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援藏的对策及举措——以武汉市对口援助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为例

2016-03-29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立新

成才 2016年9期
关键词:武汉市全区教育资源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立新

教育信息化援藏的对策及举措——以武汉市对口援助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为例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立新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加大了“智力援藏,技术援藏”的力度,并明确指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西藏建设发展路径。教育援藏,作为智力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西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藏地区教育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是武汉市一名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今年五月受组织委派,有幸成为短期技术援藏人员,到武汉市对口支援地区“武汉市最远的一个区”——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教育局开展教育信息化援藏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和观察,笔者对教育信息化援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此试作策论,以供上级领导和有志援藏者参考。

一、乃东区教育基本情况

乃东全区目前共有中小学校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小7所。这八所中小学分别是乃东中学、索珠乡完小、结巴乡完小、多颇章完小、泽当镇完小、昌珠镇完小、颇章完小、亚堆完小。全区中小学教职工401人,其中小学276人(含幼儿园和教研人员),初中125人,退休教师74人。小学共有72个教学班,小学在校生2032人,初级中学26个教学班,初中在校生1246人。独立设置29所幼儿园、(不含附属幼儿班2个)。学前双语幼儿园共有66个教学班。

全区教育规模不大,部分学校处于偏远山乡,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自然条件较为艰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大多来自藏族农牧民家庭。

二、乃东区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及计算机配备达标工程已基本完成

2009年,通过企业援助,乃东全区小学教师配备了300台台式电脑用于教学及办公,实现了小学教师人手一机;2012年,通过援藏资金,为乃东县中学每位教师配备了联想品牌笔记本电脑,实现了中学教师人手一机;2010至2013年,在山南市、援藏省市、以及乃东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430余万元,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全区中小学安装了电子白板,铺设了宽带网络、配置了两台IBM学习资源服务器,网络覆盖学校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从此,信息闭塞的乃东区中小学校园迈入互联网。如今,全区教师办公计算机人机比例达到1:1,学生学习计算机人机比例7:1,交互式教学设备已安装到每间教室,信息化教育教学条件已基本具备。

(二)区、校门户网站已初步建成

目前,乃东区教育局及各中小学已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网站有独立域名,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总的来说,区教育局及各校网站,栏目规划科学合理,页面美观,基本内容已充实,也已上传了不少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宣传区教育发展及学校办学,是一个很好的窗口,也与教育信息化及教育现代化有了基本的接轨。

(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区教育局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变革作用,通过各种形式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激励学科教师常态化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区教育局业务管理人员定期下校,通过深入课堂听“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检查数字化设备运行情况、抽查教师办公电脑上的资料、与一线教师座谈等举措,促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山南地区教师电子白板大赛”,并创造条件开展区“一师一优课”活动,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中。

(四)已开展多轮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培训

区教育局重视信息化应用培训,意在以培训促应用,着力加强三支队伍(电教与网络管理队伍、学科骨干队伍、一线教师队伍)建设。区教育局制定了《乃东区中小学“班班通”教育技术培训方案》,从2013年至今曾多次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对电教管理员和学科骨干教师以及一线教师,进行了以软件功能的使用、电子白板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网络资源查找和下载整合、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内容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和服务器的使用及管理培训。2014年初在全区评选了35名校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组成校级讲学团,以点带面,在讲学团的作用下全面带动所有教师参与信息化教育,又在各校现有的骨干教师中精心选拔4名优秀教师,组成区级讲学团到各校巡回试讲优质整合示范课。这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对全区老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乃东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普遍有待提高

笔者到乃东后,已先后十余次随同区教育局业务负责人,到各校进行信息化工作调研,对学校信息化工作,包括管理、规划、建设、应用、培训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学校领导普遍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重视化程度不够,导致学校信息化工作缺乏思路,整体应用水平不高,应用面不宽,说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待提高。

(二)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所不足,全区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到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发现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导致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表现在:一是常规教学软件掌握不够,使用生涩,影响了使用效度;二是很少使用教育资源,更缺乏二次开发资源、为我所用的能力;三是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的应用不足,仅止于“板书式应用”和“投影式应用”,远远没有发挥其交互和生成的功能。

(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匮乏,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

由于山南市和乃东区教育局还未曾进行过专项教育资源建设,只是通过零星的教学成果评比和个人自发上传这两种途径收集资源,因此目前教育资源总量和种类都很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师生应用需要;另外,市、区尚无一个专业系统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来进行资源的管理和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都只能置于区教育局门户网站上,而由于该网站功能主要是信息发布,缺乏资源系统管理功能和资源存放空间,不利于共建共享,因此区级教育资源的整体使用率不高,可用性不强。

各校校本资源的数量、质量就更低一些,分布也更为零散,有的是上传到学校网站,有的是通过移动硬盘或刻录光盘保存,更不利于管理和使用。

要说明的是:由于没有区级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所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也还没有在乃东区得以实现。

(四)硬件建设存在软肋,全区尚无一间录播教室

目前乃东区“校校通”“班班通”、师生电脑配置等建设虽已达标,但全区尚无一间标准教学录播教室,简易式、移动式的录播设备也没有一所学校配备。而目前信息化教学教研、同步课堂等应用,包括“一师一优课”活动,都需要录播教室或录播设备来作为基本的技术条件。这些设备的缺乏,给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带来了一定困扰。

