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2016-03-29王卫卿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理念管理

王卫卿

(常州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以学生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王卫卿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16)

当前社会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普及化、网络全面化以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随着国内国际新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各大高校对学生工作的深入研究,逐渐发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现代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学生工作;高校

随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高等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传播手段、体制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国际背景,面对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诸如求新、求乐、求助、求知等等,学生工作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探索新机制,适应新形势,利用新方法,才能够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1,2].

1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当前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使当下大学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面对不同的社会主体,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反应最积极、最敏感的群体;大学生是与社会互动最尖锐、最频繁的群体;当代大学生心理脆弱,缺乏一定的理想信念支撑.

2“以学生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探究

2.1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工作理念

在进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现代教育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最突出的、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第一”.因此,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各大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的各种需求负责,坚持“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工作的落脚地和出发点就是学生的需求,并且这将贯穿整个学校的服务工作、管理工作、教育工作的始终.学生工作并不仅仅知识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包括诸多的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这就要求学生工作从业者应该从社会福利视角和社会视角出发,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各种学生事务.“以学生为本”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实际上是要求各大高校要从注重管理功能转变成注重服务功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原来的被忽视转变成被重视,彻底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由统一管理约束、简单说教、理论灌输转变为新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3].明确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目的,通过服务功能来实现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的育人内涵.高校体制在改革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也被赋予了消费者和教育投资者的身份,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通过高质量、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来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服务、助学服务、生活服务以及就业服务等等,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校园氛围,通过不断优化校园服务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2.2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传统学生工作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表现为治标不治本、堵而不疏、教而不育、管而不导,这已经脱离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成才需求.因此,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真正的贯彻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用新型的服务性和教育性的工作模式取缔传统的管理性的工作模式,从点上管理拓展到面上管理,用民主管理、人文管理代替传统的校纪校规管理,用导向管理和宏观管理代替传统的直接管理,用学生自主管理代替传统的教师管理,其中三个“强化”与三个“超越”将成为整个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三个“强化”分别是:一是强化人全过程的人性化管理,高校体现出对学生的服务、帮助、引导以及关爱,不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有所体现,甚至在学生毕业之后的服务管理和追踪管理也要有所体现,指引和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二是强化全方位的人性化管理,从学生的就业择业、个性形成、学习生活、品德修养、身心训练以及处世交友等方方面面都要严格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并与引导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进行有机的结合.三是强化全员人性化管理,从事学生工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和老师,都应该在自己的管理实践和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成为学生成才的引路人的前提,形成“处处皆教育之地,人人皆教育之人”.三个“超越”分别是:一是超越传统的事务管理型,向研究型转变,学生工作应该脱离原来单纯地事务管理的模式,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工作的客观规律,建立和完善相对科学的学生工作体系.二是超越传统的管理学生,向发展学生转变,“管”的最终目的是有朝一日可以“不管”,因此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3].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有利的条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和个性,让学生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权利,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及课程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强调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主选择,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彰显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主体潜能、激起学生主体意识,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让学生真正意义的在自身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实现良好的成长和发展[4].三是超越传统的本土化教育,向开放化教育转变.不断地引进、借鉴、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水平、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实现加强学习、开拓视野的目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2.3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工作机制

传统的学生工作机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重心错位,容易造成创造力空位、基层虚位的缺陷,实际上要想真正的培养适合当下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各大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纵横交错”的运行机制,纵的意思是指要尽可能的接触到每一个学生,横的意思是指要覆盖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机制取缔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坚决杜绝在进行学生工作过程中“想当然”的行事作风,只有深入到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下移重心,才能够增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除此之外,职业导航和学业导航机制也亟需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学业导航队伍的建设工作已经势在必行,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作用的同时,也要开展一系列学业导航活动,例如,吸纳专家、名师开展专家导航、名师戴航.根据不同的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同时结合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保证在开展职业导航的过程中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5].创新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培养特色学生是其最终目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建立档案,从入学开始就慢慢地引导学生向文艺体育、创造发明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入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实际上,我国的高校教育工作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心理弱势生、生活贫困生以及学习后进生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这样才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该达到的一种状态,尽可能的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营造出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氛围,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快乐、健康、积极的成长.

2.4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工作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科技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基于此,传统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给予,开展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逐渐现代化.各大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主动把握制高点,体现新特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做好以下三点内容:一是找准立足点,在网络平台上,要积极的发挥科学的、健康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切入点,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那种说教型的学生,他们更喜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生工作中采取这样的形式,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三是把握融合点,网络与学生工作要真正意义的从本质上实现融合,将形式和内容实现有机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教化功能、引导功能以及服务功能[6].

3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有的、陈旧的模式和方法,认真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只有这样才能够满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培养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1〕温斌.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刘慧平,白穆,穆晓东等.实践以学生为本的地球科学实习课程教学理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0-71,51.

〔3〕李争一.“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7):138-140.

〔4〕刘冰,张金凤.高校“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理念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5(7):39-40.

〔5〕申翠英.浅析“以学生为本”理念在高校学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 80-83.

〔6〕戚家勇.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J].思想教育研究,2010(5):86-88.

G645

A

1673-260X(2016)09-0217-02

2016-05-18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GJYSG2015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理念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