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生长赢课堂华彩
2016-03-29湖北宜昌长阳一中金爱华
■湖北宜昌长阳一中 金爱华
以自主生长赢课堂华彩
■湖北宜昌长阳一中 金爱华
一个教师如果想在讲台上有魅力,专业成长很重要。成长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许多教师磕磕绊绊走过许多路,探寻许多年才能寻觅到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从2003年起,在潘海燕教授“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引领下,以“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为主线,引导教师实现了身份的革命——放下教师“架子”,走下讲台,先当学生,再当教师。对我而言,这个过程经历了将近十年,直到我找到了阅读这种方式,才实现了自主生长。
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三境概括的岂止是对学问的追求,几乎囊括了各行各业,自然也包括我的职业生涯。从教十七年,漫漫求索路,直到与“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相遇,我才觉得找到了归途。我绝不敢说如今我的课堂到达了第三重境界,也许求索终生也难达到第三重境界,但“自主生长式课堂”让我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一、个人自主生长——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尝试模仿期
刚入职时带着十二分的谦虚好学精神,于教学如同一张白纸,任何的理论、任何的教学方式,任何人的提点,任何的尝试都让我兴奋,乐于去试试。曾经在高一学生中开当代文学评论课;曾经要求每周每人写五篇作文;曾经分组合作写作文,谁拿到就顺着往下写,一周七个人合作完成一篇;曾经给学生编印作文集班内发行;曾经提着凳子满校园的听课;曾经尝试种种教学理论,并试图在课堂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太多的尝试让人快速成长,但也让人迷茫,在众多的理论和实践中迷失,找不着北,像一只无头苍蝇乱撞,忙碌而低效。在刻意的模仿中不知所措,不知道课堂教学的要义在哪里。在浩如烟海的教参、教案、课件和课堂实录中困惑,有时连一堂课的重难点都抓不住。
这一时期的表现也正是青年教师的通病,热情,大胆,勇于尝试,但缺少方向,没有经验,没有自己的个人教学理论与实践。简单的说,活动有余,体验不足,感悟没有。
(二)困惑乏力期
职业的“七年之痒”不期而至,熟悉了教学流程,熟悉了每一课的重难点,熟悉了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熟悉了工作环境,慢慢的职业倦怠感悄然入侵。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有很多,身体的劳累,家庭的负担,热情的流失,唯分论的厌倦等等,但更多的还是教学上的止步不前。
离开大学校门时我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是高于学生的,但封闭在校园这久,年年岁岁书相同,岁岁年年题相似,我觉得我与时代脱节严重,尤其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这十年,我依然站在原地,吃着大学时代积累的那点老本,一点点亏空。虽然单位每年都有继续教育的培训,但这种外在强加的任务式的学习并没有让我有太大的获益。我很困惑,我更害怕,我不愿成为一个沉溺于故纸堆的迂腐的教书匠,我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想紧跟时代的步伐,我想我的课堂在教学大纲、高考考纲的约束之下能真正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孜孜不倦地继续找寻,却又憔悴乏力。
(三)自主生长期
困惑乏力的那段时间,我开始寻求自我成长,不停地反思,想回到问题的本源。到哪里去找寻我的力量源泉呢?
