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全不危”思维对心理咨询在认知方式上的启示

2016-03-29黄青青范向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本源来访者圣人

黄青青,范向阳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德全不危”思维对心理咨询在认知方式上的启示

黄青青,范向阳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德全不危”思维是以道为思维逻辑起点,以人与天地相参的关联对照模式去认知万物,指出人要心安不惧,不受于危就要在言行上应该循道而行,遵德而动.这种思维对心理咨询在认知方式上有一定的启示:一是认识到心理问题产生有更深刻原因;二是心理咨询师深化专业建构和完善自身素质另有门径;三是来访者欲减少或免于心理问题当循道益深.

“德全不危”思维;心理咨询;认知方式;黄帝内经

从古到今,《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典籍对识病与治病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经典中包含的藏象思维、阴阳五行思维、天人思维等思维模式,对识病治病发挥着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它同时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与治疗有指导意义.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中却很少有直接探讨其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德全不危思维,探讨它在心理咨询认知方式上的启示.

1 德全不危思维的理解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活动.进一步来说,思维包括思维的形式与内容,思维形式是思维内容得以存在与运行的载体,思维内容则是使思维形式有实义的内容物.德全不危思维,同样有其思维形式与内容,并有明显的独特性.

1.1德全不危思维的含义

德全不危出自《上古天真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上文大意:上古得道的圣人教化人们要懂得及时避开虚邪贼风之害,内心清净安闲、无妄想造作、知足无染,精神守持于内,因此不会被外物所惑乱,不会受到疾病的威胁与伤害,内心也不会有不安或恐惧.这里的关键是其生存方式合于道.这种表达可以从张景岳《类经》的相关论述得到印证:“恬惔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所以真气无不从,精神无不守,又何病之足悠哉?此治内之道也.”[2]

1.2德全不危中“德”的来源与“道”的解读

“德”字在《内经》中共出现58次,用“德”指代多种含义,如“不可与言至德”中所指的至深的道理,或是“其德为和”中所代指的天地、阴阳、五行等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特性,以及“德泽下流”中所指的德行修养.虽含义较多,但其重点是强调圣人之德.圣人之德也即是上一段文字中提到的合于道的言行.研读《内经》发现几乎每次出现“德”字,其前后必定会伴随“道”字的出现.如“醇德全道”“道德稍衰”等,而且从全书来看每到关键地方都会强调“知其道”,“明道”,“合于道”,“失道”等.由此可见,“德”与“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德”与“道”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3]大意是: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虽是无形的,但它所孕育的万物会表现出“道”的实质,人们将其称为“德”.换句话说“德”是“道”的外在体现,它是万物所具备的符合于“道”的重要属性.人作为世间万物中的一员在体现“道”清净无为等本质属性时也就会自然表现为人的德行.以上表达了“德”来源于“道”,那我们该如何理解“道”呢?“道”是道家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内经》的根本所依,所以我们对“道”的理解不仅要研读《内经》,还要从道家思想出发,因为这存在源与流的关系.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些表明“道”以丰富周全、清净无为、平等普济的方式应对世间万物.道家先圣在长期观察中明了了“道”的实质与表现,进一步将其明确为人的德行修养旨归,“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其集中的表现——圣人之德.圣人,知其道者,他们能“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庄子在《刻意》中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4]此可以看成是对上述道与德、圣人之德认知的印证.在《内经》中“道”虽然被人们用藏象思维类比推论为人体生理病理和防病治病等规律之道,但其重点仍然在强调万物的本源之道.

1.3德全不危中“全”的定位

对“全”的定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纯粹.“全”在《说文》中的解释是“纯玉曰全.”[5]依《说文》解释,玉有五品五德,为石之最美.而且,纯玉,突出其纯无杂,以彰其“全”.相比而言,人品之纯与杂,也反映着人品深层的全与非全.圣人是知其道者,合于道者,其内心恬惔虚无,志闲少欲,心安不惧,无恚嗔之心,亦无对立之心,对外物也无欲求,但能利益人与社会,这都能体现圣人人品的纯粹无杂,全然秉持且彰显本源之道.

