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

2016-03-29闫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闫芳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

闫芳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伴随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贫困生绝对数量日益庞大,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帮扶体系日益健全,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切实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成效和水平.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多,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弊端和问题,需要在政府、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改进和深化.

1 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进一步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意义重大.

1.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支点.十八大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高校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和收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每个受教育的机会都要通过竞争获取,如果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被迫放弃高等教育,那么收取学费政策就会对教育的公平性产生消极影响,这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支点.

1.2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有效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实现脱贫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人才支撑.目前,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他们希望学有所成,回报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因此,他们的成才对家乡的脱贫至关重要.这要求高校在落实国家扶贫脱贫战略的实践中,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贫困生资助帮扶长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持续提升贫困生持久脱贫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小康.

1.3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家庭经济相对优越的同龄人比,承受着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家庭的贫困,造就他们物质匮乏,时常面临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物质贫穷,不可避免地导致精神贫困,在知识学习、精神思想、心理状态等方面会陷入迷茫,严重影响贫困生身心健康,阻碍他们健康成长.因此,研究解决贫困生日常面临的学习、经济、思想、心理、就业等问题,可以有效疏导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对贫困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高校贫困生问题也在动态变化,当前的资助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2.1贫困生身份认定不易.准确认定贫困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贫困生身份认定主要按照学生自愿申请和生源地民政部门的证明[].这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些真正的贫困生因为自尊心和面子问题,自愿放弃资助;二是部分非贫困生为得到资助,到当地政府开虚假贫困证明,骗取资助资金.在高校具体审批过程中,程序也十分简单,即学生申请——老师签字——学校审批,看似具体,实则漏洞很多[1].老师主要依据学生申请,缺乏深入实际调研,凭主观印象进行签字认定,把关不严,导致出现“伪贫困生”和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被忽略.还有一些老师把贫困生名额分配到班级,由班委会研究决定,这样做表面公平,实际不平等.

2.2资助专项资助资金不足.高校资助经费少是资助工作面临的最大困境.虽然高校每年用于资助贫困生的专项资金数额很大,但由于贫困生数量多,平均分摊到每个贫困生身上就少得可怜.当前,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付、高校自主筹集和社会无偿捐助几个渠道.政府财政支付资金数额有限,高校自筹水平不高、渠道不多,社会捐助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增加了高校获得资助资金的难度.

2.3资助项目设置不科学.目前,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设置不合理,“奖优”和“助贫”界限不明晰,往往把“助学”和“奖学”混为一体,而且奖学金不能覆盖全部贫困生,对贫困生的资助作用不明显.奖学金主要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名额有限,范围较大,参评对象是每个年级的全部学生.与非贫困生竞争奖学金,贫困生的优势不足、竞争力不强.另外,高校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但岗位单一、数量较不多、工资不高,工作时间和条件受限制,岗位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

2.4资助理念需进一步丰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是从物质和资金上进行资助,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贫困生精神层面的帮扶,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特别是对贫困生能力提升、心里疏导、品格历练等方面关注不够,而这些非经济层面的困难对贫困生影响更久.实际上,“解困、助学、促成才”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其中,“解困、助学”主要从经济上提供保障,是目标的最低层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最终目标[2].

2.5资助管理工作不到位.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如贫困程度划分标准,奖助学金分配原则,社会资助基金管理等都缺乏制度保障.二是管理机构不完善.学校和院系对资助管理工作投入不足,资助专职人员缺乏,对贫困生家庭回访、贷款毕业生还款追踪力度不够.三是助学贷款难度大.大学生助学贷款额小分散、贷前审查和贷后催收工作繁琐、管理成本高,导致银行积极性不高,办理手续繁琐,贷款到位慢、不及时.

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贫困生个人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3.1政府层面,加大投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狠抓政策落实.一是优化高校学费收缴机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对学费的实际支付能力,动态调整收费方案,实施分层收费.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根据高校贫困生规模和地区差异,制定财政资金拨付方案,建立稳增长机制,实现财政拨款与国家GDP增长速度相一致,切实提高贫困生资助力度.三是强化依法管理.建立健全个人信用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大学生个人诚信系统建设,建立网络化信用查询系统.加快慈善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慈善立法,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管理和完善,充分发挥慈善机构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积极作用.四是加强改革创新.改革奖助学金制度,在原有类别的基础上增设贫困生专项奖助学金,如新生奖学金、贫困学生学习进步奖学金、优秀贫困生助学金等[3],并实行单独系列评审,与贫困生专项基金共同发挥资助功能.

3.2高校层面,加强管理,创新优化资助方式,提升资助实效.一是加强资助管理.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门资助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制定资助管理制度,完善资助管理机制,提高资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二是健全认定机制.坚持源头把控,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包括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四位一体”的认定监督机制[1].从个人申请、诚信承诺和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集体民主评议及动态跟踪调查等方面入手,科学划定标准,规范认定程序,加强管理.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造贫困生资助网站,推动资助工作信息化管理,实现贫困生资助信息共建共享,提高操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三是拓宽资助经费筹措渠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倡导校企合作,以校友会、同学会、校企联合会等载体为中心,辐射致力于教育公益事业的社会团体、热心人士,引导更多人捐资助学.四是深化勤工助学机制.改变勤工助学单纯解困功能,深化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功能,多提供“智力型”岗位,实现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的有机统一.五是明晰资助功能,优化资助方式.在资助等级上,遵循从高到低,避免重复资助;在资助对象上,严格区分,提高针对性;在资助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资助制度上,建立健全激励性资助制度和资助资金追究制度.六是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帮扶长效机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加强与贫困生加强心灵交流.定期评选模范贫困大学生,树立典型,充分发示范带动效应.

3.3社会层面,强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助学合力.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扬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理念,弘扬乐于助人精神,积极传播正能量,为社会各界参与资助活动提供精神支撑;报道贫困生的困境,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生共度难关,同时也要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心和隐私;宣传表彰支持和参与资助工作的团体和个人,积极营造捐资助学的舆论氛围.二是规范社会捐资助学活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社会资助管理,统筹分配捐助资金,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捐资助学要多向普通院校倾斜;严厉打击借捐资助学之名,行不良企图行为.三是商业银行要站位全局,权衡助学贷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据政策要求适当简化贷款程序,积极主动做好贫困生助学贷款工作.

3.4学生层面,正视贫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积极成长成才.一是正视贫困.贫困生要正视家境贫困这一现实,树立"贫困的家境无法选择,但生活可以去创造"的意识,努力培养不畏挫折、乐观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要培养抵御挫折的能力,正确认识挫折,敢于正视挫折,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和历练,当成进步的阶梯,成功的起点,不断增强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真正做到在面对挫折时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二是心怀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要讲诚信,守信用,按时偿还助学贷款.三是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贫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救意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要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勇于面对困境和现实;要正确看待受资助,家境贫寒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受资助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以阳光的心态看待受资助,将它作为发愤图强的动力.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协会等平台,积极展示自我,培养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和自立自强意识.

〔1〕闫芳.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季枫.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张建.沈阳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5.

〔4〕王幼芳.做好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2(l):74-79.

〔5〕张晓霞.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90-91.

〔6〕John M.怀特利.大学生人格发展[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G645

A

1673-260X(2016)09-0232-02

2016-05-10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qn-182)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