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与教育路径
2016-03-29袁峥
袁 峥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与教育路径
袁 峥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其理想信念是否远大、崇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复兴和繁荣。然在当前社会信仰模糊、主导价值观失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选择、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现实偏差,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正能量”。基于此,本文指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内在缘由,并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以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优化提供参考。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实偏差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道:“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一个人的思想灵魂和行动标尺。大学生是高素质、专业化的知识分子群体,探求新知、强化能力、志存高远无疑是大学生的主旋律。但在多元文化主导、多元社会思潮碰撞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选择错位、价值取向多元甚至道德弱化等现实偏差问题。因此,客观全面分析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供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对策,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理想信念的现状直接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中国梦”的实现效果。然而,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模糊、社会担当弱化、价值选择错位、进取精神失位、坚强意志缺位的情形,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
(一)政治信仰模糊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实现国家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然一些大学生对此漠然视之,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通过网络发表抨击社会主义的言论;一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这些都是政治信仰模糊的典型体现。
(二)社会担当弱化
近些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应促使大学生摒弃“60分万岁”的错误理念,转向更加注重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维度上来。然而,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束缚,很多人在读书就业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将读书就业作为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基本出路,而不是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有效联系起来,不把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作为自身发展的基本责任。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一部分学生仍然倾向于选择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偏重于个人理想的实现,体现了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三)价值选择错位
受多元化价值观影响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部分缺乏社会阅历和抉择力的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时出现了迷茫和困惑,价值取向失去了必要的文化和应有的道德约束,这种现象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深刻反思。
(四)进取精神失位
在大学阶段,能否形成求新、求变、求实的进取精神,决定着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然而,有些学生把“金榜题名”当作实现人生重大理想的借口,用“得过且过”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方式,不积极主动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个人发展失去了探索真知、历练技能、孵化德性的最佳机遇。
(五)坚强意志缺位
远大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知、情、信、意、行均衡发展并实现内在转化的过程。其中,坚定的意志表现为一个人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为远大理想的实现提供厚实的内生动力。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行动的勇气和执著追求的精神,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提供动力源泉。可是,部分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意志力发生动摇,遇到问题和困难便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甚至养成绕开走、拖着办的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成因
对于处于成长黄金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存在理想信念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合理成才,必须对其理想信念存在偏差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信息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所构建的理想信念环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丰富大学生理想信息教育带来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载体,实现了师生之间信息共享、互动沟通的便捷化;同时,信息技术环境的“负能量”同样不容忽视。负面信息的教育干扰使原本缺乏心理承受和价值评判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不良信息的污染,进而产生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评判标准。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冲击
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所有制形式形成的利益群体多元化,反映公私兼顾、合理利己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与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意识相互混杂,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化态势;受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膨胀,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此外,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也有追求短期效益与名利的行为倾向。这一切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目标,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三)理想信念认识的现实偏差
理想信念犹如一面旗帜,为生命添色,为人生导航。然而,有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追求必须转变成可实现的目标才能起作用。这种缺乏对理想信念精神实质的认识,模糊了理想引领现实、超越现实的本质特征,必然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失去必要的空间和张力,绝不会为个人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动力源泉。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选择
理想信念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因此,必须进行准确定位、明确重点,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公约数,是当代大学生根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树立为国争光、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界“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刻挖掘和整合思政课中关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资源,做好、做实、做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教育者要强化认同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科学认识人民群众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发挥作用的维度上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认同。同时,做好形势政策教育和实践育人的基本工作,结合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指导学生走向社会,使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不断加强理想信念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理想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生和社会有一种正向的“促动力”,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懂得“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道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2]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有决定和制约作用,个人理想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社会的发展要求,离开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是空虚的、无力的;另一方面,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无数的个人理想形成的“理想合力”,那么社会理想也就失去了实现的根基。唯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个人理想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三)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新媒体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同样可以改变人。在信息化时代,正视信息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发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正能量”,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力,实现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形成的正向驱动力。
首先,坚持“对症下药”,培育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针对大学生政治意识偏弱的问题,教师必须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基本规律出发来进行教育,把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构的基本原则,把形成价值认同作为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培育正确的政治意识作为信息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引导学生产生接受教育、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而激发其正确的政治意识的形成。
其次,坚持创新发展,创新大学生德育的传播载体。当代大学生是置身于信息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代,要看到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积极建设微信群、飞信群、微博、QQ群、BBS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并深入开发积极向上、对接主流、关怀学生的信息资源,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到先进思想的洗礼和教育,用创新发展的载体和科学向上的思想文化来建设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同时,积极加强对舆情的监督和引导,通过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困惑、问题,形成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理想信念的问题关怀,对其进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心理疏导,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坚定政治立场,充分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四)发挥实践对理想的媒介作用,形成立体化的育人合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体认理想信念的价值,体悟理想信念的力量,进而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对此,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实践为媒介,建构立体化的育人模式,造就立体化的育人合力。
首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活动育人的教育模式,以纪念重大纪念节日、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为契机,组织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演讲、征文比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歌颂比赛等实践活动,不断优化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国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使大学生形成爱国爱校的积极情感。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公益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等,帮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群众、提高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邀请社会行业领域专家学者或模范人物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开展“现身教育”,使大学生在先进人物的事迹表达和道理阐述中,激发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树立崇高理想,确立坚守雄心壮志的情怀与意志。同时,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各级各类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氛围,必将提高大学生践行良好道德行为的意志力。
最后,建立校外稳固的德育实践基地。高校要积极开发社会德育资源,大力开展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尤其是社区、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公园等公益单位的合作力度。通过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引导大学生加深对切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认识,感悟革命先烈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形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与义务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爱国实践行动能力。
四、结语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学校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责任理念指导下,以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举措。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与任务的变化,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研究大学生个体和群体思想状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学科知识和手段,坚持继承与创新、先进性与广泛性性结合,注重分类指导,不断研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9(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把握主流 认清形势 明确重点 全面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新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15.
2016-01-25
袁峥(1981- ),男,讲师,硕士,从事政治伦理、生态伦理、教育伦理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6)09-01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