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

2016-03-29杜丽华沈高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理念

杜丽华,沈高峰

五大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

杜丽华,沈高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起到统领作用。故此,五大发展理念也必然的成为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从“创新是激发高等教育活力的原动力、协调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指挥棒、绿色是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风尚、开放是拓展教育资源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催化剂”五个方面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高等教育;引领;作用

时代快速进步,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剧烈转型,改革开放向纵深进行,这一切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可以把握全局、掌控方向、引领长远,故而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十三五”乃至其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指明了正确方向,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将起到统领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亦不能置身其外。五大发展理念必然成为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创新是激发高等教育活力的原动力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1949年普通高校仅有205所,在校生11万余人。[1]而到2015年,普通高校数量已达2931所,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729万人,高等教育总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在高等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行列的步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政府及高校只有深入贯彻创新理念,以创新为原动力,才能不断激发活力,逐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

首先,政府通过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高等教育长期实行计划体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市场机制,但遗憾的是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高等教育完全处在政府管控之下。其实高等教育的所有改革,都可以追溯到体制机制上。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是根本问题,是大学制度的设计问题,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很难取得实效。[3]因此,政府必须理清创新理念改革与高校的关系,解决高校的行政化运行问题,真正落实其独立法人地位,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其次,高校通过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攀升,但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遭到用人单位诟病已屡见不鲜。这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机制直接相关。针对此现实高校必须迫切地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最后,政府和高校要以创新理念助推高校科研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高校在科研方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斐然。在自然科学领域,高校逐渐形成了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近五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70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100项,向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6万余份,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达千余份。[4]但总体而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的能力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由此,高校应以创新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政府必须以创新为动力,通过完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与法律法规体系等措施来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

二、协调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指挥棒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协调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5]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协调理念恰恰为其提供了一根优化结构的指挥棒。因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出现结构性矛盾,致使其发展的整体性失衡。这种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类型的结构矛盾;二是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结构矛盾。

我国的大学一般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第二类是教学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职业技术型,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三类大学应达到整体协调发展,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现实却完全背离了这种协调性,整个社会被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这个情结所主导:中专学校努力升格为大专院校,大专院校奋力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则拼尽全力争取硕士点、博士点,各学校都在努力地“更上一层楼”。从政府到社会,从家长到学生,都被浓浓的精英教育情结左右。其结果就是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数量越来越多,而职业技术型院校数量越来越少,相伴而生的结果是高校培养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日益增多,而操作技能型人才日益减少。这就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矛盾之一。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目前共评选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8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67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7个,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已覆盖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进入新阶段。[6]与此同时,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诸多问题。例如,某些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某些学科存在重复建设情况,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传统学科专业亟待改造更新等。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种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必须以协调理念为指挥棒,牢牢把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增强其发展的整体性。第一,探索尝试高校分类改革,并建立高校分类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合理定位,找到本校发展特色与合理定位的最佳契合点;第二,探索推进本科高校整体转型,适时启动实施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工作,推进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高校转型发展。按照教育部规划,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300所左右独立学院)中,至少应有1/2以上的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院校;[7]第三,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允许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以此达到专业设置的与时俱进;第四,探索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建专业机制,搭建高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最终达到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目的。

三、绿色是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风尚

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关于绿色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8]绿色发展理念之于高等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它成为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风尚。

在办学理念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立足长远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潜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必须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尽量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尽量减少教学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在教学管理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管理队伍,不断改进现有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绿色教育管理手段,从而达到最优管理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播生态、资源、环境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让学生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第二,向学生介绍日常的节能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第三,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在校园建设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在美化校园的同时对校园内的废水、污物等垃圾进行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形成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校园环境,即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文明校园。

四、开放是拓展教育资源的必由之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9]同样,开放也是高等教育拓展教育资源的必由之路。

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高等教育也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和来华外国留学人员总数均呈不断上涨趋势,2015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吸引来华外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也在逐年递增,截至2016年4月,内地经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计2411个;“孔子学院”的数量和影响力也在提升,截至2015年7月,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但整体上,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还存在着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及水平不够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不够大等问题。

为了加快高等教育由大变强,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做到以我为主、双向交流、合作共赢。第一,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积极探索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吸引国际一流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国外顶尖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进力度,聘请外籍教师必须设置考核标准,以保证外籍教师的质量;继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特别是扩大高学历留学生的比例;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数据库,并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规范管理。第二,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持续强化高校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让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布全球,从而推动汉语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赴境外办学,努力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加强高校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质量建设,提升高水平出国访学的学者和出国研修的骨干教师比例,为高等教育打造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师资队伍。

五、共享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催化剂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广受诟病的一大缺陷。一般而言,“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享有大量丰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绝大多数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则是普遍现象。这种教育资源不均衡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块绊脚石,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高等教育必须顺势而为,以共享理念为指导,走教育资源共享之路。这实际是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份催化剂。

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涉及图书馆资源、科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还涉及师资、经验等软件资源。

破解硬件教育资源共享的难题,必须从上至下设置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协调、指导高校教育资源共享事宜,包括制定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及运行规则;各高校也应成立教育资源共享领导小组,负责传达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及协调、落实各高校间的资源共享活动;各高校涉及资源共享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的资源共享工作,如图书馆资源共享组,负责图书资料信息发布、图书借阅、论文查新、到期催交等图书馆具体事务;实验室资源共享组,由实验人员组织,负责实验信息发布、预约登记、现场指导、数据采集与分析、安全卫生保障等具体的实验室工作。[11]

师资共享。一般而言重点高校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特别是拥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牌名师。以共享理念为指导,高校应通过改革实现名师、名课在不同院校之间的广泛共享。其具体路径可以是聘请名师实地授课或开展讲座,也可以借鉴国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建设理念与运行模式,积极建设高校精品课资源库,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名师名课共享。

经验共享。不同高校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会有各具特色的方式方法,高校之间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实现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经验的共享。

[1]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2][5][8][9][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3]张应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4]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N].中国教育报,2013-05-31.

[6]赵哲,宋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境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5(9).

[7]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

[11]林凌敏,俞鸣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6(9).

责任编辑:段旭

G42

A

1671-6531(2016)10-0011-04

杜丽华/天津农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硕士(天津300384);沈高峰/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天津300384)。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理念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