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初探

2016-03-29陈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建设性鲁迅理论

陈莹

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初探

陈莹

董秋斯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翻译家,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成绩卓著。他是我国最早呼吁建立翻译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第一人。即使在当代,其翻译批评思想对于我国翻译批评理论建设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董秋斯;翻译批评;翻译思想;翻译理论

一、翻译批评概述

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纽带,它不仅协调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起着矫正、推动实践和丰富、完善乃至修正理论的作用。我国翻译批评历史源远流长,有学者认为最早的翻译批评文字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但相较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发展而言,翻译批评的发展却缓慢而滞后,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一个蓬勃的发展时期。《翻译通报》杂志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翻译探讨和研究阵地,鲁迅、茅盾、董秋斯及焦菊隐等人意识到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发展翻译批评思想。四、五年间,在这一杂志上刊登了七、八十篇有关翻译批评的文章,蓬勃发展之势可见一斑。由于历史的原因,从1954年《翻译通报》停刊到改革开放,翻译批评进入一段漫长的停滞期;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翻译批评恢复其缓慢的发展,相关的文章数量有所增长,但多以“感想式”或“挑错式”为主,有关翻译批评的理论探讨和宏观评述较少;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较为系统的翻译批评研究才开始出现。[1]纵观我国翻译批评发展史可见,翻译批评发展的缓慢与滞后是其必要性与迫切性未得到译学界充分重视的结果。

董秋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翻译批评蓬勃发展时期,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倡导翻译批评的文章,提出要开展“建设性”的翻译批评,并指出了翻译批评的重点、标准、方法,但却没有得到译学界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董秋斯的翻译批评思想对于现在我国翻译批评理论建设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对当今翻译界存在的种种不良习气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的形成

(一)社会因素

社会背景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的形成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翻译家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翻译理论观点会不自觉地渗透到其具体翻译的评论中去。要追溯董秋斯的翻译批评思想的形成就必须看其当时提出这一思想所处的社会背景下所进行的翻译实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以及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这一时期,通过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唤醒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民主意识成为我国革命知识分子当务之急的社会使命。在这期间,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翻译热潮。鲁迅、茅盾、瞿秋白和许许多多进步知识分子都投身到其中。当时的翻译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引进新思想,建设新文化。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以翻译现实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品为主流,一方面认为能通过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揭示人民痛苦生活的根源,唤起国人的民主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投入到革命斗争中争取民族解放;另一方面现实主义作品也为我国新文学树立榜样。董秋斯的翻译实践也多是以现实主义流派作品为主,不仅直接翻译了一些英美国家进步民主的作品,还间接地翻译了许多俄国和其他非英语国家的作品。他倡导翻译必须能够指导生活,服务社会。从董秋斯求真务实的翻译实践精神可以看到一个翻译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和他提倡开展“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二)个人因素

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来自鲁迅先生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他长期的翻译实践。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翻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他还热忱地帮助和扶持年轻一辈,董秋斯就是其中一位。首先,董秋斯选择翻译这条路是和鲁迅有直接关系的。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在上海文艺界兴起。当时的知识分子推崇以文艺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生活,很多人希望鲁迅能写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的作品,鲁迅则以对所要写的领域知之甚少为由而拒绝。鲁迅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给董秋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放弃了文学创作,转向翻译领域。其次,董秋斯很注重翻译材料的选择,这很大程度受到鲁迅的影响。他赞同鲁迅的文艺观,主张为人生的文艺,反对“为文艺而文艺”,这也是他翻译选材恪守的原则。再者,董秋斯提倡直译,主张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他的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一直被国内视为直译的代表。他这一思想的形成最早是受鲁迅影响的。五四运动后,许多新文化人主张摒弃文言文,大力提倡白话文,提出白话应向“欧化”开放。鲁迅认为翻译外国的作品是为了“产生中国的新文学”,他说:“翻译不仅要输入新的内容,还要输入新的表达法,所以翻译应当“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2]董秋斯是赞成鲁迅的这一观点的,他提出了“中国文学传统和我们所需要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3]“主要是通过翻译,学习外国的文学,以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字”。[4]由此可见,董秋斯在形成自己的翻译批评思想过程中,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颇深。

