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在金朝社会秩序的确立
2016-03-29郭海霞
“礼治”在金朝社会秩序的确立
郭海霞
〔关键词〕礼治金朝社会秩序
〔内容提要〕古代中国是以礼制为基础的关系本位为主的社会,女真人入主中原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儒家礼治思想很快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中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的模式同时被迅速移植为金所用,由于金朝并没有把女真族内部的奴隶制度强加于汉人,为此,中原地区的封建制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将女真族特有的猛安谋克渐次改变并拉进其运行轨道,这加速了中华一体化的进程。在金朝的统治过程中,礼治秩序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社会稳定的必不可少因素。
在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与自然气候造就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而该种社会形态则以“礼治”为核心,儒家文化大行其道,封建的伦理纲常成为稳固宗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的黏合剂。礼原本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具,后逐渐转化为祭祀的仪式,经过西周初期周公的改造后,演变成了上到国家大事,下到民间的婚丧嫁娶的礼仪规则,成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作为父系社会的礼之所以能够存在,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父系家长特权和宗法等级制度,在其上升为社会意识后,成为支配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必然要求。礼治的核心也即“亲亲”、“尊尊”,要求在家族内部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在处理上下级关系则要求“隶属”下的尊其尊者,无论是在国还是在家,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都是臣民。封建父权等级制、身份制的差序格局固化了臣民精神,而深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侵染的各阶级、阶层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它的忠实捍卫者,对于遵守礼治的人大为褒奖,而敢于突破封建礼教雷池半步的人则为天下人所共同唾弃,由此而形成了官方倡导和民间治理共同构建的礼治秩序。
女真族在12世纪初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了金政权,在建立与巩固金政权的过程中,女真社会逐渐完成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并成为雄踞于北方并试图入主中原的强国。在女真族入主中原的尝试中,由于在中原广大地区,在被统治人口中存在大量的汉族人口,原有的封建社会运行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作为“战胜攻取,无敌当世”①的金政权,原有的社会组织、统治指导思想与统治方式在面对大量的汉族人口的情况下显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在统治思想和策略上,金逐渐转向中原地区业已形成的成熟的文明统治方式。政治上的统治思想逐渐完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指导思想,礼治的等级制和宗法制贯穿于皇权的继承、运行机制之中,兄终弟及为嫡长子继承制和父死子继所取代,而且,女真统治中的原始民主的贵族议事制度在科举制施行后也为皇权集中统治所代替。金朝的皇帝以儒家正统自居,以孝为原则治理皇室家族,并以此种方法统治着国家,要求各女真贵族内部应以孝为核心伦理,在国家层面上,要求对国家或者说对皇帝或贵族官员要绝对的忠诚和服从,因此,各封建贵族除了遵循以孝为先的原则外,为国尽忠和尊重贵族官员成为必须遵守的准则。
在民间,广大被征服地区虽然土地被集中于女真贵族之手,但原有的封建习俗和礼治秩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反倒是人口较少的女真人逐渐被同化,接受被统治民族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传统中国农耕的宗法社会造就了家族或家庭成员之间极其密切的依赖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遵从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并与农耕生产相适应,“中国很早就已形成家庭、社会自组织、国家三个层次的伦理性实体”②。入主中原后,随着土地占有方式的改变,女真贵族逐渐转化为地主,所以,夹杂奴隶制与封建制统治思维的女真地主更为迫切希望通过等级制与宗法制来实现其有效统治。在社会结构组织内部,家长或族长则对土地、财产甚至是家庭成员都有绝对的处置权力。在家族内部,晚辈孝顺、服从长辈也就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在家族里,道德伦理成为维系整个家族运行的精神层面的支撑,封建等级制的形成也就成为了必然)。在家族之间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遵从着这样的规则,对朋友应当像兄弟一样,或者拟照类血缘关系而结成异姓兄弟。所以,在非家族交往中,异姓兄弟、师生关系、同乡之谊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些交往中也都围绕和渗透着家族伦理。
