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策略研究*
——以四、六级考试新题型为背景
2016-03-29裴琼
裴琼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策略研究*
——以四、六级考试新题型为背景
裴琼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能直接检验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果,且考试题型的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新增加的段落翻译使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凸显出一系列不足之处,如课程设置中课时趋于减少,课程要求偏重学生听说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翻译基础薄弱等。面对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高涨和学生翻译能力不足的问题,地方高校必须增加相应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效果,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具备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
四、六级考试;段落翻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下称“四、六级考试”)是国内仅次于高考的第二大规模考试。众多学者就考试提供的大量数据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和描述,研究了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四、六级考试题型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既检测了大学英语教学,“同时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环节”(金艳2005)。因此,四、六级考试题型的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极大的导向作用。
一、翻译题型在四、六级考试中的演变
笔者收集并整理了从1987年至2015年的所有试卷,结果显示翻译第一次出现在四级考试中是在1996年1月,而直到2006年的11年中只出现了寥寥数次,六级考试却是在2007年6月才采用翻译题型。
在此之前四级翻译考查的形式都是从四篇阅读理解里面分别挑选出4个语句,要求学生翻译成汉语。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的掌握情况,以及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对翻译能力的考查。而从2007年6月开始在四、六级考试中采用的翻译题型是对五个句子补全,占总分的5%。考查的词组搭配和从句的难度也不高,仅限于对学生语法和词汇结构的考查。由此可见,我国对学生翻译能力和技巧的测试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罗选民2008)。由于相较于听力和阅读分值太低,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备考都明显地对翻译题型重视不足。
从2013年12月起,四、六级考试题型中最明显的改革就是客观选择题的删减及设置中文段落的翻译,分值增加到15%。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这种翻译新题型对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和翻译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翻译技能和翻译教学逐渐得到了大学英语教学界的重视。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层面,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获取西方经济文化信息(阅读、听力)的能力,还要有能力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信息通过英语表达出来。
二、大学英语教学界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一些学者(蔡基刚2003,李忠华2007,罗选民2008等)指出,由于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型分值比重过小,因此大学课程设置上忽视了翻译教学和翻译技能的重要性,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重视不够、翻译教学环节薄弱、教材编写内容老套陈旧,对文化输入和输出很少涉及、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倡在入校新生英语水平较高的大学压缩公共英语课程以增设翻译选修课或必修课;重新修订能满足新时代教学目标的教材,兼顾训练学生的读写和翻译能力;建议大学重视英语翻译教学,鼓励教师钻研翻译教学研究。
21世纪以来,一些重点大学已经有了课程调整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全国范围内,大学英语的总学时、总学分趋向减少,因此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犹如在夹缝中求生存。目前,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多数还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根据2007年教育部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听说和阅读活动展开,对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基本处于边缘状态。翻译教学和翻译技能的提高只能寄希望于选修课。然而,由于学时少、班级人数较多,翻译实践很难进行,选修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众多学生由于基础差导致翻译课参与度不高,或只为学分而选修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地方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制约因素
1.学生层面的制约:翻译技能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是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从学生平时练习和各种测试中发现,由于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等方面知识的严重缺乏,不少学生在翻译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语篇不连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逻辑不清或逐字逐句僵硬翻译等。很多学生对翻译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读写能力跟得上,能够理解原文意思,翻译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专门学习。
文化背景知识欠缺也是学生翻译能力低下的一个因素。很多学生认为翻译是单纯的语言活动,缺乏对两种文化背景的掌握,在不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翻译,译文只会南辕北辙。
2.学校层面的制约:学科要求不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设置限制多。《要求》在阐述对翻译能力的要求时,指出能借助词典,达到英译汉速度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一般要求),而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对译速要求相对高一些。这给师生带来一个误导性的信息,即就四个要素而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没那么重要,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不必兼顾,无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翻译理论、技巧并组织翻译实践等,只要完成教材课后练习的讲解即可;对学生而言,由于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所占的比重较小,与听力、阅读等大题相比,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要求》规定可借助词典进行翻译,这让他们误解为有词典就能翻译。实际上,翻译是一项对语言、文化知识要求极高的综合系统工程,绝不是词汇的堆砌。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英语一般是四个学时讲一个单元,包括一篇精讲的课文、一定量的词汇补充以及相对应的一些课外练习,课内课外的重点都集中在听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地方性大学在学生入学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面临授课内容任务重、学时有限、学生积极性低、教师疲于教授基础内容教学的状况,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3.教师层面的制约:教师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力有限,对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都不是来自英语翻译专业,翻译能力仅限于学过翻译课,翻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相当有限。而大学英语教学界对翻译教学的冷落更使教师对翻译研究关注少。专业背景薄弱加上平时教学内容繁重,致使教师的教学基本上围绕着词汇、语法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翻译成为大英教学的辅助手段(陆仲飞2014)。在《要求》和四、六级考试的长期指导下,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听说、阅读技能和应试方法上。教师对翻译技能和翻译教学不够重视,对翻译理论和技巧很少讲授或只是随机偶尔提及,缺乏整体性。翻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也趋向单一化、机械化,在讲解翻译习题时,大部分情况是以逐句按照语法结构加词汇讲解,或是直接报答案。
