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2016-03-29文军
文军
(长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8100)
“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文军
(长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8100)
“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必须采用与其他课程所不同的教学范式,以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以 “生成教学”为基础,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范式。该范式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学习交流、课后学习反思与总结、课程考核评价等环节。这种教学范式具有明显的特色: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3大课堂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上强调政治思维的树立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效果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教学范式
当前社会需求和高校转型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学校教学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转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进一步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课堂 “时政论坛”的方式,探索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 “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并进行了教学实践验证,效果良好。
一、“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的设计背景与缘由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渠道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探求 “形势”与 “政策”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 “四有”新人。“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始终,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经常性的领导、专家报告会,有相对固定的班会、团组织生活,还有列为各专业必修课程的 “形势与政策”课,等等[1]。“形势与政策”课是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正式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国家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中宣部、教育部明确要求 “要把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并作为考核评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2]2015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 (教社科 〔2015〕3号),专门就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辅导资料的选用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3]。
正因为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诸多特性,按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在每学期均须开设,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始终,这极易产生教学上的 “审美疲劳”,所以必须采用与其他课程所不同的教学范式,探索适合当代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林天伦指出:“生成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学思维而是一种基于过程论的新的教学哲学,一种对师生关系认识的超越。”[4]“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深入了解时事、学习领会政策为主要内容,以时政专题为依托,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范式[5]。生成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研究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态度[6]。
二、“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的基本流程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单向过程,而是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双向互动。由此出发,我们设计的 “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1.行课准备。在行课之前,教师提前2-4周布置教学方案,各班通过推荐或自荐的方式产生课代表。课代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老师组织实施本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协调各学习小组,收发本班同学所有教学材料 (因为一学期教学有4个专题,所以原则上每个行政班分成4个学习小组,各组组长由本组学生协商产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动态,统一思想认识。
2.专题准备。各班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由课代表负责协调,组织学生学习当学期教育部下发的 《高校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近期国际国内时政,提出各小组的教学专题,报经教师批准后,各学习小组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准备自己小组专题的内容。教师在此环节中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注意对学生专题方向学习的引导和指导。
(二)学习交流
1.专题学习。每次课由一个小组负责进行一个专题,由承担相应专题的小组派代表或集体上台向大家讲述或展示 (时间为一节课,形式自定)。
2.点评交流。本组学生和其他组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反思性评价,总结学习收获,反思存在的不足,商讨解决改进的办法,教师进行点评。之后教师对本专题涉及到的较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扩展性的讲述与探讨 (时间为一节课)。
(三)课后学习反思与总结
1.小组材料。在每学期的课程结束以后,每个学习小组应提交以下相关材料,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1)小组总结 (内容包括:①成员分工及完成情况;②小组学习情况;③经验总结与收获体会)。
(2)小组在准备中的各次讨论记录 (要求不少于3次)。
(3)小组成员专题学习成绩互评表。
(4)完整的课件和相关参考资料。
2.个人材料:每名学生须提交参加本学期本课程学习的学习报告一份,作为期末考试内容。内容包括:①自己承担的工作及完成情况;②对小组所选专题的理解和认识;③参加本次生成教学的收获与体会。
(四)考核评价
“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价采用了完全不同于其他课程传统的考评方式。其一是每名学生的学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学期成绩的50%,大幅度加强了平时的过程环节考核,相对弱化了期末考试的权重。其二是平时成绩实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各占50%,主要考查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的表现、学生上课期间的表现以及支持、配合其他小组学习与讨论的情况。考核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更加客观,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与反省。其三是任课教师按照考核方案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学习报告质量给出期末考试成绩。
三、“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的主要特色
(一)在教学理念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课堂有机结合
在教学理念上将 “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程,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7]。其一是与时俱进,每学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使 “形势与政策”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学生学习创建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其二是既要精心设计课内教学内容,又要努力强化课外延伸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延伸功能,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体化,育人机制的全面化、系统化[8]。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认知,积极实践,自觉成才。
(二)在教学实践上强化正确政治观点的树立和学习能力的强化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围绕某一热点事件进行剖析与探讨,这是一个正确政治观点的树立和知识形成、迁移与发展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话题,通常都会花较多的时间去搜集大量资料,会学着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兴趣十足地投身到学习实践中去,形成一种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试想,如果学生都能够以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研究,利用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即使最终的成果不尽如人意,达不到预期效果,但学生们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提升了研究素养,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效果上强化学生3大能力,促进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
我们始终坚持 “形势与政策”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学生成才为主导”、全面加强和改进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指导思想,力图与其他教育教学要素一起,共同形成培养符合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合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个主题自主组成学习团队,经过分析主题、搜集素材、组织资料、制作课件、论坛宣讲几个环节,学生从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形势,学习政策,同时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精神),有利于培养 “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形势与政策”生成教学范式实施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人数少,目前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几乎都是大班排课,100人以下的教学班很少。这么多人开展生成教学学习,其组织工作量极大,会对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提出挑战。
第二,一个教学班基本上都是由若干个建制班的学生组成,班内学生层次不齐,对开展这种学习方式的接受程度不一,学生之间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差别很大,教学过程的控制难度非常大。
第三,开展生成教学学习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花大量的精力进行统筹、引导、调整,指导学生完成对问题的研究,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学生也认为,一学期就只有8节课,而完成某一专题的学习任务远远不止8节课的量,于是心里比较 “纠结”。一方面是强烈反对老师用 “你讲我听”的传统老方式进行教学,希望能采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方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嫌 “麻烦”,或是觉得 “不值”,还是希望老师继续 “你讲我听”。所以学生在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评价上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五、结语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者,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师要注意 “与生俱进”,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各种社会现象。今天,教师的作用已经从传统意义上传递知识的 “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路上的辅导者,成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单向教学生单向学、教师负责传授学生一味接受的过程,而是 “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往与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9]。在学习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甚至是陪伴者,并且使监控学习和探索研究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政策、辩证分析时政的能力。
[1]宗雪萍,孔庆祥.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几点构想[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 cn/edoas/website18/info14023.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 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4][9]林天伦.论生成教学的特征、原则与实施[J].教育研究,2010(6).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籍建东.浅谈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11(5).
[7]文军.“形势与政策”学生研究性学习(时政论坛)拉开帷幕[EB/OL].http://szb.yznu.cn/Item/Show.aspm= 117&d=223.
[8]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长师院发〔2009〕45号)[EB/OL].长江师范学院教务在线系统V1.1版.http://jwc.yznu.cn/ReadNews.aspNewsID=2185.
[责任编辑:庆 来]
G642.0
A
1674-3652(2016)06-0110-04
2016-11-27
重庆市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实践”(1201002);2013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13skszn03);长江师范学院2012年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形势与政策”(KCFS201209)。
文军,男,四川达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