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解放战争时期大连军事工业发展建设——以“建新公司”为例

2016-03-29杨凯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苏军中国共产党

杨凯超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浅析解放战争时期大连军事工业发展建设
——以“建新公司”为例

杨凯超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大连军工业以本地区工业基础为依托,充分利用苏军军管及临海交通便捷的有利条件,积极制造前线急需的军用产品,满足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大规模武器的需求,极大地支援了各战场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建新公司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大连建立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兵工生产联合企业,在完成支前任务的同时,亦在生产经验及管理模式上深深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对大型工业企业的建设与领导。

[关键词]旅大;军工生产;中国共产党;建新公司;苏军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央领导机关和地方党组织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大连军事工业充分利用苏军军管及临海交通的有利条件,依托地区原有工业资源,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建立了军工生产基地。大连建新公司就是以民办公司的名义组建的一个大型兵工生产企业,在近3年的生产时间里向全国各个战场输送了大量军事产品及装备,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为加速解放战争进程并最终夺得革命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大连军工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大连光复后地区政治经济环境

1945年8月8日,苏联依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相关规定,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并于22日占领旅顺、大连(简称“旅大”),开启了苏联红军对旅大实行军事管制的特殊时期。苏联将旅大视为远东地区核心利益,为阻止国民党和美国染指,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接管旅大。此后,中共在苏方协助下,迅速成立了各级地方自治政府,组建了地区党委、支委,使党的地区政治领导地位正式确立起来①。旅大也因此而成为了苏联军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殊形式的革命根据地。

革命政权建立后,通过恢复经济和开展民主运动,旅大地区基本摆脱了战后经济萧条和社会凋敝的困顿局面。以减租减息、反奸清算和大生产为代表的民主运动,打破了具有明显殖民性质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牢固树立起了党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极大地激发了民众重建家园的热情与跟党走的觉悟,从而有助于在地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此外,通过恢复工商与稳定财经,地区生产生活基本步入正轨,财政收入稳定增加,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动力和物质保障。旅大作为日本殖民时期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门类品种齐全,加之战后又受到苏军保护,依旧保持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化工、钢铁、机械、冶炼等行业基础仍然保留完整。另外,地理优势也极为明显。城市周边遍布若干大小海港,为生产原料的引进和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旅大也因此而具有其它根据地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这在之后的军工生产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总之,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为旅大军工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外在环境,便于其利用各种资源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二)中共建立军工企业的设想与规划

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战争的发展刺激着军火的需求,亦对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解放军处于战略守势,前线急需武器弹药,迫使中共愈发重视军工生产建设。而旅大则凭借其经济与地理优势,自然承担起后勤供应的重任。1946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萧劲光前往大连考察后勤工作。在初步摸清了大连战略物资底数和已具备的生产条件之后,萧劲光认为,大连有着比其它解放区更为优越的军工生产环境,于是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在大连发展军工生产的建议[1]。中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中央军委于同年10月向各解放区发出指示,明确指出:“大连是永久安全之地”,“该地能较有保障的制造枪弹,应抽少数资金和干部前去为宜”[2]。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华中、晋察冀、晋冀鲁豫、辽南等解放区迅速行动起来,纷纷派遣人员来到大连,他们在当地党委的组织和帮助下开始深入细致地考察当地军工生产情况。

1946年11月,旅大地委为进一步统筹、规划军工生产,克服多头经营,经与各解放区驻大连军工负责人共同协商,决定成立地委军工生产委员会,以便集中统一调配生产资源。“公安总局局长边章五任主任,原延安茶坊兵工厂的胡俊和刘振任副主任,委员会以公安总局工业科名义对外工作”[3]397。1947年3月,华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朱毅受华东局和陈毅之命前往大连组织军工生产。朱毅到达后,即建立华东财委驻大连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东工委”),并会同先期到来的曹鲁等人向地委提出了筹建兵工厂方案。地委对此表示支持,同时积极予以配合[4]。随后,华东工委与军工生产委员会一道,重点考察了当地多家公、私营企业,详细研究了硝酸、硫酸、钢制炮弹和无烟火药的生产问题,并就满洲化学、大华炼钢、金属制品等企业的历史沿革、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设备、现存技术条件和恢复生产的步骤形成一致意见,最终决定成立一家大型兵工企业,以发展军工、军需生产,支援前方作战。双方还商定生产投资由华东局统筹安排,地委则主要负责工厂、机器、原料的筹划以及与苏方交涉相关企业的接管和交接。至此,在中共中央和地方党委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在大连建立军工生产基地的酝酿正式形成。

