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探析
2016-03-29白海雄
白海雄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协同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探析
白海雄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传承、发展、创新地域文化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其拓展服务职能、彰显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公共文化的过程中应坚持贴近地方、注重应用、协同互动的基本原则.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整合校内外各方优势资源,确立体现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办学指导思想,培育适应区域文化产业转型需求的专业人才,开展区域文化协同创新,建立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协同;公共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发挥其独特优势,开发利用已有文化资源,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促进地方文化创新发展.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对浙江11个地级市1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就该类院校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优势、制约因素等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情况如下:
1.1 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优势
1.1.1 开设了文化类相关专业,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被调研院校全部开设了与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有关专业,涉及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园林、图书馆学等,设置比例比较高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体育教育等,长期以来,这些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和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此外,有些高校还开设了特色专业方向,如浙江树人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创意方向,为地方培育新型紧缺文化人才.
1.1.2 开展了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提升了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层次
浙江不少高校建立了面向地方的特色文化研究机构,并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古籍的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产生了一批有质量、有深度、辐射范围广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台州学院成立了台州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台州的历史、文化、古代海上航运等专题研究;衢州学院成立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以孔氏南宗文化为主要方向的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1.1.3 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区域文化内容,扩大了服务的领域和渠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浙江省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时,都汲取了区域特色文化元素,而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集中展示了当地文化特色,如台州学院通过举办“台州古城文化摄影大赛”等活动,既使广大师生了解了台州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也使地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很多高校还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到基层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如举办文艺演出、担任博物馆解说员等,还有的高校组织师生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信息咨询、科普宣传、义务支教等服务.
1.2 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从调研情况看,浙江应用型本科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参与程度还是参与成效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参与主体单一
从调研看,目前很多高校仍未能完全打破高校单一主导的传统封闭式办学思维,未能有效整合和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地方文化社团组织等外部资源,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外部力量的大力支持.针对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调研显示,84.5%的人认为目前学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1.2.2 开放设施有限
高校的文化场馆设施作为其办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自身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应主动向社会或周边社区开放,以更好地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然而根据调研,目前在全省高校拥有传统文化体验馆、体育馆、图书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地方名人纪念馆、电影院等的众多文化场所中,仅以文化娱乐活动场馆、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较高,而一些专业性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场馆开放程度则比较低.
1.2.3 体制机制不完善
从调研情况看,浙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薄弱、内部激励不足、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等.在制约学校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成效的体制机制因素方面,4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42%的人选择学校内部激励不足.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贴近地方
“发展公共文化水平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其他相关主体的义务.[1]作为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根植地方,融入地方,其办学定位、发展思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无不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其在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即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信息、资源等优势,通过培养区域文化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产出与区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
2.2 注重应用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应用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所处区域,大力倡导“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建设具有地方产业特征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文化人才;建立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区域文化协同创新活动,解决当地公共文化领域的现实问题;围绕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需要,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的高质量的文艺产品.
2.3 协同互动
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打破单一的文化传承观,以协同理论为指导,促进各方资源要素有效融合.一是要打破内部各自为阵的藩篱,对现有校内组织、人员、设备等进行优化调整,促进人才、技术、信息、平台等资源要素充分流动,以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更好地满足区域公共文化建设需求;二是要通过政校企深度合作,集聚所处地域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文化团体、社团等不同主体,有效整合各方在文化人才、文化科研平台、文化传播载体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格局,共同开展区域公共文化的建设与服务.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区域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更需要责任主体之一的地方高校树立引领意识、发挥自身优势,以合作互动为基本导向,以多元协同为主要手段,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多方要素互动融合、整体推进.
3.1 完善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体现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办学指导思想
地域文化历经多年的发展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会在办学理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影响着地方高校精神文化的形成,更可以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具体方式塑造师生的精神状态、理想追求和思维方式.[2]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从地域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与提炼地域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和精髓思想,将其融入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学科专业布局、科研方向等顶层设计中,进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办学特色.如宁波大红鹰学院汲取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文化精髓(致良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融合创新),结合学校价值取向与育人要求,构建形成了“致良知、育实才、立善业”的办学理念、“知行合一、随才成就”的教育理念.
3.2 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培育适应区域文化产业转型需求的专业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培育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使命.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不同的地方人物性格,而地方人才不同的性格和习惯,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3]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应打破传统按照学术体系设置学科专业的固有模式,从区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校企多元紧密合作,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构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学科专业,培育文化传媒领域新型紧缺人才,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重点开展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与创新,包括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合作企业都全程深度参与其中,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还要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其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加强多元紧密合作,开展区域文化协同创新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根植于地域文化生态之中,聚集了学术人才、研究平台、图书资料等众多资源,在区域公共文化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通过实施区域文化协同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公共文化建设.具体来说,一是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强化文化研究的方向设计,重点开展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研究、新农村公共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同时要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政策,在现有政策体系中加大对地域文化重大科研项目、文化科技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利用自身学科、人才、设备优势,通过校内多学科互动、交叉,组建面向地域文化的协同创新中心、应用研究所等科研平台,从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视角系统开展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创新校政企合作机制与模式,积极推动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文化专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机构或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研究.
3.4 创新师资建设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
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一支专业的、有知识的、懂管理的、热心文化事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为此,一是要通过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大力推进教师参与政府部门或区域文化团体的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为学校文化人才搭建发展的渠道与平台,促进校内专职文化人才队伍快速成长.二是要围绕学校文化特色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断加大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历高级专门文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力度,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如可以聘任基层文化骨干、民间文化传承人、文化艺术大师在校开课,开设讲座、论坛,宣传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出台文化专门人才的管理制度与激励举措,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工作量计算、设备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引领、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公共文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1〕时伟.地方高校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与走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26-30.
〔2〕蒋晓杰.地域文化视角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6(8):28-30.
〔3〕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4-77.
G647
A
1673-260X(2016)11-0181-03
2016-07-22
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6N11M)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