内,至今仍收藏有1块来自太安镇境内的大石碑,碑上刻有 “耕读继世”4个大字。虽然已经难以考证其立碑的具体时间和创作者,但从文字内容也足以体现太安先民对 “耕”与 “读”的理解和重视。太安境内佛雷桥畔立于同治元年 (1862年)的功德碑捐助名单,虽因年久风化,字迹漫漶,但仍可识别出 “钦加五品”和 “翰林院编修”等描述捐助者地位的字样,及诸多普通捐献者的名字与捐款数额,这彰显了太安人的公共观念和从善传统。

简言之,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以农业耕种为核心,内蕴有农耕、饮食、民俗、宗族、建筑和民间信仰等文化内容,构成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大石板千层梯田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当前城市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并不断地被侵蚀和消耗,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理应受到重视。

四、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保护应遵循特定的保护原则。大石板千层梯田所具有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可知其保护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包含 “动态性”“整体性”“原址性”及 “可持续性”4个方面。

(一)动态性保护

“动态性保护”,即 “让农民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能够从中获益,可以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发展。”[11]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它与所属农业社区及其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基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这一特性,其保护方式不宜采用其他文化遗产所运用的封闭式保护模式 (如博物馆或实验室标本化等),否则将适得其反,不仅会给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破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所属社区民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假设圆塘中没有鱼鸭,梯田中没有稻米,没有忙碌的农民,梯田的意义何以体现?民众生计如何维持?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采用动态模式,应强调 “在发展中进行保护”[12],切实保障遗产地农民能够在保护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社区参与,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目前,太安镇采取的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补偿相结合的保护开发模式,已基本遵循动态保护原则,因而也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

(二)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要求 “不能仅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个别要素,而是应该把农业遗产系统及其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包括农耕技术、传统农具、农业生物物种及农业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生物景观、村落风貌、民居建筑、礼仪习俗、民间信仰等[11]。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族群性,每一块农田、每一件农具、每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故必须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与其所属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类型和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并将农业环境、技术和社会要素不可分割地活态传承和发展。

(三)原址性保护

“原址性保护”,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允许脱离其所依赖的原生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从空间上看,大石板千层梯田具有天然的不可迁移性,其产生与三峡库区独特的大山大水自然生态和海拔落差悬殊有关,即无法剥离地植根于凤凰山的地势环境中,应坚持原址保护的重要原则。同时,还应提倡 “家园遗产”与 “家园生态”的重要理念,因为太安人才是大石板梯田的真正拥有者,他们对梯田有着最深刻的身体体验和情感认知,是保护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最坚决的执行者[13]。

(四)可持续性保护

“可持续性保护”即农业文化遗产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以不损害后代需求为原则。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物脆弱性和修复持续性,在开发过程中应避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耗竭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实施过度开发和恶性开发。这样的开发所换取的发展不应受到提倡,因为这无疑是提前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断绝了子孙后代未来的生存之路,犹如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换言之,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不破坏梯田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使人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

五、结语

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包含以稻、鱼、古树、茶为中心的多样生物系统和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多元文化体系,是太安先民对当地特殊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长期适应、协同发展的结晶,且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能够彰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协同进化,不断地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以上丰富的文化属性和综合价值,大石板千层梯田具备农业文化遗产体系的完整内容,成为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类型的重要代表。

遗憾的是,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至今未入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三峡库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损失,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缺憾。因此,太安大石板千层梯田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遵循“动态性”“整体性”“原址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而且需要不断地加强宣传和推介,推动该项目的 “申遗”,争取入选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扩大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着眼梯田保护的宏观视野和后续推力。

[1]孙志国,殷瑰姣,田敏,等.武陵山片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1 757-1 761.

[2]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蒋晓春.三峡地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状况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3-129.

[5]任桂园,等.三峡历史文化与旅游[M].成都:巴蜀书社,2008:5.

[6][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M]//蓝勇.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上册.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344.

[7]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4):206-208.

[8]Jeffrey B.Yemeni Agriculture:Historical Overview,Policy Lessons and Prospects[J].Research in Middle East Economics,2003(5):257-288.

[9]蓝勇.明清三峡地区农业垦殖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J].中国农史,2006(2):59-69.

[10][清]张琴,等.同治增修万县志[M].同治五年(1866年)刊本;成都:巴蜀书社,1992.

[11]李大庆,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保护[N].科技日报,2006-8-10(7).

[12]FAO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EB/OL].http://www.fao.org/sd/giahs/.

[13]徐义强,李凯冬.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刍议[J].农业考古,2013(1):279-281.

[责任编辑:丹兴]

G127

A

1674-3652(2016)03-0039-06

2016-02-28

九三学社重庆市万州区委、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政府委托项目“太安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滕新才,男,重庆荣昌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农史研究;李虎,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梯田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山区修梯田》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从江加榜梯田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