其二,完好、完全.在《内经》中“全”有完好、完全之意.从一个方面来看,这里的“全”是指原文中完全按照圣人的“教下”来做,因圣人是知其道合于道者,其“教下”即是明确告诉人们对外“虚邪避之有时”,对内“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不涉于危,故德全也”[6].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合于道者是将天地人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以天地之道作为其言行参照.如“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逆顺肥瘦》),《内经》的其他篇章也多次指出“人与天地相参”.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可看作是其来源.天地人之道虽其外在表现形式和状态会有所不同,但都是归依于虚静无为的本源之道.

1.4德全不危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简要表达

德全不危的上述内容,从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角度可做如下的解说:德全不危既是一种观点和结论,也体现一种思维形式.

(1)德全不危思维形式表现的两个重点

第一,以道为逻辑起点.圣人以道为逻辑起点应对世间,他们观察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得以成长发展的基础,把握了本源之道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世间万物.即使万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外在现象,并致使万物本身以及万物之间表现出错综复杂的联系,圣人也能透过万物的表象了解其本质和内在联系并恰当应对.他们深知:一切合于道者都能善存善终不夭,不合于道者必会妄作且凶.

第二,人与天地相参的对照关联模式.圣人深入观察到人的性命与天地之道息息相关,将天地人看作是一个整体,以天地之道明了人事之理,认为人之道应该效法于清净无为的天地之道.人若想去病善终,当回归本源之道而且不偏离本源之道.

(2)德全不危思维内容的三个表达方面

第一,对德全不危内涵的表达.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品行道德上能够像圣人那样纯粹无杂,依道应对于内外之事项,其内心自然志闲少欲,心安而不惧,不会受到疾病之害.

第二,德与道关系的表达.德来源于道,是道的外在体现.圣人深知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一切作为背道必遭其殃,顺道而行必受道佑.不违道,德行深厚,普利天下,自身不殆.

第三,对于全的纯粹无染和完好完全的定位.圣人人品纯粹无杂,能应天地四时对虚邪避之有时,于沧桑人世种种有为中能做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将天地人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应与天地相参.

2 启示

心理学认为,现今人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原因多数在不良认知方式.心理咨询虽对改善和解决人们的不良认知方式起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德全不危思维是以道为思维逻辑起点,以天地之道为人的言行参照来认知应对万物,使其从更深远、更广大的角度看待与治疗疾病,所以它对心理问题的应对,特别是对认知方式的调整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2.1相对于各心理学流派在心理问题认知上的启示

(1)精神分析流派

该流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与本我、自我、超我以及潜意识有关.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本能冲动和欲望,是邪恶的、负性的、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但对本我的来源究竟并未解释清楚.这对心理问题的根本治疗产生了困境.以德全不危思维来看,该理论有两点值得审视:其一,本我的实有与认定.本我、自我、超我在根本上是没有实质的,因人的本源是虚静无为之道,人的本质是无我的.其二,集体无意识的究竟来源与性质.强调潜意识,虽在心理学上较深入地找到造成心理问题的关键,但关于潜意识中的集体无意识究竟难以认清、改变和解决.依德全不危思维来看,集体无意识也源于本源之道,只是因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异,依止正确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另外,集体无意识是依人而存在的一种现象,如影如幻,非永恒真实存在,不必沉滞于此纠结不休.解决心理问题可以直回根本,即回本源之道.

(2)行为主义流派

该流派认为心理问题是个体通过学习而获得了不适应行为,强调学习、模仿、强化.该理论虽对心理咨询有积极作用,但认知并不完善,会造成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行为主义没有理论来说明人是由道生成,过失皆是迷失错乱而致,所以其认识与治疗心理问题重外在而无根本所依.但以德全不危思维来看,圣人知其道并使其言行合于天地之道,故不危,反之则有危.那么普通人如果以天地之道作为指导,使自己多种行为的学习和使用正确,远离迷失错乱,这样就可达到不危不病的效果.

(3)认知心理学派

该流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不合理的认知特别是不良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可是对认知合理与否的判断因使用不稳定性和相对性的世俗标准,易造成人内心究竟无所依的迷惑与不安,其对人错误认知的调整难以深及根本.以德全不危思维来看,有危是因为背离道,圣人以天地之道为观察、思维、言行的指导且合于道,其他以道为宗旨的修习者一般情况是不会偏离本源之道,即使有所偏离也会从根本上调整其言行循道而行,遵德而动,也就不会或很少产生心理问题.

