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及启示

2016-03-29陈蓉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蓉蓉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浅析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及启示

陈蓉蓉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杨匏安被誉为“岭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是党内较早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代表人物之一。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思想启蒙方面系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二是在党建思想上率先提出建立统一战线,三是在斗争策略上探索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道路。杨匏安的这些贡献对于新时期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杨匏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两步走”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杨匏安曾与李大钊齐名,素有“北李南杨”之说。他在华南地区较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一位为中国的思想启蒙以及革命斗争作出过划时代贡献的思想家与革命家。在系统梳理有关杨匏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杨匏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启示。

一、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世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它惊醒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令其意识到只有坚持革命的武装、依靠先进的无产阶级的领导以及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才能够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实现中国的富强,带给中国以光明的希望,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进程。基于此,杨匏安也才开始大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成为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物。

《广东中华新报》是岭南地区宣传新思想的进步刊物,作为特约撰稿人的杨匏安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1919年10月至12月间发表的《马克斯主义》影响较大,这组《马克斯主义》文章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几乎同时问世。文中,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时,他提纲挈领地指出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等诸多原理;关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他明确指出自有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阶级斗争并非永恒存在,它会随着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消失而消失;他还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掠夺工人剩余价值的种种方法及其罪恶。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杨匏安已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他在华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地位。

杨匏安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意义在于,他引导中国民众在各种具体的社会主义流派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当时国内流行的西方社会主义学派派别繁多,如国际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集产主义、基督社会主义等,杨匏安都对它们一一作了介绍,以便民众在相互比较后进行理性选择,这不仅拓宽了民众的视野,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颇具前瞻性和启蒙色彩。但是,对于建立在西方文化传统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能否适用于中国,以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表示质疑并予以否定。为了消除疑虑、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杨匏安于1922年初发表了《宣言》,这标志着杨匏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宣告与旧社会决裂。文章指出:“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因为他的经济学说,能把资本制度应当崩坏的纯经济的、纯机械的历程阐明。他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学说,就是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1]144这显示出杨匏安选择做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立场。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杨匏安逐渐将马克思主义融入现实的行动中,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二)党建思想:率先提出建立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杨匏安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开始思考并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

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中华民族独立革命的最终胜利,就必须要有一个具备坚定信念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然而,对于无产阶级能否领导社会革命,人们又开始了质疑。对此,杨匏安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指出:“中国现在的工业发达虽然还不如欧美日本,但是无产阶级所受的惨痛也因此比较别一国尤甚”。[1]187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无产阶级幡然醒悟,革命觉悟获得极大程度的提高,他们已经能够彻底地、清楚地“晓得采用哪种非妥协的阶级斗争了”。接着,杨匏安鲜明地指出了无产阶级取得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他说,无产者以外的各个阶级并不具备革命的坚定性。他们“虽然感着自己内部冲突的苦恼”,但是却“不愿意变更”,因此,“劳动者应该负这社会革命的使命。”他又说:“劳动者实行阶级竞争,尤不可不夺取政权”,他号召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用武力夺取政权……是现世社会经济制度的必然结果”。[1]199杨匏安的这一正确思想对党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在1922年3月底至1922年4月初《青年周刊》上登载的《马克斯主义浅说》中,他更深入浅出、准确鲜明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提出了革命阶级斗争的策略,并开始有意识地宣传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杨匏安认为,要实现阶级斗争的胜利,必须建立广大同盟,首应注重“农民运动”。马克思曾把工农联盟比喻为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合唱”,强调“如果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成为孤鸿哀鸣的”。[2]684杨匏安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国家的主要产品都来源于农业,但是,农民在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却选择承受而不进行任何反抗。因此,我们的任务是“使他们解决自身的利害,联结团体,和压在头上的地主反抗……使他们指导土地公有公耕之利益”,进而“联合一切无产阶级”,开展“猛烈的、普遍的群众运动”。[1]189他认为工农联盟非常重要,在强调工农联盟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国内各阶层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他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很小,力量比较薄弱,因而能否处理好与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能否建立统一战线、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问题,所以他号召要与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学生、妇女、青年等团结起来,共同革命。杨匏安的这些思想为后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都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三)斗争策略:探索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杨匏安可以说是较早自觉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状相结合的先进分子。他特别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1922年10月刊登在《珠江评论》上的《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明确提出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战略和策略问题。