二、建新公司的组建与发展

(一)建新公司的建立与沿革

早在建新公司成立前夕,地委军工生产委员会便已委派吴运铎、吴屏周二人,分别带领干部、工人在地处偏僻的老龙头建立了炮弹加工厂和组装厂,在老虎牙建立了引信厂。炮弹厂当时称为裕华铁工厂,内部称为隐蔽一厂,吴屏周任厂长,刘振任副厂长。引信厂定名为宏昌铁工厂,内称隐蔽二厂,吴运铎、杨成忠分别任正副厂长。建厂的同时,地委一方面将各地来的干部陆续派进相关工厂熟悉情况、开展工作;一方面与苏军联系,积极交涉工业企业的接收事宜。当时旅大重要工厂均为苏军管制,在苏军司令部工作的刘亚楼的积极疏通下,工厂交接谈判得以顺利完成。1947年7月1日,旅大地委正式接收了苏军移交的大华炼钢、满洲化学、制罐、进和、金属制品和曹达制碱等六家大型工厂,同时又吸收合并了模范、振兴、五一等小型工厂,外加此前建成的裕华、宏昌两厂,与华东工委联合成立了一所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军工生产企业。为照顾苏军所处地位,企业对外以民办建新公司名义出现,以经营化工、钢材做掩护,从事具体兵工生产活动,由此形成了我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军工生产基地。因生产资金与干部主要由华东供给,故企业生产活动及人员安排暂受华东局直接领导。

在组织机构方面,总公司为企业管理机关,所辖各厂为一生产单位。公司最高组织机构为厂委会,朱毅任总经理,张珍任副经理。正副经理之下又设秘书室、人事部、企划部、工程部、经理部、会计处等部门。政治上实行党委领导,公司有党委办公室,各厂设党总支或分支,由经理负责党务及干部工作。“职工会单独成立工作系统,公司建有职工总会,各厂成立分会、支会等组织,受党委会领导,单独进行职工会工作”[5]193。

1947年11月,国民党加大了对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华东与大连的交通开始受阻,导致华东局对建新公司的投资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华东局便有意将建新公司全部交予东北局领导。1948年1月,建新公司被正式列为东北军工部第九办事处,对外仍以建新公司名义经营。华东工委仅与其保持相关业务联系,负责将部分军火运往华东。同年10月,建新公司进行工厂调整,进和与金属制品厂并入大连钢铁厂(即“大华炼钢”),铸造、长兴、裕民合并为大连机械厂。此后,公司陆续增添了光华电气公司和中华医药公司。同年秋,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建新公司划归军委领导,委托东北军工部代管。1950年春,“建新公司改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领导,各厂分别接受工业部化工局、机械局、军工局业务指导”[5]8。1950年5月,建新公司彻底停止军品生产,无烟火药分厂并入辽阳火药厂,裕华、宏昌两厂的人员与设备也大多调往大连化工厂。12月,根据东北局相关决定,撤销建新公司行政组织,各分工厂全部交由东北工业部所述各专业局直接领导。1951年5月,中共旅大市委根据东北局指示,决定撤销建新公司党委组织,各级党组织划归市委领导。至此,建新公司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建新公司的生产与发展

以1947年5月的宏昌、裕华铁工厂的建立为标志,建新公司正式进入了军工生产轨道。总体来看,建新公司的兵工生产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47年5月至1948年1月是建新公司兵工生产的第一阶段。在这半年有余的时间里,通过建设裕民、宏昌两个新厂,以及陆续接收炼钢、化学、制罐等其它工厂,初步形成了建新公司兵工生产的规模。这一阶段的生产任务主要以试制军工武器、同时修复和新建若干条军品生产线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广大工人、干部努力克服物资紧缺、材料匮乏、生产设备薄弱等困难,边建厂,边试制,积极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在大连化工厂(即“满洲化学”),技术人员与工人首先修复了硝酸、硫酸生产线,组建了乙醚车间,改建了硝化棉生产线,还在金家沟建立了新的火药厂。为改善生产条件,机械厂与制罐厂的工人、干部经过努力,制造出捏合机、切片机、压延机等新型机器,使工厂初步具备了兵工生产所需的母机设备。钢铁厂自行设计了中型轧钢机,同时修复了油压机、低周波炼钢炉、大马力轧机等重型加工设备,使冶炼中碳钢到制造弹体钢坯的生产线完全形成,弹体的来源由此得到了保证。到1947年10月,各厂先后试制出了合格的弹体、底火、雷管、引信,同时又试制成功无烟药、药筒等武器零部件。至当年年底,建新公司初步形成了月产1万发炮弹、1万个引信和3吨火药的生产能力[5]10。