(4)人本主义流派

该流派认为心理问题是因自我潜能的实现受到了阻碍.但是他们强调的自我潜能是模糊的,无法较精确定位,自我实现最高标准也是相对的.因为有这种模糊和相对性,深度治疗很难进行.德全不危思维内容反映出人的生命本源以道为核心,生命本质以德为内涵,但现实身心也受重视,以现实身心为用,以道之本源为体.如前述,道有许多具体的相貌可观察而起用,这相对于人本主义上述内容,应大大降低了其模糊性和相对性,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产生了深度的功用.2.2对心理咨询师做好工作的启示

《内经》是医者必读,经中的德全不危者是知其道者、合于道者,这适合医者.医者当以法以术治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阴阳应象大论》),由此可知,道是治心之要.作为一名能治疗部分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也应是知其道合于道者,这既是帮助来访者的需要,也是自身成长的需要.

第一,心理咨询师是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的人,会面临大量的负面信息及产生的“垃圾桶”效应,也有源于自身生活的自我困扰,这要求咨询师除了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技能、生活经验和专业情操外,还需要有一个更强大和圆满的认知背景来应对当前,无疑,明了生命本源之道并实践体证,才能从容面对各种压力和烦恼,从根本上真正接纳和理解来访者及其问题,并采用一切善巧方便处理各种问题.

第二,帮助来访者,心理咨询师知见的顶层,需要深广而圆满.咨询师要意识到帮助来访者解决的不光是具体的身心行为症状以及一般意义上的错误认知方式,还要帮助来访者解决其深层心因和根源性问题,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所以学习理解德全不危这样的知识和方法显得必要.

第三,帮助来访者,需要咨询师实时传递许多正能量的体悟,道最为核心.咨询师如果只是说理者,没有正面的人格魅力,咨询与治疗效果可能都会减损.况且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扮演着陪伴者、指导者的特殊角色.指导即有觉他之实,自觉方能觉他,觉知深,用更大,咨询师必须对道的认知、实践和体证有相当的深度,才能在工作需要或来访者需要时,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对方逐渐达到以道为指导的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自我觉悟.

2.3对来访者减少或免于心理问题的启示

前面提到心理问题与不良认知方式有关,主要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世俗的自是他非、自利损他、自损损他为处事依据.从德全不危思维来看,来访者若要减少乃至免于种种心理疾患,认知上应有如下的改变:

首先,来访者应在认知方式和观念上转变.必须清楚自身痛苦烦恼的根源是不当的自我中心,甚至是在不明道或背道的迷失状态下生起了种种错误歪曲的认知还自以为是.显然,要减少或免于心理问题就要明道并合于道.

其次,来访者应在认知转变过程中多多体悟.来访者可能会因自身知识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在理解本源之道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就需要更多的去体会和领悟循道而行,遵德而动,得到了真实的体悟后,才能深刻地理解本源之道,加深对顺道而行,遵德而动的认定和运用,心理问题自然减少.

最后,在言行上要持久实践.因人的不良观念、行为和习惯是长久积累而来,一时之间很难改变.合于道的新认知和新行为,若是没有得到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易退回到原有的不良知见、行为、习惯、负性情绪体验中,痛苦和烦恼也随之再来.同时,通过言行作为的不断实践,能得到内心持久自在安宁的体悟,来访者也乐于和坚定顺道而行、遵德而动的认同与运用,也就易于新认知和新行为习惯化的形成,取代原有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少生或不生心理问题.

〔1〕(上古)阙名.黄帝内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06:2-3.

〔2〕张介宾.上古圣人之教下[EB/OL].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leijing/481-6-2.html#m0-0,2016-01-02.

〔3〕老子.道德经[M].顾悦,注.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7,02:30.

〔4〕庄子.庄子[M].刘彦,编.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02:73.

〔5〕说文[EB/OL].http://www.cidianwang.com/shuowenjiezi/quan298.htm,2016-01-02.

〔6〕(清)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8 [M].清绪20.

〔7〕匡调元.神会“上古天真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8):2000-2004.

B841

A

1673-260X(2016)09-0126-03

2016-05-13

猜你喜欢

本源来访者圣人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