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精细化培养理念研究
2016-03-29顾倩
顾倩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西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精细化培养理念研究
顾倩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育人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渠道,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一种教育管理手段.西部地区高校受地域、经济、生源等影响有着不同的发展环境,在西部地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中渗透精细化理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从经验、粗放的管理为精细管理,从而提升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进而促进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最终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西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精细化;理念
大学生素质培养问题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更新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到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大力倡导下,浙江大学开始探索借鉴英国导师制的优点在校内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随后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探索开展此项工作.本文从精细化理念开展导师工作出发,分析导师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有西部高校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工作机制构建.
1 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神.相对于常规管理的而言,就是要通过细分被服务对象的不同类别、梳理分析不同的服务诉求、提供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管理服务,以提升被服务者的竞争力和综合素养.精细化管理强调互动和协调工作的过程,重视每一个对象的需求,目标是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符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和需求.
2 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工作与精细化的关联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导师制工作都采取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导师制、党建导师制、双导师制、班导师制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工作机制和绩效的原因,教师主要关注“硬指标”教学和科研,与学生课后交流甚少,只“授业”不“传道”“解惑”,同时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师生比例的不均衡也大大影响育人效果.而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出正好可以弥补导师制现有的需求,探索实行精细化的本科生导师育人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效率,增加互动层面,增进了解.
2.1高校教育管理中渗透精细化理念是时代转型的必然要求.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校统一组织符合满足一定条件的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在本科生中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联系、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对于导师制的实行,很多学者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在一二年级实行班主任制和三四年级实行导师制的方式;有学者提出了组建校、院两级导师委员会制度;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个性化的导师教学与弹性的考核机制;有学者强调了导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导向”和“导心”;有学者提出应该按照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校不同的定位制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细则.
2.2本科生导师制中渗透精细化理念是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教育,针对学分制改革和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是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能够根据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确立不同的学习的目标,选择适合的学习的内容,构建适应于时代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3本科生导师制是精细化理念的充分实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得到了重视和体现,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可以积极地、主动地去配合高校教育教学的形成和发展,其育人功能可以得到最大化体现.本科生导师制在指导学生的工作实践中精细化教育、引导和服务主要体现为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层面是“细”:90后的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素质等因素,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群体,这是实现精细化的基础;第二层面是“精”: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学生需求,选取有针对性、成效性的内容,并实现形式上的“精”;第三层面是“化”:“化”字有“使某某成为或者变成”的意思,这就要求对大学生的指导工作必须持久并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制度,有长效机制.
3 西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超过2000万.虽然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对西部地区进行扶持,但西部教育的资金缺口、人才缺口依旧很大,西部地区的高校在招生时相对处于弱势,,西部高校的贫困生比例、城乡学生比例等生源结构不尽如人意.同时,西部高校在科研及学生就业等问题上与中部和东部地区相比较处于劣势.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意愿,影响本科导师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同时给精细化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3.1低师生比难以保证工作质量.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教育教学方式.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生理、学习上更快的适应,满足个性充分发展与知识结构提升的快速形成.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很多西部地区高校特别是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高.
3.2学生选择导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科生选择导师一般都是入校不久从辅导员处了解或者是学院直接指定,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不足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学生只会选择给自己上过课的或者听说过的、有知名度的教师,由于前期沟通不够,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愿主动与导师沟通.有的导师专注于科研和教学工作,而对自身“导师”角色并不重视,很少跟学生互动交流.有的导师对于未教过的学生缺乏了解,一定程度上使本科生导师制度流于形式.
3.3考核激励机制明显不足.据调研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高校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补贴较少,大部分高校每生每年工作量收入不到百元.导师的工作成效来源较广,不能明显地数据来量化衡量.要学生不断地进步,导师就要付出很多,导师工作补贴较少,考核激励机制不够,严重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3.4学分制实施下对导师的诉求多元化.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点、就业范围、自身优势等了解不够,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也不是清晰的,充满迷茫与困惑.据调研统计有的学生考研究生和找工作都希望能得到导师“介绍”,有的学生希望导师解读学分制政策并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课程选修计划,有的学生希望导师可以进行科技竞赛等指导.学生对导师期望高,诉求多元化.