翻译批评来源于翻译实践,所有翻译批评的作品都是以翻译实践为中心的,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的形成来源于他丰厚坚实的翻译实践基础。作为一名翻译家,董秋斯翻译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匈牙利、瑞典、比利时、爱尔兰、保加利亚、以色列及其他国家上百万字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爱尔文.斯通的《杰克.伦敦传》《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列昂诺夫的《索溪》,恩格斯的《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家》,奥兹本的《精神分析与辩证唯物论》,斯坦贝克的《相持》等。他曾担任《翻译通报》《翻译》《世界文学》等刊物主编、上海译协主席、中国作协编审等职务,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董秋斯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是为国家、人民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在长期的实践中董秋斯清楚地意识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翻译,需要什么样的翻译批评思想,这些就成为了他的翻译批评思想构成的奠基石。

三、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翻译界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的无计划、无组织状态;二是粗制滥造的译作充斥市场。[5]对此,董秋斯率先提出了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并在《翻译通报》上积极地倡导这一思想,《翻译通报》是当时翻译界主要的讨论阵地。

(一)建设性翻译批评

1950年8月在《翻译通报》上发表的《怎样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董秋斯针对译者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文人相轻和个人主义所造成的“失败的批评”,[6]提出了“建设性翻译批评”的构想和七点具体的实施方法,其中包括翻译批评要分清对象,找重点,掌握原则,推荐成功的经验,建立正确的理论,讲求说话的态度和侧重作风问题。[7]他在“翻译批评要掌握的原则”中还阐明了“建设性翻译批评”的科学内涵,即通过若干典型的例子,解决翻译工作中一向未能解决的原则性问题。他指出“挑剔的翻译批评”对翻译本身无益,仅仅展现了批评家的博学和聪明,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批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以上提到的“建设性翻译批评”,[8]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推进我们的翻译工作,保证翻译事业的向前发展。

(二)翻译批评的标准

董秋斯在《翻译批评的重点和标准》一文中指出,翻译批评的根本困难在于两点,一是“没有一个完备的翻译体系”;二是“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不同的文体形式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翻译批评的主体是批评家,客体是译作、译者和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客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他们,所以不能对所有翻译批评活动采取一成不变的标准。翻译批评的特点决定了翻译批评标准应该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在翻译界有很多关于翻译批评的观点,包括翻译批评的本质、任务、主体和客体等等。所以,很多学者提出翻译批评应根据不同类型设立相应的标准。董秋斯认为翻译批评标准应该建立在翻译标准之上,所以翻译批评的基础就是翻译标准。建立完整的翻译理论系统就是建立翻译标准的唯一办法。他给翻译家提出了两个主要任务,即建立“中国翻译学”和完成“中国翻译史”。他不断强调以上任务的必要性,之后他详述了翻译家下一步应该如何做。他说道:“我们首先得考察各种语文的构造,特点和发展法则,各学科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各时代和各国家的翻译经验。然后把这三样东西的调查研究所得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翻译界有了这样一种东西,就等于有了一套度量衡,初学的人不用再浪费许多时力去摸索门径,也不至于不自觉地蹈了前人的覆辙。从事翻译批评的人也有了一套可靠的标准”[10]。

除此之外,董秋斯还提出了“临时标准”的概念:“这所谓的临时标准,可以说是一个‘最低纲领’。它不应当是主观规定的,它是由客观归纳出来的,它是最好的翻译与最坏的翻译的折中线。”[11]

(三)翻译批评的方法

董秋斯要求评论家必须“特别注意批评的方法”。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批评的目的是扬长避短。“批评绝对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是为了广大读者的利益,也是为了被批评者的利益。对读者来说,批评的目的是使他们能得到更多的优良读本,并非弄得他们无书可读。对被批评者来说,我们批评他,绝对不是要打倒他,而是相反的要扶起他来,把他提高。”[12]