首先行动起来,克服懒惰。在行动中去生长,不论朝着哪个方向,动起来才有破土的可能。如何动?从哪里下手?读书吧!写作吧!大学时几乎每周读十本书,广泛持续的阅读弥补我了我童年、少年时代因身在农村无书可读的不足,如今我首先要解决我知识落后陈旧的问题。一件事只要你想做,是从内心自主生发的想,你就一定能找到做的办法,并且有坚持的意志力。仿佛回到了大学,开始一本一本地啃书,抱着纸质书,挑灯夜读。有时做批注,有时做摘抄,有时写写感悟,有时长篇大论的作文,有时提出自己的困惑放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与大家讨论,有时拿到课堂上去问我的学生。一年一年,我重新爱上了阅读,爱上了思考,爱上了写作,更爱上了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学生时代读书看到一本书觉得喜欢,可能因为人物形象,可能因为语言,可能因为思想触动了你,但如今读书总会多一重思考:如果我的学生看到这句话会如何想,与我的教育教学有没有关联,对我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有什么用……
《教师专业化五项修炼》中这样表述阅读对于教师的意义:“在教育教学中,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人类文化大视野的支撑,没有对文、史、哲学、法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了解,而仅仅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便很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从某个角度看,教师读书的宽度将决定自身生命的高度,教师生命的高度将决定着自身工作的高度,教师工作的高度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学生发展的高度将决定祖国和他们个人未来的高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以某种方式折射到你的工作生活中。阅读——反思——实践,我逐渐找到了一种我所喜欢的生长方式,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发展教学,在教学相长中获得更近一步的生长。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创造,表现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对新事物、新思路有究根问底的热情;能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勇于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见解的精神。如今,我通过阅读在自主生长中体会到教师的幸福感,更希望个人的幸福传递到我的课堂上,感染我的学生。
二、课堂自主生长——腹有诗书课自华
自主生长式教师发展专业理论认为:让教师自主生长并应用自己的思想,就是从亲身体验中提炼事例经验,在系列事例经验中整合类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课堂里应用自己的教育思想。
当我个人体会到自主生长带给我的巨大乐趣、信心、成就感时,我开始应用我的体验到教学过程中,下面我以飞扬起课堂语言、高三语文笔记整理和我独创的“微议论”作文为例,谈谈我的课堂自主生长的经验与成效。
案例一:飞扬起课堂语言
在我倍觉教学困惑乏力时,上课成了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只是工作而已。常常讲着讲着就语塞,有时是心有所感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有时是语言枯燥,词汇老旧,连自己都觉得没有感染力。总之,腹中无货,出语心虚。当我开始大量阅读后,我的课堂语言突然有了很大改观。
当学生学习疲倦,或所学知识枯燥时,幽默的课堂语言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消除疲劳,使课堂气氛迅速升温。特别是偶尔的自嘲能很快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消除代沟。有时我也会故意用一用方言,比如讲解文言词汇“爷子”时我拿方言做对比,学生马上明白,并引起浓厚的研究兴趣。
当我讲古诗词时,大量的背诵积淀使我引经据典时信手拈来。例如讲《菜根谭》中“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时,我将我的感悟写成文章拿出来和学生共享,分五个层次讲这一句诗:初读,欣然自喜!再读,寂寥冷清!再读,悲凉愤怒!再读,反思自省!再读,怡然自适。这种个性化的深入解读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学生请求我打印出来送给他收藏,有一个学生甚至手抄全文。当我站在讲台上出口成诵时,无论我还是学生都会被打动,这正是自主生长给我带来的收益。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而激情不是空穴来风,是深厚的素养做依托的,而素养的形成非学习不可得。
当我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现代汉语语法时,课堂语言力求严谨简洁。语法本就是难点,初中淡化语法的学习,高中又必须学习,这对学生是个巨大的挑战。语法难且枯燥,如果教师语言啰嗦,学生会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所以讲解过程中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用含糊不清的表述,不说字字珠玑,但应干净利落。
只有能驾驭语言的教师,才能发出感人肺腑的声音。课堂语言的多样性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语言的丰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技巧学习就可习得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很高的人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大量的持续的阅读来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
案例二:我的笔记我整理