四、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1.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经过数次改革,成果显著,学生经历了初中和高中的词汇、语法和阅读的强化学习,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到了大学阶段,授课内容和模式的重复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变得懈怠。因此,有学者呼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亟待改革。蔡基刚(2003)就认为“改革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真正落实重视翻译教学的重要一步”。如果把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程压缩到3个或更少一些,那就使翻译这些应用型课程得到了落实,无论是师资、课时,还是学生手中的学分都能得到保证。贾国栋(2012)认为,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大学英语作为一门本科必修课程面临着急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机遇,以便培养出国际化人才,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在这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经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基础英语教学并增加英语选修课。
对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的英语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课程设置也应根据地域和层次等具体情况来制定,这也体现了改革的多样性。笔者所在的宿迁学院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对2014级学生进行了改革,前两个学期是基础英语教学,第三和第四学期给通过四级的学生开设了《中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与写作》《商贸英语》和《跨文化英语高级阅读》等课程,并分别制定了各门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也给了翻译教学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翻译师资不足和学生不够重视等原因,《翻译与写作》课开班最少。因此,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根据师资情况进行一些细分,如口译和笔译等。
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应在政策上支持并鼓励教师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深造,积极参加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培训,增加国内国际访学机会,鼓励教师开办或参加研修班、研讨会来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教学能力。
2.教师要有意识地讲授翻译知识和文化背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方面,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翻译的理论知识融入授课内容。在每周四学时的课程设置下,需要处理词汇、课文、课后练习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紧张的课时未能为翻译教学留出充裕时间,在没有开设翻译选修课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解放思想,把翻译教学渗透到讲读课中。例如,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挑出典型的句子,或是结构复杂,或是涉及到某种具体的翻译技巧;英文常用被动语态表达的句子,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往往转成主动语态才更加自然,反之亦然。这是中英文两种思维的差异,学生要牢记。文化背景知识也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映射出的是文化的差异。著名语言学家Eugene Nida认为语言学习者要想真正理解话语和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要传达的含义,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因而,为了实现较好的翻译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介绍西方文化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以更深入的理解来沟通中英文之间因为文化引起的翻译障碍,才能顺理成章地做好英译汉和汉译英的文字转换(胡杨2013)。另一方面,由于学时有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把翻译实践的任务留给学生课外完成。现行教材课后都附有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结构、语法等。这些课后的练习都可以成为翻译教学的内容。教师可选择练习中典型的句子作为翻译材料,请学生自主翻译。既解决了现行课程设置中课时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把一些翻译中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跨文化知识呈现出来,进一步拓展翻译教学空间。
教师要不定期举办翻译讲座或开设相关的翻译选修课程,如基础阶段的翻译技巧、英汉对比,以及提高阶段的西方文化、涉外商务、文化与翻译、跨文化交际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既能激发学生对翻译课程学习的兴趣,又弥补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时有限的不足。与此同时,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翻译教学水平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3.增强学生翻译意识,理解中英文表达习惯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的转变会直接影响翻译技能的提高。学生要认识到,在未来的学术领域或是职场,翻译是必要的外语技能,仅仅按照中文意思随意地堆砌词语或者根据语法生硬地死译是行不通的。除了大量的词汇储备,还必须掌握一系列的翻译技巧,并在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训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完整、地道地翻译一段文字,就要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有很好的了解,学会根据特定语境来理解特定的语义并且翻译为目标语。广泛涉猎两种语言的相关文化底蕴和内涵,尤其是汉英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例如,中文讲究意合,语言结构松散随意;而英语讲求形合,句子结构逻辑严密。因此,在做汉英段落翻译的时候,就要根据语境和语义的需要进行断句或合句,以免使句子生硬甚至错误。在课余时间,学生还需要扩充有关知识,增大阅读量,以便翻译出地道的英文。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成果的体现。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具有国际思维的高级人才,首先要重视对其英语能力的培养,其中,更加实用的技能毫无疑问应该是翻译。四、六级考试中的段落翻译题型对学生英语表达能
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只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储备,才能很好地进行翻译活动。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要进行一系列调整,根据自身特点开设相关的翻译课程,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并完善翻译教学的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2]胡杨.浅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3]贾国栋.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思路与未来展望——解读《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6]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7]罗选民等.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1).
[8]陆仲飞.大学英语需要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过渡——评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J].上海翻译,2014(2).
[9]Eugene A.N 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责任编辑:苏航
H 315.9-4
A
1671-6531(2016)10-0033-04
宿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四、六级考试新题型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2013YJG16)裴琼/江苏省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江苏宿迁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