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分两专”改革思路与高校“纲要”课专题模块教学实践探析

2016-03-29张春艳韦子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模块

张春艳,韦子平

(河海大学 文天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130;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三分两专”改革思路与高校“纲要”课专题模块教学实践探析

张春艳,韦子平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马鞍山243130;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32)

“三分两专”包含“分课论治、分目主攻、分类施教、专题模块教学、专家讲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专题模块教学为例,专题模块教学以“课堂实践”设计专题呈现形式,契合“纲要”课内容特色、直面“学生意愿”和“学生困惑”,增强“纲要”专题教学实效性.

三分两专;课堂实践;专题教学

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前沿阵地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爱思政课,是思政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针对上述难题,笔者尝试提出“三分两专”的改革思路.三分两专”包含“分课论治、分目主攻、分类施教、专题模块教学、专家讲授”,专题模块教学是“三分两专”的核心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模块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三点:开展“专题教学”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将“课堂实践”作为专题模块教学的引擎?怎样例证“课堂实践”引领的专题教学对学生“排忧解难”的实效?

1 专题模块教学:契合“纲要”课内容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分两专”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是在宏观把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和教师基本素质、为达到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而研究创立的.另外,基于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学科背景、教师的普遍授课方式、教师学术背景和未来发展,“三分两专”教学改革思路下的“纲要”课程设置“分课论治”、“分目主攻”、“分类施教”、“专题模块教学”“专家讲授”五个部分.其中,“专题模块教学”是核心环节,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三分两专”实效性的重要指标.

“纲要”课程的内容和特征决定了在该课程中开展专题教学.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基本”和“三个选择”,即“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过程和原因”及其近代以来我国的“基本国史、基本国情”.按照时间顺序可将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八十年(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翻天覆地三十年(1919-1919);从新中国成立到目前:辉煌的历史征程(1949—2016).这三段历史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一部荡气回肠的抗争史、奋斗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阶段性历史,亦是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追梦史.它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而且涵盖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内政、外交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可见,“纲要”课程内容丰富广博、时间脉络清晰、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根据“纲要”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专题教学”较为合适.

首先,专题教学的“专”可以整合“纲要”内容的“杂”.“纲要”课程内容广博、盘综错杂,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育教学内容,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章节设置,围绕某个历史问题进行跨章节整合.“纲要”课内容“杂”的特点与专题教学“专”的特长有机融合,整合盘综错杂的课程内容,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从而提升“纲要”课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专题教学的“精”可以整合“纲要”内容的“多”.“纲要”教材内容共计十章,涉及1840年以来我国的国情、国史、屈辱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复兴史.如果不对如此繁多的材料加以整合,在规定的有限学时内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无法吸收该课程精华.专题教学重在模块化精讲精练、去粗取精、高度概括,专题教学的“精”可以整合“纲要”内容的“多”,使“纲要”脉络更加清晰,使学生易于吸收.

再次,“纲要”内容的与时俱进与专题教学的“短平快”相契合.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纲要”课不是单纯的历史课,它和另外四门思政课一样,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的功能.随着时代的演变,各类现实问题凸显,根植于社会主义实践下的党的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党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特点决定了“纲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尤其是教材的第三部分“辉煌的历史征程”更新较快.专题教学的“短平快”与“纲要”内容的与时俱进相契合,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需求.

2 课堂实践:“纲要”专题教学的活力之源

课堂实践即以课堂为媒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直观教学、师生互动、亲身体验、问题导入.直观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展现与专题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录像、直播等影像资料;师生互动即通过时政评论、新闻播报、辩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课堂活动,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以便于设置专题内容;亲身体验,即组织学生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话剧表演、历史剧再现、主题演讲、游戏,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真实的环境或者是还原历史原貌,在体验和感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振奋精神、鼓舞士气.[3]问题导入即带着问题学习理论,针对问题探索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缺乏学生认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无效的教学;与学生需求相背离的课堂,是无意义的课堂.要做到专题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获得学生的政治认同,既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宏观把握,也需要教师设计独具匠心的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是融合师生互动、亲身体验、直观教学、问题导入“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堂实践导入专题教学内容,使专题教学更加具备目的性、生动性、通俗性、更能满足学生需求、易于获得学生的政治认同.

首先,问题导入使专题教学更契合学生需求.刘云山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作用.”[4]“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5]当代大学生普遍具备渴求知识、崇尚自由、创新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等特点,他们喜欢坐而论道,更喜欢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具有“问题意识”的专题教学会更有意义,更契合学生需求.但是,以“问题”来引领专题设计,需要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甄选.一要选择同学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二要整合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三要挑选理论性强、教师不好讲、学生不易懂的问题,四要选择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的社会思潮,五要选择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另外,设计问题导向的专题时,更要顾及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及其兴趣,考虑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只有在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前提下设置问题,才能在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教学更契合学生需求.

其次,直观教学、师生互动和亲身体验为专题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审美的根本价值是令人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富有.对于美,人天生有一种主动追求的欲望.当课堂教学达到艺术化水平时,人们坐在课堂上便不会感到被迫和痛苦,他们一方面为了学习知识而来,另一方面,他们是为了欣赏美、追求美、享受美的愉悦而来”.[6]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直观教学画面优美、声音悦耳、内容经典,将人们的视觉、听觉融为一体,使专题教学不再是深刻艰涩的理论灌输,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听众,为专题教学注入了活力.师生互动和亲身体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契合了学生崇尚自由、创新能力强、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的需求,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存在感.专题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给学生知识,还令学生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因此,集问题导向、直观教学、师生互动和亲身体验为一体的课堂实践是“纲要”课程专题教学的活力之源.

3 专题设计:基于“课堂实践”的例证

教学方法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基于课堂实践的“纲要”课专题设计必须“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契合学生需求,增加教学实效性”.以2015年修订版“纲要”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如何以“课堂实践”设计本章专题模块教学呢?首先,查找本章所蕴含的问题,梳理本章要回答的问题.其次,通过研读教材、搜集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历史和现实素材,思考以何种形式呈现本章内容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契合学生需求.笔者把本章专题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难当头——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隐题: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教师要讲授此专题,必须厘清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日本与中国的国力对比、中日交往的历史沿革.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可以以图片、图表、小组讨论导入日本明治维新后国立增强、军国主义势力左右日本朝野、迫切要求对外扩张,与此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国立衰弱、国防虚弱、政府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日本政府认为侵略中国时机已到,1868年明治天皇出台了侵略朝鲜、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陆政策”,本章讲述的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就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拼热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隐题: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可用电影《南京南京》《东北抗日联军》剪辑片段展示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疯狂侵略暴行及其中国共产党在国难当头的责任担当,用实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率先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日、艰苦抗日、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等方面阐述.另外,以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在敌后战场成功开展游击战争”导入中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举足轻重作用.

第三部分:固神州——抗日战争胜利(隐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本专题可采用课堂实践中的直观教学,以视频“中国抗日战争纪实---日本投降”导入主题.以史料“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坚持抗战的结果、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浴血奋战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

以课堂实践引领专题教学,以专题教学契合“纲要”内容特点和学生需求,既做到了“有法”又做到了“得法”,同时也为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纲要”课献上一策.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新华网,2015年01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_1114051345.htm.

〔2〕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3〕郭建民,关注课堂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煤炭高等教育,2006(7).

〔4〕刘云山.认真落实责任,积极改进创新,切实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N].人民日报,2015-03-29(2).

〔5〕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

〔6〕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G642

A

1673-260X(2016)09-0269-02

2016-05-12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校级课题(WT14024);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jy42)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