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调查分析
2016-03-29杨立敏
杨立敏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吉林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调查分析
杨立敏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方法,以吉林省5所省属高校的42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网络道德观念、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情感等几方面调查了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及成因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制定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策略提供参考。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大学生族群作为信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网络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信息社会能否和谐健康发展。然而,在网络多元舆论的持续冲击下,大学生所持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受到了严重干扰,诽谤、色情、欺骗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出现,引起社会各届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
一、调查问卷描述
本次调查以吉林省5所省属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398份,问卷回收率达94.8%。其中有效问卷390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内容包括网络道德观念、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情感四大方面共计46道题目,其中主观题目40道,客观题目6道。在有效问卷中,理工类院校学生占49.8%,文科类院校学生占51.2%;男生占59.4%、女生占40.6%。所涉及的专业中,理学类占21.5%,文学类占25.2%,经济学类占9.3%,法学类占13.4%,管理学类占8.5%,教育学类占9.1%,历史学类4.7%,艺术类占8.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网络道德观念调查
1.对上网目的的调查
69%的学生表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聊天、购物、浏览网页,选择上网是为了学习的仅占20.8%。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上网目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意识。这提醒我们,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充分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目的性的引导和教育。
2.对网络道德水平认知的调查
63.8%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呈逐步下降趋势。这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对自身道德水平的认知度,表面上看是对别人的评价,实则是自身受环境影响的真切感受。这是一种对整体趋势的评价,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3.对网络抄袭和造假的调查
74.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造假或抄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和十分普遍的行为。这说明混乱的网络秩序严重冲击着大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会制约他们的网络行为,进一步制约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
4.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调查
91.6%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网络道德教育;75.9%的学生认为应将定期开展网络道德讲座等相关活动提上日程。这说明我国在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和当代大学生对接受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渴望,两者的矛盾形成了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
(二)网络道德认知调查
1.对黑客相关行径的调查
37.4%的学生对黑客的行为持中立立场;17.9%的学生表示明知是违法行为,但还是会跃跃欲试。这显示出大学生对黑客的种种行径的危害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缺陷,从侧面映射出大学生网络道德评价意识的模糊和缺失。
2.对色情网站链接的调查
67.5%的学生对网络色情网站的存在采取无所谓的态度,46%的学生存在着想要看看的好奇心理。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色情危害的认知度严重缺失,对有违道德底线的行为认识不明确,容易受到网络色情的消极影响。
3.对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调查
80%的学生认为“多数情况下大学生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9%的学生表示“几乎是不可能遵守”;仅有不到6%的学生表示“一定会遵守”。这反映出大学生对自身网络道德情感认识自律性的匮乏。
(三)网络道德行为的调查
1.对上网语言使用的调查
57.4%的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经常会使用不友好或者带有攻击性质的语言,这说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言语具有不规范性和放纵性特点。
2.对有没有受到网络攻击的调查
34.8%的学生表示在上网的时候受到过别人的恶意攻击,7.9%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受到攻击。这说明我国网络环境急需进一步整治和改善。
3.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的调查
此项调查中,表示“满意”的学生比例仅占6%,表示“不了解”的占34%,而近60%的学生表示“一般”甚至是“很不满意”。因此,国家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网吧的管理更要加大力度,要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
(四)网络道德情感的调查
1.对和网友是否会说真心话的调查
68.2%的学生表示与网友聊天时只是随便聊聊;18.5%的学生表示网友不是真的朋友;有25.7%的大学生表示网友和现实的朋友一样。这说明大学生将网络交友仅仅看作一种课余生活以外排解无聊情绪的一种途径,近2/3的大学生会选择用说谎话的方式与网友聊天,这折射出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种表现,即对网络谎言的漠视,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对上网时是否遵守网络道德要求的调查
58.4%的学生表示上网时会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21.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是什么”,35.6%的学生表示“不会特别注意”。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严重性,这与我们的教育缺失是密不可分的。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一)网络道德观念弱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生活理念、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三观”没有完全形成、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价值冲突。而且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大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道德传统的约束和羁绊,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随心所欲地扮演多种角色,容易诱发一系列不道德现象。
(二)网络道德认知缺失
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传递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西方发达国家趁机向我国青少年传播错误思潮、文化信仰和政治观念,借以削弱我国优良的文化基础和道德准则。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其思维力、判断力、认知力均处在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这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市场经济体制大潮的激荡下,大学生道德认知也处于猛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受互联网的熏陶,更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进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迷失。
(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所体现出来的伦理关系多为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依托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间接化的交往方式使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实现。网络主体的匿名性和匿形性导致了人们内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无法发挥作用,从而出现大量的行为失范现象。
(四)网络道德情感困惑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具体表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困惑主要表现在情感淡漠、人际关系疏离。网络“以机器为中介、数字为表象、线路来传递”的间接交流,约束和限制着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情感交流,使行为主体的自我形象变得虚无和抽象。这就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趋于孤立、自私,对他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持有漠不关心的态度。久而久之,人际情感因缺乏沟通而趋向冷漠。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归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外因
1.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缺失
高校的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启发、灌输、长期反复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迎合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和即时性要求。高校网络道德素质教育改革明显滞后,这势必造成思想道德教育中间链条的脱节,给网络不良思想的传播提供机会,导致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失范。
2.家庭网络德育教育的错位
“重智力轻德育”的传统教育理念使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忽略了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培养,部分家长针对孩子上网聊天、交友、游戏等行为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教育指导错位,加之社会不法之徒的乘虚而入,致使网络背景下青少年极端的社会问题频繁出现。
3.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欠缺
互联网发展速度飞快,导致网络立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网络社会缺乏统一的道德伦理意识和认知准则。没有切实可行的执法依据,造成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的弱化和不彻底,在客观上滋生了网络不道德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内因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便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网络世界固有的虚拟性特点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欲望,丧失道德原则,做出有违道德底线的犯罪行为。
2.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觉醒,开始对爱情产生幻想,有了接近异性的冲动。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形形色色的信息,特别是虚假、暴力、消极、反动和色情等信息的泛滥,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无法抵制网络低俗信息的污染,极易受到毒害。
五、结语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心理、教育、伦理等诸多方面,无法凭借学校的一己之力来得以解决。如何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借助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体来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将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1]尹翔.网络道德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07(7).
[2]蒋灵达.试论当前时期的网络道德建设[J].文教资料,2006(11).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田国秀,闫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5]杨立敏.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拓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3).
[6]张翔.“慎独”教育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形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016-06-20
长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2013]008);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科技伦理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2016B24);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2016jqy-35)。
杨立敏(1979- ),女,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6)09-0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