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研究

2016-03-29马勤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改革管理

马勤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研究

马勤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注重发展思想观念的先导性作用,积极地改革和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资源配置方式.这些成就来自于我国持续地探索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理念,牢牢扭住高等院校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构建了完善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地促进和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核心;途径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后,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持续深入地围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部门办学机制、学校和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核心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也应该看到,我国在划分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权限、市场和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分领域依旧不够清晰,政府对高校采取了传统的、僵硬的管理方式,高等缺乏自主办学权,社会力量无法积极地参与进来,尚未形成总体性的规则体系和制度设计系等.

1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7年以来,我国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对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恢复到正确轨道上来.1985年5月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也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改革教育体制领域的名副其实的起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步面向全球开放.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法》、《关于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定》、“面向二十一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规划”、“211工程”旨在推进实施重点学科与重点学校的建设,“985工程”重点打造世界一流高校等,充分地借鉴其他国家发展高等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速了改革我国高教管理机制体制的脚步.

1999年到2000年,依据“合并、共建、协作”的整体方针,制定了科学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它涵盖了下列内容:“中央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实施两级管理、主要采取地方统筹管理”,这是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制定出来的.2006年正式启动了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行业和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重大需求和重点领域为基本导向,密切围绕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以及学科前沿,侧重打造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平台基地.2010年教育部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要求入选高校持续完善和改革高教管理机制,与相关行业密切联系,彰显本身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在高水平、有特色方面着力;增强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优质服务获取行业对相关学科的制度、政策、资金与资项目支持,为学科以及学校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于2010年3月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清楚地规定了持续提升高等院校的自主办学权,打造现代高校制度,强化省级教育部门的统筹力度,稳步改革与完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它还明确地规定了要取消各个高校现行的行政级别的内容.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印发了《统筹推动世界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总体建设方案》.提出了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大导向,必须贯彻落实“以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与以绩效为杠杆”的重要指导原则,加速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它还规定,我国政府将支持和鼓励各种类别的高水平学科与大学的差别化发展,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提供分级支持,将每5年当成一个建设周期,从2016年实施新一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侧重于绩效导向,完善和改进绩效评价体系与指标,对其支持力度进行动态调整.持续健全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密切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形成合力支撑、多渠道投入的全新管理格局.

党和政府颁布实施了上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文件和政策,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坚定信心和强烈决心,希望从多个方面积极协调和发挥合力的作用,为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共同促进我国改革现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制体制,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培育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化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2 强化教育分权的核心地位,发挥教育分权的积极作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步下放高校权力,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过程中也提出了“简政放权”以及“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理念,这些理念充分地反映了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分权趋势:体制内中央政府的管理权力逐步转移到地方政府手中,体制内权力逐步转移到体制外,重点是向地方、社会、大学以及市场放权.

在教育分权中牵涉到多个核心问题,首先是如何配置以及处理地方和中央政府在管理高等教育方面的职能,比如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具体办学权限;如何使政府之间既能够无缝对接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职能,又能够规避“交叉不清”的问题,必须要颁布实施具体、明确的管理措施和规定,解决各级政府职责模糊的问题.

其次,如何有效地处置好高校行政权与党的坚强领导的关系,需准确地确定彼此的决策事项和职责权限范围,健全高校党委有力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其三,如何有效地处置高校与政府、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政府应该将自主办学权方面的权利归还给高校,由市场破解市场能够解决的高等教育问题.

其四,我国政府必须担负制定教育规划、进行教育预测,做好宏观监控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的职责.

这些都是以教育分权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的问题,必须要确立教育分权的思想、优化和完善分权制度、创新相应的分权机制、技术和手段,在整个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贯彻实施这些机制、技术和手段.

3 发挥教育法治的保障作用

在我国稳步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顺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这些法律法规和《教育法》,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各项教育部令,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相关行政规章制度以及各个部委、部门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共同组成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现行管理措施和制度,这样以来,在高等教育及与其相关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方面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依据.当前,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重大挑战.笔者认为,必须要从下列方面着手.

首先要注重顶层设计.要强化在制度设计、改革理念以及技术(机制)方面的顶层设计,要选择不同领域和层面,稳步促进相关改革,坚持法治思维,借助法治手段,稳步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实现预计的治理目标,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在行政立法、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的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保障下个阶段的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够有序推进体制改革.