当时,中共二大首次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奋斗任务,即:“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3]100但是,当时陈独秀、张国焘等党内重要人士却仍坚持“二次革命论”的错误论断。例如,陈独秀说:“依据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当前只能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只有帮助资产阶级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等到民主革命胜利后,再实行社会主义革命”。[4]485这种观念无疑将导致我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致使革命运动再走弯路。对此,杨匏安坚决反对“二次革命论”的主张,他在吸取俄、德等国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的重要战略思想。他说:“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第一步既然联合,第二步马上要反目了。因此,无产阶级刚刚踏着第一步的时候,不可不预定第二步的战术”。[1]198-199事实上,这些争论均聚焦于如何对待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杨匏安认为,在反封建的斗争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需要联合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组成联盟进行斗争,而革命一旦胜利,就必须和资产阶级决裂,把资产阶级列为革命的对象,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成果不被窃取,这也是我党的革命策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生动体现。这一策略也为后来毛泽东所阐述的“两步走”战略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杨匏安对中国革命的这些具有远见性、前瞻性的认知,大都得益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及清晰把握。他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去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牺牲了生命,他的革命精神和过人卓识让世人敬仰。杨匏安为中国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为“岭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二、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光荣传统之一就是善于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去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从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的贡献中,我们可得到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启示,能为新时期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提供借鉴。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源于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他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中非常优秀的理论家。只有深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分清是非,继而分析和解决在中国革命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一切胜利和成就,可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这一个个伟大胜利。历史和实践早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根本原因所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就一直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致力于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因而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要更加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善于领会其精神实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人民民主,进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坚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能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增强预见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党的历史上看,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重大历史关头的时候,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特别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因为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眼光来审视世界,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它的基本原理,实质上是要学会运用这些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勇于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开拓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做到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提出新观念、开创新局面,敢于打破常规、不拘泥于本本,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作为一种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实践性理论。[5]

(二)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推动实现中国梦

杨匏安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在青年时期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蹂躏下祖国的危亡惨状,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之心,他远渡东瀛,立志探索出救国救民之道,回国后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视死如归,最终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表现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休戚与共、在共同抵御外侮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心理积淀,它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正是爱国主义才孕育出了统一的中华民族。今天,我们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更加重视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充分认识并挖掘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敢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念和坚强决心,以爱国主义去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完善道德,使强健的肌体有高尚的灵魂与之匹配、与之伴随,“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6],自觉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更要以此去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践,用具体行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制度或体制上的设计和规划,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使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良性循环中,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7]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位中华儿女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下,更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民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鼓舞和鞭策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伟大的民族精神融进不舍昼夜的艰苦奋斗,自觉承担起对祖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匏安.杨匏安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李新,陈铁健.伟大的开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 金鑫.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3):71-75.

[6] 陈晓莉.中国梦的道德支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101-107.

[7] 刘臻.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中国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15-20.

(责任编辑:李朝平)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6)04-0022-04

收稿日期:2016-01-16

作者简介:陈蓉蓉(1989-),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4AZD041)阶段性成果

An Analysis of Yang Pao-an’s Contribution to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lication

Chen Rongrong
(Anhui University, 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As “the first person spread Marxism in South China”, Yang Pao-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in the Party that consciously combined Marxism with China’s reality in early time. His contribution to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reflects in three aspects. Firstly, in terms of Enlightenment, he publicized Marxism systematically; secondly, he first proposed in the thought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that the Party should form a united front; thirdly, in terms of struggle strategy, he explored tha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hould take two steps. His contribu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rther creating a new realm of Marxism in the new period.

Keywords:Yang Pao-an;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united front; two-steps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