1948年2月至当年12月是军工生产发展的第二阶段。由于这一时期解放战争的蓬勃发展,建新公司也进入了生产发展的高潮。鉴于前方战事急需大量武器弹药,建新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积极以前线需要为己任,大力扩大后膛钢制炮弹、自制子弹、迫击炮发射药的生产规模,全力满足部队需要。与此同时,建新公司不断改进技术、增添设备,提高生产率。其中,无烟火药厂在掌握弱棉硝化度的基础上,提高了细断机的效能,使无烟火药的月产量由10吨增至20吨。裕华铁工厂用废旧仓库组建粗加工车间,安装车床近百台,同时提升车床性能,将炮弹生产能力进一步增至月产2万发。裕民公司为更好地提高弹体加工速度、加快生产效率,用冲压的新办法取代了过去用车床钻孔弹体的旧工艺,使钢材利用率由原来的不足30%,提升至60%以上。另外,“两台水压机代替了125台车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弹体月产由1万发提高到3万发”[3]400。1948年10月,随着光华电气公司、中华医药公司、东北铁工厂等并入建新公司,建新公司生产范围进一步扩大,除生产炮弹外,还能生产枪弹药、转盘枪、无线电通信器材、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仅就1948年来看,公司总计生产弹坯20万个,炮弹23万发,引信32万多个,无烟火药110吨[5]17。

1949年1月至建国前后是军工生产发展的第三阶段。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主力大部被歼,在人民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建新公司开始缩减军用品的生产规模,积极发展民用产品,将战时生产逐步过渡为和平生产。到1949年10月,军品订单较年初下降了60%左右。同时,各分厂在兵工产品任务削减的情况下,积极发挥企业生产优势,接收各方面加工订货,先后生产出镀锌铁丝、铁钉、木螺丝、锉刀、耐酸泵、耐酸器材、硬质合金、硝酸、硫酸、锅炉等产品。截至1949年年底,公司全年产值中民用产品已达53.7%,而军品只占46.3%,“其中日式及美式山炮弹6万余发,掷弹引信2万5千个,美式引信5千多个,无烟火药88吨”[6]。

总之,从1947年5月建厂至1950年5月公司停止生产,建新公司广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急前线之所急,把工厂当战场,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生产了大批军工产品及附属民用品,极大地支援了前方作战,保障了后勤物资供应,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苏军当局对建新公司的帮助与扶持

自苏军进入旅大后,便将各级机构置于其严密军管之下。在此期间,地区防务、外交、工业、电力、港口、交通等各领域均由苏军直接管理。建新公司为顺利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获取苏方的帮助与支持便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苏军指挥当局也从意识形态与维护地区利益一致性方面出发,乐于为其提供便利条件,以期中国革命可以因此朝着有利方向发展。苏方对旅大军工生产的支持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旅大地委请求,苏方先后将满洲化学、大华炼钢、进和、金属制品、制罐和曹达制碱等六家大型企业交予地委,由此而构成了建新公司的生产核心,同时也为军工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的技术保障。

其次,苏方在后勤采购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新公司的后勤采购工作主要由下设的经理部承担,任务是负责军工产品器材的供应及生产原料的采购,同时发展对外贸易,主要就是通过与驻地苏军交易来获取急需的原料,尤其是煤炭、汽油等紧缺物资。当然,双方贸易多是用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比如建新公司一次就用从山东运来的2000吨花生换取了苏军7000吨汽油。另外,公司还利用与苏军的友好关系,加紧收购战略物资,当时军工生产用的大批铜弹壳很多都是低价或无价从苏军手里得到的。

最后,苏方为产品的运输和周转提供了巨大帮助。石河驿地处大连北部,是辽东半岛通往东北根据地的重要路口,苏军在此建有边检站,建新公司也设有常驻点。当时,区内外人员往来及物品运输均需经过苏军检查才可放行。在地委与驻地苏军的协商下,边防司令干巴特大尉为建新公司开具了为期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的免检证明,“卡子士兵看到后,打个口哨,栏杆一台,汽车就过去了”[7]。从此以后,产品外运畅通无阻。1948年2月,随着解放战争全线进入反攻,建新公司的生产任务开始加大,但钢材和设备却严重短缺。因此,公司决定由经理部长高竟生、副部长安疆带领一部分同志组成抢运队,到已解放的鞍山拆卸设备、抢运钢材。经与苏军交涉,苏方同意抢运队利用火车经中长铁路越界运输,还为此拨出一批专用机车,供抢运队使用。为了保证大连与华东海上交通安全,在苏军的默许下,建新公司在旅顺建立了专用码头,以方便海路运输。苏方对进出港货船提供便利,船上货物如弹药、汽油、兵工材料等军用品一律免税[8]118。

