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策略探析

2016-03-29王文峰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地共青团市民

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重庆市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策略探析

王文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7)

共青团市民学校作为践行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共青团重庆市委服务团员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重庆基层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阵地。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不仅有助于丰富居民生活、共创文明和谐社区,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发挥智力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平台。

共青团市民学校;共建共享;策略;重庆市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学校作为重要的基层教育服务载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共青团市民学校是指共青团组织走进社区,以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明为主题,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引导社区居民互爱互助,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的基层教育服务模式。作为践行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是重庆共青团参加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阵地和平台。

1 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单位职能的弱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结构的变化,社区在增强居民归属感、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居民文化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作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的人才集中地,拥有众多的青年团员和可贵的智力资源。通过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积极开展基层社区教育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使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居民生活共同体,同时,对于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帮助共青团组织真正深入基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1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社区服务纳入“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1]。2012年6月,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以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抓手,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增强村(居)委会自治和服务能力。

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共青团组织在凝聚广大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天然的组织和智力优势。重庆共青团组织围绕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结合团组织自身特点,开创性地探索共青团组织与社区互动的重要平台——共青团市民学校。这既是重庆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尝试,也是重庆共青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高校共青团作为共青团组织的骨干和先锋力量,在动员广大青年团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中理所当然地成为共青团组织重要的抓手和实现载体。

1.2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促进校地合作互利共赢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教育使命,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快捷、高效、优质公共服务的社会功能,二者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有自身优势,也都有其不足,在促进人才多元化培养、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能够做到共享互补,互惠互利[2]。高校作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机构,拥有一大批专业知识牢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师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活动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优势。高校可以围绕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学生特点,发挥自身强大的文化辐射作用,组织青年团员深入社区开展教育帮扶服务,为社区管理者提供业务培训与指导,为社区群众提供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经营技能、居家实用技能等学习交流平台,帮助社区居民更新观念,掌握现代知识,丰富他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活跃社区文化氛围,与社区居民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文明社区。同时,社区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成果转化和实习就业所期待的合作对象,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民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道德、法纪观念等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3]。社会城乡发展的生动现实、历史史料、文化发展等教材和教育要素在帮助大学生实地生活锻炼,了解国情、民情、社情,拓宽视野,增长阅历等方面能起到课堂上、校园教育中所起不到的作用,也是青年团员检验所学,丰富所学,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实现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共青团市民学校作为校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将在实现高校与社区有效互动,共促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的现状与问题

2012年,共青团重庆市委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的意见》,正式启动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工作。按照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设计,共青团市民学校主要职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建社区少儿艺术团。面向社区免费招募少年儿童,围绕书法、音乐、舞蹈、绘画、朗诵、轮滑等兴趣爱好,组建少儿艺术团,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进行日常教学培训。二是开展居家实用技能培训。整合各类专业技术志愿者,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厨艺、手工艺、食品药品安全、健康养生、家电保养等实用技能培训,适时举办家庭厨艺、手工制作、健康养生、家电保养等各级各类居家实用技能比赛。三是开设爱心储蓄银行。鼓励各校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常态化居民互助志愿服务,实现社区居民“爱心”共享、互换,倡导“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社会风尚。

目前,重庆高校共青团组织已普遍与所在社区开展了市民学校结对共建活动,并积极组织开展了少儿艺术团授课展演、居家实用技能培训、爱心储蓄银行建设等探索活动,形成了“四点半课堂”、漂书角、七彩课堂、社区志愿服务日等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在结对共建共享机制、志愿者组织、技能培训、活动设计、活动开展及宣传等长效机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校地共建共享市民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社区形态差异较大及高校学科结构不平衡,导致部分结对学校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按照设计,共青团市民学校应成立校务委员会,由顾问、名誉校长、校长、常务副校长、委员等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和日常工作。但在实际运行中,高校与社区各自的教学任务和社区服务任务均较重,市民学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责任机构,只是由双方实际的管理工作人员承担市民学校活动项目的联系与协调工作,学校的发展建设和运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事务性层面,“活动一阵风、过后一场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在于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对学校整体规划和运营管理的前瞻性思考,严重影响市民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2.2办校经费短缺

目前,市民学校办校经费主要通过各级财政经费支持以及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来解决,学校建设尚未形成社会化的融资渠道。各级财政、单位没有专项的经费支出,高校自身办学经费也很紧张,难以投入更多经费支持学校建设,这导致街道、社区的市民学校建设普遍投入不足,在教学场地、设施设备、教材读本、师资力量等教学软硬件方面相对薄弱,市民学校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市民学校建设的快速发展,办学经费不足与服务需求膨胀的矛盾将会愈来愈突出。

