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4”中职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

2016-03-29李雪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师技能中职

李雪艳

“3+4”中职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

李雪艳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一趋势推动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如何与高师有效衔接,促进一体化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值得探究。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女子学院开展“3+4”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对口招生项目,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为学前教师的培养开创了新途径。

“3+4”一体化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举措

一、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它决定职业教育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各国依据各自的国情,纷纷开展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教育。

(一)德、法的“补习式衔接模式”

“德-法模式是一种极具补习性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对中职毕业生在职教机构中接受一定时间的集中、专门补习,从而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1]这一衔接模式旨在兼顾“升学准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以期为每一个中职毕业生做好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准备。

(二)英、澳的“职教一体化衔接模式”

当前,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可以归结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即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采取一系列的弹性体制,以打通中高职的衔接渠道。以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制度为核心基点,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使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的普通教育文凭等值。[2]这种职业资格的获得与普通教育有效衔接,具备了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功效。

(三)美、俄的“教学体系一体化衔接模式”

美国-俄罗斯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中等与专科层次职教大纲或课程呈现一体化,由大纲、课程的衔接保证这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俄罗斯的中高职衔接主要是依照其一体化的职教大纲,完成较低层次职教大纲的学习者就能够进入到高一层次职教大纲的学习,各级大纲是分阶段设计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美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是“2+2”学制,即把高中段二年的职业教育作为中等后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与两年中等后职业教育衔接。中等后职业教育可以是2年职业培训,取得职业证书,也可以是两年的社区学院教育,取得大专文凭,获得副学士学位。[3]

(四)我国的“学制衔接模式”与“内涵式衔接模式”

我国中、高职衔接大致分为两种,即学制衔接模式与内涵式衔接模式。学制衔接模式又分为两种:一是一贯制,即“五年一贯制”。二是分段式,也称为“对口招生”模式,即中职学生毕业后参加规定的考试并取得进入高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在具体实施中有多重形式衔接,如“3+2”“3+3”模式,或“4+2”“3+4”模式。对口招生模式成为沟通中、高职教育的桥梁。但这种考试制度给中、高职教育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所谓的“升学考试”,中职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中职生源素质较低,结构差异较为明显,因而高职办学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加。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对口招生”模式也在渐趋合理,其负面影响逐渐减弱。[4]

内涵式衔接模式,是通过灵活的教学制度以及一定的教学评估手段,对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进行考试或评估,使达到高职教育入学标准(如专业能力等)的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二、“3+4”中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培养的意义

吉林师范大学与吉林女子学院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开展了“3+4”学前教育专业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升学方式、课程整合、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试图发展出一套完整、有效的一体化学前教育职业模式,搭建中职与高师学前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交桥”,创建中职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

(一)为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新途径

吉林中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困难家庭,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因为承担不起普通高等教育的费用而选择中职教育,趋向于早就业早谋生,缓解家庭的生活压力。如吉林女子学校90%的中职学生符合免学费政策,但是某些孩子在中职类院校就读期间,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又重新燃起了上大学的梦想,正因为如此,“3+4”中职升本科政策的试点,给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新的途径和机会,为他们圆“大学梦”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通道。

(二)为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带来新转机

以往中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很难通过考试制度进入本科层次的教育。中职与高等院校学制贯通的人才培养,打开了中职教育向本科教育的通道。一方面,学生学业期满后可以获得本科文凭,借助职业学校的平台可圆大学梦,另一方面,初中毕业生可以通过7年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得到继续强化和提升,成长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这样,中职与高等院校学制贯通的培养,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更具有吸引力,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空间。

(三)为学前教育高素质师资培养创造新途径

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但面对幼儿教师待遇不佳的现状,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其他行业。人才的流失,导致学前教师队伍高素质人才始终存在缺口。“3+4”学制的贯通,可以让优秀的中专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理论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这一培养模式也是有效促进学前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四)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

吉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与吉林女子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制贯通人才培养着眼于中职学生职业性的特点,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中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实际,本科学校为他们独立编班,制定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政策以及独立的考核方案,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创造符合中职升本学生心理特征的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3+4”中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衔接培养举措

(一)以“三年专业技能+四年综合能力”为前提,逐步完善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3+4”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中职的前三年使学生初步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相关理论,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后四年以本科培养的模式,在保证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方案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政策引领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学生朝着成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二)以“教师资格证国考大纲”为依托,实施课程整合

根据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改革,无论是中职学生还是高师本科学生都面临着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问题,因此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都要充分考虑到须有效保障学生资格证考试的过级率。教师资格证考试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所以在课程整合上也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理论方面,教师资格证国考大纲“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所涉及的内容有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七大方面,据此,将学前专业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学前儿童心理”“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卫生学”“活动指导”“教育评价”五大模块,将相应的考点及科目都涵盖其中,形成更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群。在实践方面,以前三年操作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后四年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的整合形式进行衔接,避免课程梯度过大出现衔接断层。

(三)以“过程性管理”为手段,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中职生与高中起点的本科生不同,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比较侧重技能训练,但文化课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再延续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可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同时,积极倡导过程性考核评价,不以期末论英雄,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尽量减少中职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四)以“奠定扎实的幼儿教师基本功”为目标,形成规范的技能训练考核体系

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积累,一方面源自于平时的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源自于课后的技能训练。所以中职、高师这七年学习当中,都要注重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学生要形成“讲”“画”“弹”“跳”“唱”“演”“做”等多方面的技能。技能的学习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这就需要有很好的技能训练体系保障,才能确保学生课后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开发了中职与高师一体化衔接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大纲》,以此为依托加强学生平时的技能训练。

(五)以“择优选拔”为原则,建立严格的升学考试和就业机制

“3+4”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择优录取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高师院校学习。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一套严格的升学考试机制,给表现优秀、成绩优良的学生提供升学的机会。中职学业结束的升学考试,以“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的方式进行,通过严格的层层把关,确保生源质量。考试未达到规定分数线的考生,将不能升入高校继续学习,由中职学校安排就业。

四、“3+4”中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衔接中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衔接

中职学前专业课程通常以普通文化知识及操作性较强的艺体类课程为主,缺少教育理论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在高师培养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高师教育阶段“通识性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三者的合理配比尤为关键。既要弥补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欠缺的知识,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有效的课程衔接既避免了重复学习,又弥补了中职起点学生的考证、理论知识欠缺等劣势,发挥学生在技能方面的优势,最终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素养又有较强技能的应用型幼儿教师。

(二)学生管理

在中职高师一体化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是培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寻找适合这类学生的管理模式,是尽快让新入学的中职考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方向的有力保障。

[1][3][4]余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江伟.职业能力导向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责任编辑:苏航

G642.3

A

1671-6531(2016)10-0056-03

2015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课题“‘3+4’中职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2014年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学前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改革研究”

李雪艳/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在读博士(吉林四平136000)。

猜你喜欢

高师技能中职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论隐性教育在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