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会展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会展专业为例
2016-03-29韦文杰
韦文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会展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会展专业为例
韦文杰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40006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目前会展专业产教融合还存在层次较低、内容单一、动力不足、效果一般等结构性问题,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发展.急需结合供给侧改革理念,对会展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模式进行重构,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提升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产教融合;供给侧改革;会展专业
目前,会展产业与会展教育的融合,还存在层次较低、内容单一、动力不足、效果一般等结构性问题,难以满足会展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解决会展专业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急需加强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指导和研究.
1 会展专业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自党和国家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来,产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特色.各高校纷纷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和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目前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十大结构问题,急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1.1行业结构:成熟行业融合容易,弱小行业融合创新迫在眉睫
产教融合过程中,成熟行业融合容易,弱小行业融合困难,存在行业结构失衡.一是成熟行业,龙头企业较多,整体实力较强,发展成熟,职业标准成型,资格证书明确,生产流程明晰,有利于专业教育与之进行对接.二是以会展行业为典型的弱小行业,小微企业众多,龙头企业不足,整体实力较弱,职业标准缺失,资格证书不全,生产流程混乱,对专业教育与之对接,产生困难.因此,急需创新会展行业为代表的弱小行业的产教融合模式,加深此类问题研究,进而促进产教融合健康发展.
1.2区域结构:名牌院校融合容易,新建院校融合突破迫在眉睫
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名牌、成熟的本科院校和知名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较好,新建本科院校、偏远地区的院校等产教融合发展困难,存在区域结构失衡的现象.一是知名院校,由于院校特色、专业实力、资金雄厚、政府支持、资源丰富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愿意进行合作,产教融合发展容易.而新建本科院校、偏远地区院校、民办院校等实力较弱,影响不足,知名度不高,企业对其了解不深,产教融合困难.1.3项目结构:大众项目供给过剩,个性项目开发建设迫在眉睫
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大众类、普通型的产教融合项目较多,存在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而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的、精准对接的产教融合项目开发不足,存在产品项目结构上的失衡现象.如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重视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咨询等低端的,碎片化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合作过程中,造成学校、企业、学生、教师等的不满意,进而影响双方的深入和长久合作,变成僵尸型的合作单位.
1.4层次结构:低端产教合作过剩,高端产教融合开发迫在眉睫
目前,按照学术界的划分,产教融合从层次上看,可以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分别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目前较多学校还停留在浅层次上的企业配合型的产教融合模式.多数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配合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而学校也以免费劳动力等人力资源形式,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配合,造成融合效果的不满意,阻碍了产教融合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1.5主体结构:合作主体结构单一,多元主体共治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在主体结构上,主要以企业和学校为主,存在结构上的短缺.一是缺乏政府机构的主动作为和积极参与,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缺少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参与.因此,急需研究和探索“政校企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而形成多元共治的主体局面.
1.6内容结构:实践内容合作较多,课堂内容融合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以第三课堂的实践实习等为主,而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等过程存在融合不足.另外在人力资源合作之外的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合作较少.因此急需实行多元化内容的合作.
1.7体系结构:碎片化的合作较多,系统化的体系设计迫在眉睫
目前,产教融合过程中,在体系结构上,存在体系结构不全,体系链条较短等问题.一是产教融合过程中,多是碎片化、单一型的产教融合,在系统化设计上,存在不足.二是目前的产教融合体系链条较短,融合要素积聚不全,尚待延伸融合链条,提升竞争实力.
1.8动力结构:需求端投资建设多,供给侧的改革设计迫在眉睫
目前,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的动力结构主要有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加大投资建设,校企之间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大楼、共建研究中心、开展订单办学等;二是促进需求消费,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促进专业学生就业等.因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真正从学校角度,进行系统设计,进行结构调整,模式创新,制度改革等供给侧建设的较少,急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进而提升产教融合的竞争力和满意度.
1.9支撑结构:过度重视硬件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产教融合过程中,在支撑平台结构中,校企双方,过度重视硬件支撑平台的建设,如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但是忽视了对产教融合进行服务、协调、沟通、管理的软件平台的建设,校企合作理事会、行业协会等的主体作用尚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提升.因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急需加大管理服务等平台的建设力度,进而促进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10保障结构:过度重视激励政策,制度设置创新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双方过度重视激励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忽视了制度的创新和体系建设,存在保障结构上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沟通协调对话机制缺失,造成产教融合双方互不满意,影响产教融合的推进;二是质量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造成产教融合项目层次不高,质量较差,造成学生、教师等的不满意.
2 会展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供给侧改革模式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构建产教融合的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机制、供给环境,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创新,进而破解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十大结构性难题,实施“四位一体”的主体联盟、“三堂共建”的内容体系、“四项对接”的运行机制、“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双师双能”的师资保障,为会展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提供经验.
2.1供给主体:打造“四位一体”的主体联盟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联盟,主要由重庆市会展办、会展企业、会展行业协会、会展类学校等单位组成;二是职能定位上,产教融合联盟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协同对话,沟通协调,项目对接,标准制定,检查监督等;三是重庆市会展办主要负责产教融合环境建设和塑造,提供税费、资金等支持;四是会展行业协会主要负责标准制定,检查监督,联盟成员的选取,推进对话沟通,传递信息等;五是学校和企业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资源双向对接,具体推进产教融合.
2.2供给机制:实施“四项对接”的运行机制
一是实施项目驱动,把真实的会展项目与教学任务对接,教学过程和项目实施过程融合;二是实现过程融合,把会展项目操作过程中的调研、策划、营销、管理等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实践、岗位实践、技能竞赛、管理实践等进行对接和融合;三是提供时间保障,把教学时间和生产时间对接,实行三个“三加一”人才培养方式;四是提供人员保障,把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一体化.
2.3供给内容:构建“三堂共建”的内容体系
一是组建以岗位分类为主,一二三课堂融合,知识、能力、素养、潜能一体化的课程群;二是把行业最新动态、理念和做法引入第一课堂理论教学,提升课堂学习的时效性;三是把行业标准的职业技能要求和操作引入第三课堂,增加实训课的针对性;四是把职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引入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素养.
2.4供给平台:搭建“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
一是共建硬件资源,如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大楼、教学设施等;二是共享硬件资源,对合作双方,独有的资源,降低使用成本或免费使用;三是共建软件资源,双方共同开发会展合作项目,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共同设计合作模式等,提升软实力;四是共享软件资源,双方对合作对方独有的软件资源,可以降低使用成本或免费使用等.
2.5供给环境:“双师双能”的师资保障
一是实施教师职业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企业服务等素质和能力,进而满足和引领企业的需求;二是实施教师员工岗位互换计划,通过换岗,使教师熟悉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使员工熟悉学生的指导和教学内容,进而实现双师共建;三是实施项目任务共同完成计划,通过开发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实施协同创新;四是实施双师共同指导学生计划,传授知识,提升能力,锻造素养,养成潜能.
〔1〕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08).
〔2〕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
〔3〕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4〕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01).
〔5〕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01).
〔6〕袁媛.供给侧变革: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6(03).
〔7〕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9).
G642
A
1673-260X(2016)09-0255-02
2016-05-11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CQGJ15135C);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转型研究专项(ZXJG09)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2014107)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