一、金朝封建社会结构格局的形成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传统的文化印记影响着国民的价值观念、制度模式与行为方式,而这些又都取决于该国家的社会结构。传统中国作为悠久的历史文明古国,有着其特有的社会文化传统,而这一切也都是以“家国同构”的宗族式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对于金朝而言,整个社会结构也是由奴隶制为基础的宗法制等机制而转变为封建制的。金朝的整体社会结构大致由女真部落沿袭下来的猛安谋克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汉族被征服地区的家族组织构成。由于金朝并没有把女真族内部的奴隶制度强加于汉人,为此,中原地区的封建制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将女真族特有的猛安谋克渐次改变并拉进其运行轨道。
猛安谋克这种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以出猎为主的生产组织逐渐成为融军事、生产、生活,乃至金政权建立后行政组织为一体的基本社会组织。作为女真标志性的特有制度,猛安谋克最初源于“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③。在金对外征服和建国过程中,基于统治需要,猛安谋克由过去的军事组织逐渐演化成为地方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进而发展成为世袭的猛安谋克爵位制”④,并逐渐将北方被征服的少数民族编入该组织。随着征服地域的广阔,猛安谋克也随之迁入被征服的中原地区。随着战事的急剧减少,猛安谋克的军事职能被弱化,转而将精力投向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农业生产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女真族都深受被征服的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所影响,猛安谋克户中的等级分化、贫富差距加大,甚至向两极化发展。猛安谋克户之间的关系“事同一家”逐渐变为“贵贱有等”,猛安谋克的女真贵族模仿汉族地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种种手段剥夺平民的土地和财产进行敛财、集财,到了后期竟达到了“小民无田可耕”⑤的境遇。“猛安谋克的富有者和贵族则变成地主。”⑥生产方式与被征服地区的趋同性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必然导致等级制,女真人逐渐走向“华夷同风”的道路,金朝也随着猛安谋克的逐渐解体渐次废弛了原有的奴隶制时代特征明显的统治社会方式而走向封建礼治。
金朝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因在学术界争论颇多,但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文化影响猛安谋克的解体等方面却为学术界广泛认同。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有金一代以儒学为治国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⑦。
金统治者深刻认识到作为文化落后者对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进行征服和统治必须取得被征服地区人民的思想认同,而以征服地区原思想文化进行统治则是最为有效的,“金朝统治者的‘夷可变华’和‘华夷同风’思想”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金统治者则放弃了原有不成体系的统治策略,并将自己标榜为儒家思想的嗣统者,“金在熙宗时就已形成以文治国的思想,尊孔读经,以致治为治国的规模”⑨。熙宗将改造后的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作为统治全国的策略加以实行,并要求“四海之内,皆联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⑩。儒家思想被采用和礼制的广泛实行,为封建礼治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伦理基础。
其次,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金朝皇帝掌握着所有的经济政治权力,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所有的土地和人口都成为了其个人财产。猛安谋克户按照人口(含奴隶)及牲畜的拥有量从皇帝手中领取土地。随着征服地区的不断扩大,汉族人口的土地不断被掠夺,这些土地要么分配猛安谋克户,要么归官府所有。大量汉族无地劳动力的出现,对于奴隶日渐减少的猛安谋克户而言收取地租的方式比自己耕种收益更为可观。而“官田由官府租佃给民户,收取地租”。这样,在生产方式上,随着金朝封建化的不断推进,则渐渐地与中原的生产方式毫无差别。
正因为这种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金朝社会或说金朝女真统治者逐渐演变按照血缘关系或者是拟制血缘关系形成了具有差序格局的等级社会。这样,就使个人必须完全依附于掌控土地的家族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家族作为融生产生活为一体的政治、经济组织,也成为传统中国封建制社会自主运行的主要结构性要素,正是这种结构性要素的存在,使礼治秩序在金朝得以有效的运行。
二、金朝礼治规则与礼治秩序的稳定运行
注释:
①③《金史》卷44《兵志》,中华书局1975年下同,第1235页;第1237页。
② 姜义华:《“礼治”的当代意义》,《文汇报》2014年9月22日。
④⑥焦慧:《猛安谋克的兴衰》,《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3期。
⑤ 《金史》卷47《食货志》,第1421页。
⑦ 张博泉:《略论金代的儒家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
⑧ 麻铃:《金朝“夷可变华”及“华夷同风”的治边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
⑨ 张博泉:《论猛安谋克在女真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1期。
⑩ 《金史》卷4《熙宗纪》,第48页。
〔责任编辑、校对王孝华〕
〔中图分类号〕K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16)01-0069-03
〔作者简介〕郭海霞,女,1974年生,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邮编15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