2.3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的活动项目

按照办学要求,共青团市民学校应重点围绕社区安全、娱乐、健康、环保、互助等功能定位和居民需求,开展以少儿艺术团授课、居家实用技能培训、爱心储蓄银行建设为重点的“3+X”培训和活动。然而,由于受到社区形态差异和高校学科结构限制,重庆共青团市民学校活动开展还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同质化倾向明显,特色不鲜明、活动“走过场”“一阵风”等现象[4]。活动组织与实施多集中在少儿艺术团和开设爱心储蓄银行,而在事关社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居家实用技能和“X”方面探索和创新较少,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大。

2.4市民学校志愿者队伍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志愿者队伍稳定性欠佳,社区志愿者人员数量少,来源及结构相对单一,高校中大一学生参加者居多,大二、大三学生基本未参加服务活动,服务时长偏短,而社区志愿者基本以离退休社区居民为主,服务热情较高,但普遍年龄较大,服务可持续性较弱;志愿者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很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要,过于频繁的服务一定程度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高校青年志愿者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社会适应性差,在社区活动中难以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志愿者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服务可持续性不长,活动实效大打折扣。

3 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策略与路径

共青团市民学校作为团组织服务社区、服务青年的有效平台,在提升市民整体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动员青年参与道德高地建设,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建和谐文明社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市民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活动设计与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入手,切实构建起校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市民学校良性运行机制,对于实现共青团市民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市民学校健康良性运转

一要强化领导机构。高校与社区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在校务委员会指导下统筹协调社区市民学校的日常运行、队伍建设、项目组织、志愿服务等工作,确保市民学校建设有计划、发展有规划;二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校地双方要对学校管理运行体制、联系协调机制、志愿服务机制、项目实施机制、舆情宣传机制等办学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着力提升市民学校管理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水平。三要加大校地资源整合力度。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文化资源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要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对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智力支持作用;社区要加强社会化平台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引导作用,要着力挖掘社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总之,市民学校的建设及发展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既要把握市民学校建设发展的统一要求,又要立足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力戒“走过场”。

3.2立足社区,创新形式,打造品牌,提升市民学校软实力

围绕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设计活动项目是市民学校办学的根本立足点。在市民学校活动设计中要彰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做好活动的需求调研、计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估审定、创新发展等工作,遵循成本低、可复制、参与度高的原则,坚持活动的项目化运行和项目的常态化开展方向,着力在“X”上狠下功夫,运用新媒体等手段,打造品牌特色活动,不断提升团组织服务社区的能力,着力提升市民学校文化软实力,努力扩大市民学校社会影响力。具体来说,可以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团队活动和实践拓展、优势师资和市民需求有效衔接和互补,把“公民道德建设”“科普宣传”“卫生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内容贯穿到市民学校教学全过程。目前,重庆共青团市民学校开设的课程已经覆盖了政治、科普、卫生、文化、法律、健身、电脑培训、戏曲等诸多方面,逐步形成了孝心佳节主题教育、漂书角、四点半课堂、社区志愿服务日、社区义集树等品牌特色活动,受到了社区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为提高社区群众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居民对自身“社区人”身份的认同,促进社区健康友爱、文明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3.3内外兼育,打造一支专业、稳定、优质、高效的志愿者队伍

共青团市民学校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是动员志愿者为社区青少年做好事、动员社区青少年为社区做好事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一支服务意识强、业务能力精、工作热情高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是保障共青团市民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然而,当下市民学校志愿者队伍却存在着专业化程度偏低、队伍人员不稳定、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市民学校志愿者准入、考察、培养、考核、激励、退出机制,多途径多方面确保志愿者高效开展服务工作。一方面,校地双方要密切联系,强化志愿者组织管理,在市民学校校务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借助高校党团组织,广泛动员青年团员参与市民学校志愿者服务,做好志愿者的选拔、培训、管理、服务及考核激励工作,努力实现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校地双方要积极开展社区自身志愿者及社会青年志愿者的培育招募工作。可以按照“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鼓励和动员社区公务员、专技人员、青少年学生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他们的职业特点、兴趣爱好和服务专长,壮大市民学校志愿服务队伍[5]。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是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6],也是团员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尝试,共青团市民学校在组织群众力量促进社区和谐,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今后,高校与社区双方要充分利用结对共建共享市民学校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校地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带动校地教育、文化、经济、科技交流合作,推动整个城市和谐健康发展。

[1]新华网.十八大报告(全文)[N/OL],http://www.xj. 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7.htm. 2016-03-18.

[2]李春生,康瑜.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J].比较教育究,2002(4):44-47.

[3]李彦.高职院校学生社区社会实践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4):17-20.

[4]舒展.共青团市民学校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创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0):219-221.

[5]王鹏.共青团市民学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13(3):25-28.

[6]赵明正,蔡军.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作用的实践与探索[N/OL].http://www.npjgdj.cn/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036.2016-04-25.

责任编辑 周斯韵

G645

A

1674-5787(2016)04-0040-04

2016-05-28

本文系2015年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工作特色项目“基于互补双赢的校地共建共享共青团市民学校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01)的研究成果。

王文峰(1982—),男,山西阳泉人,历史学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校地共青团市民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