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构建

2016-03-29郭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互联网+

郭静



“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构建

郭静

摘要:本文结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分析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对高校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影响,指出了高校应借力“互联网+”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引导的正面影响力,及时消除负面影响,构建新时期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使之成为促进和提升大学生学习认知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

郭静/郑州财经学院会计系讲师(河南郑州450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运用网络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高,手段也更加丰富多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传播呈现出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的特征,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影响较大,如“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高校不能及时正确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并进行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2016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互联网+”时代这一重大转变并能应对这种转变带来的各种影响,积极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

1.产生即时、来源开放、内容多元。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开放式网络的大社会环境中,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QQ、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交工具对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展开自由讨论和沟通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之在网络社会中得到迅速扩散。网络主体的多样性和信息在网络上的发布、传播特点,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介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传统社会信息传播的广度。同时,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的不同时期,关注相关信息的网络群体和传播者由于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对突发公共事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不同的评价言论。这些观点和评价有的是客观善意的、负责任的,也有的是主观恶意的、不负责任的。因此,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来源开放性、内容多元化的特征,对高校积极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2.短期内相关舆论迅速爆发,舆论影响难以立即消散。“互联网+”时代,如果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传播速度迅速集聚甚至形成舆论爆炸效应。随着不同传播人群的多次信息加工处理和对事件关注度的逐渐提高,即使只有网络舆论初期简短的就事论事或者只言片语,也有可能随着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冲击,引发和形成连环舆论大爆炸,使网络关注的焦点围绕该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全民大讨论,甚至形成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严重阻碍高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且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迅速消散。

3.网络舆论变化趋势明显,负面影响广泛。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后,极短时间就有可能被高校师生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广大网民获取。再加上高校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旺盛期,极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形成群体性的舆论盲从行为,从而呈现出舆论变化从形成、扩散到爆发和终结四个阶段明显的不同特征。如果高校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管理不当,一些片面、负面的消息极易不断衍生、传播和发展,不但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造成一定时期不可逆的破坏,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有利于高校化解公共危机,维护校园正常秩序。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之后,如果能够迅速应对网络舆情信息,对网络舆情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准确判断,依托网络和相关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提前做好应对事件的准备,在舆论形成的初期进行有效、正面的引导和科学舆情监控,则能够全面掌握舆情局势,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因此,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关注热点、焦点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信息,对影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负面信息做出监控和澄清,提高广大网民对负面消息的规避防范意识,降低高校再次发生类似公共事件的风险,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有利于高校改善公共形象,增强公信力。从传播学理论看,高校公共形象传播的主体应该是自身。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往往会在门户网站宣传本校在教育教学上的特色和成绩来提升公共形象和公信力。实际上,运用网络舆论引导并妥善处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也是改善高校公共形象、增强公信力的重要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媒体或者个人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服务手段导致突发事件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且易于逃避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公共形象和公信力。如果高校能够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主动进行网络信息公开和舆论澄清,及时发布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信息,就会得到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和网络社会大众的正面支持和积极回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形象。

3.有利于推动高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治理,维护公众知情权。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中,形形色色的网络媒介参与讨论,会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因此,高校要进行预警和干预,及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群体性大规模事件的可能。事实证明,高校运用互联网手段及时澄清和发布相关事件进展信息,一方面能够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能够积极推动高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治理。更容易得到公众的谅解,反之则会加大公众探究事件真相的好奇心,产生多重消极负面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1.建立专业性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培养机制。习近平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在高校,专业性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是指网络舆情管理员、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甚至是高校学生干部等。首先,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成员应该在思想上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明确自身的使命,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善于从正面分析和引导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有效发挥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正面宣传作用。其次,高校要配备一批专职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和管理校园网络舆情,善于捕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态势的点滴变化,积极关注可能引发高校教育教学环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将不稳定因素扼杀在潜伏期和萌芽期,降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再次,要着重提升高校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媒介素养,使他们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有选择地传播网络信息并且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培养能够正面传播消息和表达合理意见的学生干部队伍,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干部直接了解高校最新网络舆情,为学校学生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准确判断舆情发展提供帮助和信息导向,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威信和影响力,对普通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疏导。

2.建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缓释机制。一是高校官方通过门户网站和重要新闻媒体第一时间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情告知公众。高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因对自身安危的担忧和强烈的好奇心,而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得事件的有关信息。因此,高校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心态上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希望得到准确的官方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上从始至终做到实事求是、合理客观发布信息。二是在告知公众实情基础上解释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和拟采取或已采取的措施。高校若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上必然会出现针对该事件的各种各样、观点不同的评论和描述,通常以负面、消极和非客观的评论居多。因此,高校需要对学生及公众及时做好相关事件的解释工作,多用客观公正的事实描述来缓释高校学生和社会公众的负面猜测和恐慌心理。三是在告知实情、解释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和社会公众正面表达建议和诉求。突发公共事件后,高校必须在第一时间告知解释实情后,调查公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及态度,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在网络舆论上进行细化的疏导,尽可能使高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心态稳定,使舆论朝着有利恢复高校和社会秩序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急管理机制。随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影响的加深,应当树立责任意识,认识网络舆论引导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重要性。舆论危机一旦爆发,高校应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急机制。首先,要构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获取机制,这是高校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应急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获取上,注重全面准确地获取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经过、结果,相关责任单位已处置办法和已取得效果。其次,高校要快速构建信息发布机制。应该明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布单位和发言人,不同性质的突发公共事件交由不同的部门和发言人来负责,有利于形成常态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一致性。再次,要构建信息反馈机制。高校要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从主流媒体报道、高校师生反应和社会反响的角度分析舆情信息,做好舆情评估工作,重点关注舆情信息发布后公众关注的焦点是否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为确定后续的重点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最后,要构建信息报道跟踪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把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力举措和事件进展提供给新闻媒体,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媒体的不实报道,要积极与其沟通,澄清不实信息,从而减少负面影响,树立敢于担当、直面事实的公共形象。

参考文献:

[1]陈萍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应对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6).

[2]蒋樟生.高校突发事件三阶段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王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1).

责任编辑:苏航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69-03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互联网+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