应当说,苏军管当局采取友好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支援建新公司军工生产发展,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也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条件下,大连的军工建设充分发挥出了它所应有的历史作用。

四、建新公司的贡献与影响

大连建新公司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兵工联合企业,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军工产品,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公司亦在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所发展和进步,为日后新中国新型工业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总的来说,建新公司的贡献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发展军火生产,争取和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建新公司成立后,通过下属各分厂,大力生产前线急需的兵工产品。在近3年的时间里,共生产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弹54万余发、药筒26万余个、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万个,改产掷弹引信55.6万个、修理旧引信16.2万个,生产美式和日式底火60.9万个、雷管24万只、六〇迫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1563支,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药450吨[3]395,为华东、辽沈、淮海战场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在总结战役胜利原因时曾生动评价道:“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华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制造的大炮弹。”[8]9这充分证明了建新公司对革命战争胜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和逐步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为新中国和本地区工业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兵工生产是综合性的工业生产,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极高。建新公司为组织好兵工生产,逐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公司由单纯的军事供给逐渐向企业化生产方向转变。首先,建立了一整套经济核算制度,注重加强成本核算。其次,强化生产的定额管理和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实行立岗位责任制,鼓励工人专职专岗、熟悉技术、精通业务、减少废品。最后,加强民主管理,采用合同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诸如原材料检验、产品质量检查、生产技术管理、设备使用管理、财会管理以及人事、考勤、奖惩,晋级等几十种行政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兵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也为建国后大连地区工业恢复和发展积累了经验,以至成为后来全国工业争相效仿的成功模式。

第三,培养了一批久经考验的干部队伍和善于钻研学习的科技队伍,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储备、准备了人才。建新公司的干部队伍主要来自华东、延安、晋察冀及东北各地,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长期从事军事工作,有的从事财经工作,也有兵工战线的老战士。为了大连军工发展需要,他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共同战斗,为建新公司的发展和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以身示范、艰苦奋斗的同志。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在负伤之后,以极大的毅力战胜伤痛,还未痊愈便拄拐回到工厂继续工作;钢厂厂长李振南,为了掌握转炉炼钢技术,把行李搬进车间,与工人一道摸索试验;化学厂工务部长秦仲达,在合成氨无法生产的情况下,提出用分解硫氨制取氨气,进而制造硫酸的办法,为乙醚车间建造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公司还着重培养本地优秀工人学习并掌握党的管理和工运工作。仅1949年一年,就提拔了厂长、分厂长、车间主任、科长、股长、助理员共125人,为建新公司的干部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9]。为了壮大技术干部队伍,建新公司在原有培训班基础上,成立了建新职工研究学院,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翻砂原理等专业课程,集中培养技术人才。许多学员学成之后,深入到一线,担负起生产、技术的重任,成为了出色的生产指挥员。

综上所述,大连军事工业之所以能取得较快发展并取得不俗成绩,完全是中共中央正确的领导、支持和不懈努力、地方各级党政组织的积极运作、苏军积极支援的结果。可以说,建新公司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建设军事工业的一贯重视。同时,建新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工后勤保障领域正式进入了现代化生产阶段,在我国兵器工业现代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注释]

①1945年10月,东北局鉴于苏军军管旅大的有利条件,决定派遣韩光、赵东斌等人前往旅大,建立党政警群等机构。在苏军的协助下,1945年10月中旬大连市委正式成立,同年11月以自治名义组建的大连市、旅顺市及下属各区县政府和公安总局也相继成立。1946年7月,根据东北局相关指示,大连市委改组为旅大地方委员会,简称旅大地委,韩光任地委书记。为照顾苏联外交、防止美蒋干涉,旅大中共党组织采取不公开策略,主要以自治政府名义领导地区建设,因此当时党的各项工作均是以隐蔽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338-340.

[2]李树华,刘吉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四[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1993:171-172.

[3]大连史志办公室.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大连卷)[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4]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韩光党史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71.

[5]大连市党史工作委员会.大连建新公司兵工生产史料[M].大连:大连外国语学院出版社,1998.

[6]大连史志办公室.中共大连地方史(上)[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164.

[7]王佩平,孙宝印.苏联红军在旅大[M].大连:大连市史志办编印,1995:124.

[8]中共大连市委党史征集办公室.解放初期的大连[M].大连:大连日报社印刷厂,1985.

[9]今后半年内组织工作任务及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1948年11月17日)[Z].大连市档案馆藏,2/1/161.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097-05

[作者简介]杨凯超(1991-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代史、大连地方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1

猜你喜欢

苏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五十年代学习和借鉴苏军的回顾与思考
朝鲜战场遇苏军
三十年代苏军的现代化建设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