硬件建设存在软肋的主要原因,还是信息化经费预算不足,没有稳定持续的信息化投入所致(前几年“脉冲”式投入过后,今年全区信息化专项经费只有30万元,基本上只够支付网络宽带费用。)。

四、武汉市开展教育信息化援藏的对策及举措

2012年11月,教育部批准武汉市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城市,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汉教育云试点工程”拉开了武汉市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大幕,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宏伟战略。几年来,武汉市通过推进基础建设,全面改善信息环境、组织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开发优质数字资源、推进应用试点,促进教育方式变革、创新机制,构建长效制度环境等举措,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成效显著,培养了一支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积淀了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一些信息化应用经验,为教育信息化援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以为,针对我市对口援助地区——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在教育信息化援藏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的放矢、科学精准地开展工作。

(一)借助先发优势,协助开展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武汉市经历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开展教育云试点工作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从顶层设计、系统管理、建设和应用各个方面均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正着手制定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规划。乃东区教育信息化则整体起步较晚,又面临专职人员不足、信息化经费有限等问题,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还有所欠缺,缺乏远景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上既无路线图,也无时间表。因此,可借助武汉市的先发优势,发挥智力和经验优势,在充分尊重和了解乃东区情的基础上,根据其发展要求,协助区教育局开展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制定五年或更长时间段的发展规划。在协助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进行调研摸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目光短浅,既要与时俱进、适度超前,又要尊重客观、因地制宜。

2.要充分考虑西藏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顶层设计上注重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国家、省、市援藏政策,充分利用好相关援藏政策和措施。

(二)发挥师资优势,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援助

近几年来,武汉市组织市、区、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技术人员约6万人次,围绕教育云平台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数字化高效课堂等内容,开展了多轮次市、区、校级分层次分内容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已初步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较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水平精湛、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乃东区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够、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的局面,可发挥武汉市信息化师资队伍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援助:

1.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短期援教活动

从武汉市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中,挑选一批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分批到乃东区各中小学开展短期驻点援教,通过上整合示范课、组织课后研讨交流等形式,带动和提升乃东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帮助乃东区中小学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投影式应用向交互式应用转变,二是从板书式应用向资源型应用转变,三是从本地资源应用向网络资源应用转变。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校园”短期培训活动

组织一批武汉市信息技术应用能手,派驻乃东区各中小学进行短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可从常用教学软件、课件及微课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深度应用等几个教师急需的信息化教学技能,着手进行培训,做到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3.开展“远程结对技术协助”长效援助活动

在上述两个援助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安排武汉市部分电教老师和学科骨干教师作为援教志愿者,与乃东区中小学电教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开展“远程结对技术协助”。两地教师日常通过互联网,随时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进行业务交流和技术解惑,真正做到全天候的、永不落幕的人才智力援藏。

(三)发挥平台优势,进行教育资源援助

武汉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武汉教育云平台),承载着武汉市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也承载着全市六十多万基础教育师生“学习空间人人通”及教育云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使命。自2013年投入使用以来,平台不断完善增容,功能日益强大,通过购买、开发、征集、内生等多种资源建设的有效形式,已在平台内积淀了数量可观、种类众多、基本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及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

如前所述,乃东区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制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资源建设的规划,更缺乏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亟需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作为重要支撑。因此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将制约乃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影响了乃东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目前,西藏地区小学主要使用藏文版教材,同时也开设汉语文学科。中学则主要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汉文教材。因此,在平台使用及教育资源援助方面,可考虑分几步走:

1.武汉教育云平台上的初中教学资源可向乃东中学120余名教师开放。这一步实现起来相对简单,相当于在全市近一千所中学校中增加一所学校的用户量,向每位教师提供一个具有一定权限的账号即可。

2.在经过试应用后,通过评估,可考虑向全区300余名中小学教师(不含退休教师)提供平台账号,开放应用权限。相对于武汉市近6万名教师的账号数,增加的用户负荷很小。

3.条件成熟后,可考虑教育云平台向乃东区3000余名学生开放学习空间,帮助全区中小学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四)借助互联网,进行同步课堂协作援助

同步课堂是中央电教馆提出的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服务模式,是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校同上一堂课,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武汉市各区与乃东区均已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已基本具备在两地间实现同步课堂的条件。而且。武汉市已在中心城区和新城区间开展同步课堂试点,并成功地多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可借鉴已取得的经验,组织武汉市部分中小学与乃东区中小学进行同步课堂结对,在汉藏两地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同上一节课,或传递优秀课堂教学视频,实现两地间优秀教学资源实时共享。

教育信息化援藏,具有实时性、全天候的特点,是教育援藏、智力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援藏,一方面响应了中央、省、市有关援藏的精神,真正可做到“技术援藏,全天候援藏,可持续援藏”,促进了武汉与乃东的对口教育交流,会产生长远的社会效率和政治影响;同时,做好教育信息化援藏,对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增进民族团结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责任编辑成弘

猜你喜欢

武汉市全区教育资源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2015年11月23日武汉市粮食及农资价格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