4 西部地区高校导师制精细化实施要点
目前,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开展模式有很多,都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
4.1加强本科生导师制政策宣讲,提高服务针对性.学校应该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尽快了解并认自己的专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养成终身生涯规划的意识,并积极地为适应大学阶段的生活学习方式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家庭情况、生源情况、个人特长等,通过个别谈话、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形式收集学生对导师的需求,把导师工作职责和辅导员区分开,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数据库,及时跟踪学生和导师的互动情况,从而提供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服务,从而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4.2建设一支核心的组织工作队伍,明确工作重点.“导师”与“教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的不同.“导师”的工作范围属于复合型,具有知识、专业和思维的多方面要求;而“教师”的知识、专业要求比较单一.因此,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工作队伍是实施和做好导师制工作的组织保证.在工作重点上各个高校各有侧重.例如北京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贯彻个性化教育,其职责是顾问教师,遴选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新生的快速适应和部分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积极需求.清华大学则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主要引导学生更多了解本专业发展情况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将科研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基础.华中师范大学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通过导师个别指导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给学生提供“正能量”.无论重点是什么,明确组织领导,建立一支核心队伍,加强队伍的培训交流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重点.
4.3加大困难学生的重点帮扶.导师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扮演专业辅导师、心理疏导师、就业指导师和学业规划等不同角色,从而构建精细、覆盖面广的教育管理机制.西部高校贫困生比例高,很多农村籍学生在学习和就业竞争中没有“起点优势”,因此针对因家庭经济原因、学习基础原因、心理原因等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应根据精细化导师制管理模式的要求,建立重点帮扶机制,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提供个性化指导,解决他们在就业中的困难和困惑.
4.4根据西部地区高校特色开展“分段式”导师制.我国高校都已实行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完善学分制的需要.西部地区高校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学分制实施细则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构架也有所不同.结合西部高校的特色,根据精细化培养的模式要求,笔者赞成实行分阶段导师制.即大一大二阶段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由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负责专业思想稳定和学分选课建议等;大三大四实行辅导员+部分导师工作制,辅导员继续负责原有工作,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后,为部分学生安排导师,每个导师负责学生不应超过5人,导师负责学业规划的个性化指导,导师应作为该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直接负责人.“分段式”导师制工作有利于双方针对性进行选择,有利于集中优势发挥作用,适合西部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
4.5完善导师制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工作长效机制.西部地区不同类别的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导师制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创造性,大力表彰优秀导师,把导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培育.南京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操太圣教授指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高校考核导师的标准有关,如果高校关注教师发表论文的篇数和研究经费,那么导师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既然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当然老师和学生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交流,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在考核的时候如何衡量教师的工作”.高校需要把导师制工作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把导师制的开展情况作为晋升职称或者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不断完善导师制工作的激励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较深,包括的范围也较广,导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应体现精细化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提升西部高校教育质量是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西部边疆稳定、传承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因素,各个西部地区学校应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科学规划抓好本科生导师制的精细化服务工作.
〔1〕黄兆君.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和有效性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2〕王艳锋.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3〕刘冰,等.浅谈辅导教师在培养具有创新力人才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陈范华.本科生导师制功能反思与发展构想[J].学理论,2011(1).
〔5〕伍国勇.农经专业本科“双导制”教育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9).
〔6〕张端.浅谈空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卷宗,2013(1).
〔7〕王钰.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1(7).
〔8〕周营军.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9〕顾倩.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与对策探索——以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导师制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2(4).
G642
A
1673-260X(2016)09-0193-02
2016-05-02
2012年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成果(CSZ1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