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石器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2016-03-29李有骞

北方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石器考古定义



细石器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李有骞

〔关键词〕细石器概念研究方法细石叶

〔内容提要〕由于以往研究者对细石器概念的理解差异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细石器研究的发展。从细石器研究史出发,梳理了依据形态、制作方法、类型组合和工艺过程等几种视角对细石器概念的理解和表达,同时回顾了类型学、打制实验和微痕分析等方法在细石器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到目前细石器研究在技术系统、行为过程和石料基础等方面的不足。

随着旧石器晚期的石器小型化,在北非、欧洲和近东地区出现了几何形细石器,在东亚、北亚和北美地区细石叶细石器广泛流行。在我国细石器的发现已逾百年,目前积累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细石器的研究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环境适应策略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考古学重大课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随着细石器的研究的深入,旧石器考古的研究方法也被不断完善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研究者对“细石器”概念和范畴的把握不同,因此在处理具体考古材料和再研究时产生了混乱。这在具有丰富细石器遗存的嫩江流域的石器考古报告和研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为避免今后研究中的不便,本文尝试对细石器的概念与研究方法进行初步的总结和探讨,希望通过这些认识为今后相关地区尤其是嫩江流域细石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讨论基础。

一、细石器的概念

1.以形态为中心的定义

细石器(Microlith)的定义最早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microlith”直译是“小的石头”,是根据形态特征进行的命名。在20世纪30年代,东亚考古学界开始正式引入这个概念。在我国“Microlith”最初被译为“幺石器”①,这是梁思永在研究嫩江流域昂昂溪遗址和热河地区的林西遗址时所采用的称呼。在日本考古学界,“Microlith”最早被译为“細石器”,这是江上波夫、水野清一在出版“满蒙学术调查”资料时所使用的概念②。后来,日语中的“細石器”被我国学者广泛借用和接受,逐渐成为我国史前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使用“细石器”概念初期,我国和日本的学者都未对其进行过正式的定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均仅把细石核和细石叶,以及用细石叶加工而成的工具称为细石器。较早对细石器概念进行明确表述的是裴文中③,他首先界定了细石器的空间范围为“我国东北、内蒙、及新疆诸区域”。其次明确了细石器的存续时间“自旧石器时代之末起,经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迄于铜器时代止”。最后总结了细石器的形态特征,“石核,约皆微小,形如尖锥,或形状如扁平者;由此种小石核打下之石片,约皆为长方形者,或小方形者,制成之石器,约皆形体狭”。

2.以制作方法为中心的定义

从20世纪50年代起,考古界对细石器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比较早的是在1955年,有学者提出“细石器是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制石器,是中国北部细石器文化中的一种产物,一般的打片工作都是利用间接法”④。这是首次用制作方法对细石器进行的定义,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细石器与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并列起来,强调细石器是间接法和压制方法制成的石器⑤。在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细石器成了间接法和压制法石器的代名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对间接法和压制法石器特征的系统认识,往往将其简化成为小型的制作精致的石器,把一些通体修理的石镞、石刃、小石片制成的刮削器、尖状器和钻器等都归入到了细石器的范畴,这造成了对细石器理解的一时混乱。

3.以类型组合为中心的定义

针对当时的混乱局面,安志敏及时地对细石器进行了重新规范:“细石器是一种采用特殊的工艺技术而产生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细石叶加工所成的石器,它们是作为装备骨、木等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⑥在这个定义中,“特殊的工艺技术”到底指什么?根据同篇文章下文的解释,应该是间接法。这个表述是对此前以形态和制作方法为中心的定义的综合。实际上,如果把某种石器制作技术与技术产品简单地对应起来是存在很大风险的,例如在周口店第15地点利用盘状石核技术仍可能生产出“勒瓦娄哇尖状器”⑦。最近针对细石叶技术的石器打制实验也证实了这个问题,除了间接法之外,有学者利用直接法生产出了细石叶⑧。换句话说细石叶并非是一定是用间接法或压制法生产出来的,间接法或压制法生产的产品也不一定是细石叶,不能把细石器与间接法或压制法简单地划等号。

4.以“细石叶工艺”为中心的定义

近年来陈胜前关于细石叶工艺的研究对细石器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⑨。“细石叶工艺”在时空上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开始流行于东亚、东北亚以及北美西北部”。反映在考古遗物上的“细石叶工艺”的种类有“两面器石核毛坯、热处理痕迹、除皮石片、修理石片、打制削片前的摩擦痕迹、削片、第一剥片、修理台面所导致的石渣、细石核和细石叶”。“细石叶工艺”的技术特征是“以间接压制或打击的方法从精细预制两面器毛坯石核上生产规整细石叶产品的技术”。

5.细石器概念的再认识

二、细石器的研究方法

1.类型学分析

2.打制实验

图一 部分重建的细石叶技法和细石核类1.涌别(河套) 2.峠下(阳原) 3.忍路子(桑干) 4.兰越 5.西海(虎头梁)  6.幌加 7.广乡 8.矢出川

3.微痕分析

4.其他方法

三、讨论

不论对细石器的定义还是各种方法的应用,都与研究的目的分不开,同时受到研究理论的指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操作链”研究范式,对石制品的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最近陈虹和沈辰对“操作链”的概念、理论内涵及实践应用作了系统的讨论,尤其强调了“操作链”与“剥片程序分析”之间的区别。在以往的细石器研究中,对细石器制作工艺的复原属于“剥片程序分析”,为细石器的编年和分布特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但从操作链的角度审视以往对细石器制作工艺复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点。第一,现在复原的各种细石器工艺类型,都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缺少各工艺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能重构全方位的技术体系。第二,有些模棱两可的类型、随意加工和未完成的材料常常被排除在研究之外,这些类型也是古代人群活动行为的一部分,因为如果把古代人类想象成为一群与生俱来按照某些固定程式行动的主体显然是错误的。第三,细石器工艺类型的差别除了与文化传统相关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包括石料基础在内的自然环境的因素。

总之,近些年我国旧石器领域的研究开始了通过石器研究完成对人类行为过程的复原和阐述的有益尝试,细石器以其复杂的技术因素、分布极其广泛的特点,为探讨当时人类行为的问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基础。嫩江流域是我国学者最早接触细石器的地区,经过几次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上百处细石器遗址,其中一些遗址还经过了正式的考古发掘。但客观地讲,嫩江流域目前的细石器研究才刚刚起步,一方面需要运用更加完善的方法对细石器的制作工艺进行重建,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细石器的功能和与古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只有通过不断的长时间的研究积累,才能对史前人类行为的历史作出准确的回答。如果缺乏对细石器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所谓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也只是空中楼阁。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3CKG00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号:12C055)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号:TJZL15-008)的资助。

注释:

① 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下同。

② 戸沢充則:《日本における細石器の研究》,《駿台史学》1979年总第47期。

在对创业知识获取的来源上,受访者普遍认为学校授课构成创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此外电视中的创业实战类节目、亲身实践以及媒体与社会宣传、专业基础知识、学校课外活动、家庭教育也成为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主要来源。

③ 裴文中:《中国细石器文化略说》,《燕京学报》1947年总第33期。

④ 安志敏:《石器略说》,《考古通讯》1955年第5期。

⑤ 丹化沙:《嫩江沿岸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61年第10期。

⑦ 高星:《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人类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责任编辑、校对田索菲〕

〔中图分类号〕K8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16)01-0019-04

〔作者简介〕李有骞,男,1980年生,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毕业,现工作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邮编150008。

猜你喜欢

石器考古定义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成功的定义
考古与论今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