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6-03-29赵启迪
赵启迪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赵启迪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在高校中要想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好高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主干课的功能,优化校园环境。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精确地凝练了中国当前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014年12月29日结束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当前,我国正处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的理想信念很有必要。要想在高校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优秀的群体、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他们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对社会其他成员起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将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方针、政策、路线传输给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3]这就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如在低年级即大学一年级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友善、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在中年级即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在高年级即大学四年级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完整的、连贯的、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各方面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其各方面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
(二)业务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吃透理论,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行为素养
乌申斯基曾经说:“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注重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以良好的师风、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提高教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让学生从心底上信服、在思想上认同。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主干课的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现行的高校“05方案”设置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这四门课程中的每一门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彼此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四门课程在设置上各有侧重,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有侧重点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
“基础”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指导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讲授这门课程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更加深入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成为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倡导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原理”课承担着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任。讲授这门课时,应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自由、平等、公正的教育。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所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体现。要通过“原理”课的讲授,使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党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纲要”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是如何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在“纲要”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
“概论”课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分析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及问题的能力。这门课应重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和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强化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识,坚定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在这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以“原理”为基础讲理论,以“概论”为重点谈当下,以“纲要”为主线论历史,以“基础”为落脚点说情理,让大学生体味不同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
四、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益于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这表明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传递教育信息、引导舆论导向等作用,这些环境和文化氛围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战场、“第二课堂”。
(一)优化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心智、德智、性格、兴趣的培养、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巧用独特的校园教育气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节日纪念、庆祝相结合,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还可以利用讲座、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现出课堂教育以外的朝气和蓬勃生机。
(二)优化校园管理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个人应当完成的教育性任务,其实效性受到全校教职工的影响,比如辅导员教师。所以,应加强辅导员教师的职能定位,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服务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其他各部门也应该从管理上要求服务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所以,应加强学校管理的整合与改革,形成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的环境。
(三)优化学生生活环境
学生宿舍是学生每天生活的地方,如果能将这一阵地利用好,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打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具有特色的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卫生间文化等,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借助网络、传媒等手段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国内也出现一些不公平、诚信缺失、腐败等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者如果不能牢固把握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有可能动摇学生的思想基础。在高校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董洪亮.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2]齐卫东,崔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8):194-19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韩淑芹,张德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4(1).
[5]徐文永.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24).
2016-04-12
赵启迪(1983- ),女,讲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6)09-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