对于具体的翻译批评方法,董秋斯在翻译批评的选材和翻译批评的态度两方面给出了建议。

在《怎样建设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他指出了翻译批评中选材的重要性:“翻译书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加以批评。随便抓过一本书就批评,力气往往白费,或是得不偿失。选择的标准是影响最大的那一些,如政治性的理论书,实用技术性的科学书,带普及性的文艺书。因为看的人多,而且作为行动指南来看的,不容许有错误,就必须加以批评,而且必须首先加以批评。”[13]

在《鲁迅与翻译》中,董秋斯明确提出评论家在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客观。他在《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一文中指出评论家必须纠正潦草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赞扬由谨慎和严肃态度而创作出的好作品,批评无端挑刺的批评和恶意攻击。对此,他曾说道,从别人的译作中挑刺仅仅是翻译批评的一方面,我们过去是这样做。而实际上,贬损译作是批评,赞扬译作也是批评。因为批评涉及到新手,所以他说道:“过去翻译界那种拿‘低能儿开刀’的风气,要断断不容许再发展下去了,”“批评应当是建设性的,典型性的,不为批评而批评的。要做到这一步,我们批评一个译本,不但不可以翻开第一页就批评,也不可以顺手拿过一本就批评。”[14]

四、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之评价

董秋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翻译界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的状态之时提出了翻译批评且不断强调其重要性,这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他曾经强调“在一段艰苦工作的特定时期之后,随着全国翻译进程的完成,我们应该至少完成两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完成两部主要的书——《中国翻译史》和《中国翻译学》”。[15]许均和穆雷对这一建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的确,董秋斯能形成这样一个概念是相当有预见性的。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围绕着这两个任务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马祖毅在1984年发表了《中国翻译史介绍》,基本完成董秋斯提出的任务之一。刘宓庆1990年出版了《现代翻译理论》,完成了第二项任务的一部分。在现代翻译的研究中,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名列前茅了。[16]作为我国著名的现代翻译家和批评家,董秋斯对翻译批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献对今天的研究领域仍有一定的价值。

然而,不可避免地,董秋斯的翻译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首先,他混淆了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他提到为翻译批评建立翻译标准是相当必要的,然而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虽然相似,却为着不同的目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其次,董秋斯翻译批评理论因过于庞大而非客观非全面。虽然他认为过去的翻译经验是一种讨论,没有成为规范,但他自己并没有提供合理的标准系统,大部分观点都是零星的,也没有必要的结论。再者,董秋斯把精力主要集中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评价是否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做到等效转化,希望在此基础上探索和总结一些翻译规律,以此来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论系统。然而这样的批评只是译本的一种比较性的分析,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译者的自身风格以及在语言后面文化和历史的根基等等。和西方的翻译批评相比,更重于翻译技巧的讨论,因此不能对当今的翻译现象做更客观、更全面的描述和解释,这种翻译批评与“建设性的批评”是不相称的,不能正确指导翻译实践。一些学者已经指出他的翻译批评思想太模棱两可,范围太宽。

确实由于历史的限制,董秋斯的翻译批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非完美,但只有结合其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才能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1]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关于翻译批评的对谈[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4).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67.

[3][4]凌山.一个翻译家的脚印:关于董秋斯的翻译[J].上海文学,2004(3).

[5]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6:193.

[6][7][8][12][13]董秋斯.怎样建立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翻译通报,1950(2).

[9][11]董秋斯.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J].翻译通报,1950(4).

[10][15]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J].翻译通报,1951(4).

[14]董秋斯.鲁迅与翻译[J].翻译月刊,1949(2).

[16]谭载喜.中西现代翻译学概评[J].外国语,1995(3).

责任编辑:丁金荣

H 315

A

1671-6531(2016)10-0045-04

陈莹/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广西南宁530006)。

猜你喜欢

建设性鲁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鲁迅,好可爱一爹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