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016-03-29林明惠

传播与版权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生

林明惠



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林明惠

[摘 要]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介绍了青年选择职业时遵从的要素,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并指出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是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如今虽然时隔180年,但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于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调整就业心态、辩证看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择业观;大学生

[作 者] 林明惠,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博士研究生。

1835年8月12日,马克思写了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该文第一次用德文发表于《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1925年莱比锡版第11年卷。[1]460文章字数虽然不到3000字,却展示了年仅17岁的马克思对职业目标的深刻思考、高尚的人生境界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择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青年马克思择业观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在中学时就明确了奋斗目标,就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459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用凝练的语言论述了三个有关择业的问题,为青年如何择业树立了榜样。

(一)为什么要选择职业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是其生活目标、人生观的体现,关系到其未来生存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马克思比较了人与动物的不同,指出动物是被动地、盲目地适应世界,在自然本身规定的范围内安分地活动。相比动物的被动适应,人是能动的,不仅可以确定能够使自己趋于高尚的目标,并可以选择、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马克思认为,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如果选择错误,则“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1]455因此,人有意识地选择职业是一种历史必然。青年要认真地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应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中学毕业时,马克思以及他的同学们面临毕业去向的选择问题。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有的人希望变成牧师,有的人把追求享乐作为人生理想。马克思认为,如果条件允许,人们应该选择最高尊严的职业。最高尊严的职业是一种人们深信其正确,积极主动为其尽心尽力,并且能给人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为人类工作的职业。如果青年认同、选择了马克思提出的最高尊严的职业,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就不会时常感到痛苦的职业倦怠和情绪低落。

(三)如何选择职业

1.选择社会需要的职业。人们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希望选择职业。马克思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1]457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即使可能取得职业成功,但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459

2.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职业。人的身体素质是其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1]457如果选择了超越自身体质限制的职业,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1]457由此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是“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1]457青年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职业。

3.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全面、准确地评估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1]457“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1]458青年应不断挖掘专业特长,强化能力训练,选择那些自己擅长、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择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西方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不小影响。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心态比较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看重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利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存在不劳而获思想等。

(一)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意识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选择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对自我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扩大,使他们的就业观念不容易转变,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工作,宁愿“有业不就”,也不“委曲求全”,当主体需求与客观现实无法有效匹配起来时,主体需求的异化致使就业供需矛盾更加凸显。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求一种就业供需矛盾的解决机制,调适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应通过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另一方面应用马克思择业观引导大学生,把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结合起来。就像马克思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1]459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非理性追求

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错位、增长方式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造成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足。提供就业岗位需求的企业总体不多,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同时,市场经济促使社会财富、利益重新进行分配,不少大学生产生过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就业观念,造成大学生集中在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寻找就业岗位,不愿意在内地县级以下地区或山区就业,使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拉大。不少大学生择业时更看重能够直接获得的薪酬福利,而对职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则较少考虑,缺乏对自身的长远规划。

(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如,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的大学生频繁跳槽;有的大学生随意毁约;有的大学生甚至不惜对简历、证书进行造假等,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诚信的就业行为,扰乱了招聘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简历、获奖证书的认可度。就业过程中的不负责任行为反衬出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迷失。大学生择业要受社会诸多现实因素限制,无法随心所欲地自由选择职业。实际上,大学生择业经常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一方面,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精神层面能够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理念;另一方面,择业以实用作为的标准,持有功利的价值观念。

三、青年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职业理想,并用其一生不断奋斗。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否正确,既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就业去向,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走向。虽然时隔180年,但马克思的择业观与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青年马克思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具有以下启示:

(一)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包括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是个人奋斗的目标。社会理想是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共同目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对个人职业的选择、人生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只有与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个人理想,才有意义。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脱离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就是要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2]

(二)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其是个人自我发展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贡献。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是社会需要的满足。[3]没有个人能够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如果没有社会价值,人的个人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人的活动既要满足自我的需要,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的。这两种价值要如何统一起来呢?那就是“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1]459因此,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一直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伟大的职业,并为此奋斗一生。当时,马克思的父亲希望马克思成为律师,但马克思却希望当大学哲学教授。后来,由于政府的政策,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客观方面,大学生选择职业要考虑国家的就业政策、社会的就业形势、个人所学的专业、家人的期望等因素。主观方面,大学生选择职业要考虑自身的体质、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大学生只有综合客观、主观多方面的情况,并根据实际及时做出调整,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选择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马克思强调,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要选择能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唯有从事这样职业的人生才最有意义。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伟大理想,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满怀青春的激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践行了中学确定下来的职业理想。不管遭遇多大困难,他都以惊人的毅力工作着,旨在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找到出路。为了写作《资本论》,他前后共花了40年的时间。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4]当代大学生应以马克思、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之中,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自立自强,奋斗不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D2015006)、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AS151469)、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I20140102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3]兰英.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4(29):254-256.

[4]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2/c_1116906053.htm.

猜你喜欢

马克思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