在高三开展课堂自主生长尝试不容易,教师的观念转变是第一大障碍。老师们普遍会有一些顾虑:担心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让课堂自主生长会耽误时间,复习低效,影响复习效果,因而更愿意任何事自己亲力亲为。资料的组织整理、课堂内容的确定和讲授、作业的批改评价、试卷测评讲解等等,教师往往都舍不得放手。老师们的普遍心态一是怕。不知道放手后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万一学生成绩下降将会背负更多的压力。二是迷茫。“自主生长”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汇,但在具体实施中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会有怎样的效果都是未知数。三是懒。使用现成的复习资料省时省事,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的任务并不轻松,往往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课后评测,习惯了台前,走到幕后的辛苦让人望而却步。我在尝试中也一直有这样的担忧,即使现在做了众多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也还是有着隐忧,所以说教师转变观念、彻底放手是首要条件。
以学生自主整理笔记为例,用现成的资料固然省时省事,但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何尝不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只有学生自己整理,他才会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自己没有掌握或模棱两可的,做一遍抄写固然费时,却为后来无数遍查缺补漏赢得了时间,方便随时翻看复习。否则,当学生需要复习某一个知识点时,他将不得不在繁杂的资料中再次去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寻找似曾相识或不会的内容,这样的寻找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再者,若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整理,重难点也就不是自己的重难点,而全是老师或资料所认为的重难点,而实际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难点一定是有个性化差异的。仅以高三语文的“识记”能力层级为例,老师不会读不会认的字怎么可能就完全与学生不会的绝对吻合呢?所以,教师将整理笔记的权利、时间都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重视笔记整理,并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他们,相信他们不但能做好,还可以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百花齐放,放权与指导后的笔记经常会令老师刮目相看,自叹不如,这样的笔记整理也会让学生既整理知识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我的很多学生在尝试到笔记整理后的成效后还纷纷将自主整理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上,高三一年下来,每个人的笔记本成了他们努力、成长、收获的最好见证,不少同学还将这些笔记本带到大学,甚至终生留用做记念。我也常常复印学生中的好的笔记留作教学资料,给下一届学生做示范。自主整理笔记不仅仅是带给课堂改变,更是促使学生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我也在学生的自主生长中获得新的成长。
案例三:自主写作异彩纷呈
高三的作文训练受时间和高考的限制,功利性很强,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考点目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写作兴趣不高。我从写作内容自主、写作时间自主、写作形式自主、写作评价自主四个方面做了实验,成效显著,一改高三作文课堂的沉闷,学生写作兴趣高涨,学习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比如在写作形式上多种多样:开展“微议论”写作;写出审题构思过程、写作思路;根据作文题目写一句话中心论点并列举分论点;写一句话中心论点,列举不同角度的论据;写一句话中心论点,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进行道理分析;作文片段修改;病文大家来找茬;背诵优美的片段,仿写段落等等。
师生在实验过程中都会遇到打退堂鼓的时候,这时候特别需要持之以恒的韧劲,老师的坚持甚至比学生的坚持更加重要。
比如我在开展“微议论”写作实验时,一开始学生兴趣特别浓,因为给出的话题一反常态,甚至闻所未闻,不再是他们所熟悉的规规矩矩的考场题目。“ALS冰桶挑战赛”“中小学开设游泳课引争议”“食物饮品是有力量的”“面对掺了杂质的爱如何自处与相处”“一个人的音乐”“狼来了”“冒险救人之后的奖赏该不该拿”“微电影《百花深处》”“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这些题目有的是我出的,有的是学生推荐的。他们在写作的初期新奇感消失后就发现了写作的难处:作文的长短如何定?不能再以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套路去模仿敷衍。怎样写出有理有据有新意或深度的观点等等。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开始打退堂鼓,碰到难题要求自己换话题,拖延的,应付的都有。作为老师,也增加了教学的工作量,每周的话题设定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写后的评讲更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写作中的面评量大为增加。虽然师生都有懈怠之心,但通过学情调查,大多数学生仍然认定这种训练模式,觉得写作的自主权得到极大的释放,因此我通过微调写作时间、话题等坚持了下去。
走过实验瓶颈,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从自主写作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写作思路更为开阔,写作兴趣更加浓厚,提高了自信心,不再畏惧考场作文,写作方法也更多样,作文分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的作文课也形成了多种训练课型。多数同学学会了自主分析自己作文的问题,能用不同的课型去解决自身作文问题。这时候老师真正充当起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工作变得轻松、高效、有成就感。
教师的个人自主生长是课堂自主生长的前提,反过来自主生长的课堂会反哺教师,促进教师的生长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教师的成长和课堂的成长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此所谓“教学相长”。在“自主生长式课堂”理论框架下,我想我今后的教学之路会走得更好。
责任编辑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