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读文本之“米”做写作教学之“炊”——《我的老师》给记叙文写作带来的启示
2016-03-29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刘家坤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刘家坤
借阅读文本之“米”做写作教学之“炊”——《我的老师》给记叙文写作带来的启示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刘家坤
叶圣陶先生说过“……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对于作文教学,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笔者以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恐怕还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范文。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些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作家苏叔阳的《我的老师》一文,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典型的记人记叙文。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与记叙文的写作辅导紧密联系起来。
一、描绘景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且看文章第二段: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段景物描写健康、明朗,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美景呢?意在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自然景色很美!写这一景色更是为了烘托出刘老师春天般生命的活力,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再看文章第八段开头: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介绍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这不是闲笔,它告诉读者,放风筝是人们舒展身心、展示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自然引出了刘老师。
二、剪裁精当,使文章主题深刻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选材角度雷同,不懂得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常常出现该详写的略写了,该略写的详写了等现象,导致文章不知所云,游离中心。究其因,是学生不懂得紧扣中心巧妙选材、剪裁。
《我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本文从两个角度选材来凸显具有立体感的刘老师形象:腿残的刘老师上课和课下放风筝场景。
围绕上课的情景选取了老师笑谈残腿、旋转上课、激情上课、课堂提问四件事,其中,“课堂提问”这件事较为详写,为什么呢?因为刘老师不喜欢考试,喜欢课堂提问,这就是他最主要的教学特点。刘老师陶醉其中、亲切和蔼、热情鼓励以及期待的目光,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最为详写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这是因为作为老师都有共性,而刘老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腿残且喜欢风筝。他喜欢做风筝,“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腿不方便的刘老师更喜欢放风筝,真乃一“风筝明星”也。作者就是想通过写刘老师放风筝表明其并不因身体残疾而对人生悲观,突出其顽强乐观,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特点。可以说,他对生命的执着和顽强把自己铸成了一座校园丰碑,永远矗立在学生们的心中。
三、细节传神,尽显人格魅力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所以,写记叙文就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我的老师》堪称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特别是详写的“课堂提问”和“放风筝”两处均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堂提问”分两个阶段: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时,“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时,“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寥寥数语,将人带进一个书卷气浓浓的课堂,刘老师的陶醉、关切、鼓励、微笑至今依旧清晰如初。
“课后放风筝”也分两个阶段:先“放”,“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后“追”,“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刘老师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格魅力,在穿越了近三十年岁月的风尘依旧撼动人心,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四、叙议结合,鲜明地表现主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是记叙文的上乘。但并不排斥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融入抒情议论,从而“画龙点睛”,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记叙描写犹如“画龙”,抒情议论则是“点睛”。记叙文中以“认识深刻”为支撑的议论用得精当巧妙,是可以妙笔生花的。
《我的老师》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点睛”之笔。如,在他“追风筝”这个片段之后的议论: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详写“放风筝的情景”之后总的议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一议论既升华了作者感情,又点明了文章主旨。
五、自然过渡,使文章浑然一体
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我的老师》一文在第一个角度“上课的情景”写完之后,用了“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这个段落过渡,使全文浑然一体,文脉贯通。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写作成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提高文本阅读的质量: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内化,读中积累。教师善于借阅读文本之米,做写作教学之炊。他山之玉虽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要实用得多。
责任编辑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