其次,逐步健全和改进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以行政部门的规章和法律法规来确认市场、政府、大学以及社会等不同主体的高等教育管理以及治理过程中的义务(责任)以及具体权利(权力);采取法治方式,确认教育分权界限,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健全大学治理措施,保障社会参与程度与范围;依法确认市场、政府、社会与大学的关系,准确定位相关方在高校治理过程中权限、角色与地位.

第三,逐步完善和健全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积极地探索如何规范和满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的运行机制,涵盖了教育行政决策体系、执行体系以及监管监督体系.积极地借鉴和制定相应的行政法治规则,密切契合相应的民事法律规范,改进高校范围内的激励机制、用人体制以及监督机制,此外也要建立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教育治理领域的多样化管理合作机制等.

持续完善和健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构建和改进能够满足当代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治理需求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即大学治理规则、大学教育监管规则、社会参与规则和以高等学校章程为关键的高校内部治理措施和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机制体制.

4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探秘

4.1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层次

高校内部必须优化内部管理层级,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结合本校的特色专业和长处,稳步地创新和改进适宜于本校的教育管理体系.必须要细化和区分相关管理服务机构,裁撤无关紧要的闲置岗位,细化高校行政管理和学生事务的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清楚地界定不同部门的权力(职责)以及义务,确认不同部门的具体责任,施行岗位责任制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在此过程中,相关高校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校的调控能力,促使本校相关部门积极地响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持续地完善自我,调整和优化管理层级.

4.2配置合理高校资源

在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必须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指导,针对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的问题,应该侧重于培育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密切配合政府部门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和借鉴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深层次地研究高等教育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设计相应的优化路径.总结“大学之道”,改进和完善以学术发展为核心内容的高校学术管理体系,遵照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要求、法律规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地管理和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既能够遵守市场规律,又能够促进学术发展,规范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稳步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4.3改革高校培养体制

当前国内高校培养体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不少高校如重视扩大招生规模和数量,但不注重培养质量漠视精英教育,侧重于学术研究型的学科设置,不注重设置实用型的专业和学科;侧重于理论讲解和知识学习,不注重专业实践和业务锻炼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持续降低,属于体制问题.因此要构建针对性强的高校培养机制.

首先,要视教育质量如学校的生命,侧重于提升教育水平.其次,注重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坚持内涵式发展模式.不但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学术性学科与课程,而且要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职业专业,二者均不能偏废.第三,要同时注重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联系和组建相应的实践实验场所、场所、单位、基地与对口单位,确立相关的实践、实习和操作制度,有效地提升实践和实习过程中的教育质量.第四,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必须牢牢扭住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个核心,抓好科研、教学、文化创新与传承以及社会服务,确立高校人才培育的重点.构建和实施客观、科学、公正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评估考核机制.

4.4积极辐射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发挥大学作为人才智库的职能,积极地服务所在地位的经济社会发展.无独有偶,二战后不少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纷纷为该国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拔尖人才,引导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比如斯坦福大学为“硅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麻省理工学院积极地服务波士顿128公路地区的发展,英国著名的剑桥科学城、法国知名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享誉亚洲的筑波科技城等,都有不少大学为这些高科技园区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和引领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更快发展.我国中关村附近有不少知名高校,为中关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地整合和配置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达到教科研一体化的先进运行与管理状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5建立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实验点

教育部和国务院应该确定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实验点,制定出完善的改革规划和试点周期,选择类型、层次以及地域均不相同的高校开展试点活动,对高等院校以及政府部门的权力、职责范畴进行不同幅度的调整和规范,持续地概括改革活动取得的成绩和带来的教训与失败原因,持续改进改革方案.这样以来,能够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供宝贵的经验,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积累改革经验.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推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惨痛教训.

4.6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必须进一步增强高校的自主办学权,真正地规范高等院校和不同级别的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权力和责任范围,优化传统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活动,稳步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等,实现“质”的发展.相关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当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契机,明确本校面临的独特体制背景以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要求,确认本校所拥有的发展资源和学科基础,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实现自身的发展,稳步提升国内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中的竞争力.在此基础,积极地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5 结语

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牢牢扭住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分权问题,分清各级政府、社会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和权限,以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范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以改革积极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积极地响应市场经济的强烈发展需要.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宜于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途径和渠道,通过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反复实践,循序渐进地构建和完善适宜于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

〔1〕朱维究,刘永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5):43-45.

〔2〕周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8):49-54.

G647

A

1673-260X(2016)09-0195-03

2016-05-06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改革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改革之路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改革备忘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改革创新(二)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