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王子大门艺移民唐朝史事考
2016-03-29孙炜冉
渤海王子大门艺移民唐朝史事考
孙炜冉
〔关键词〕大门艺大武艺移民渤海
〔内容提要〕大门艺是一位移民并定居唐朝的渤海王子,其入唐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和背景,表面看,是大门艺代表的亲唐派与大武艺代表的抗礼派在对唐态度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大门艺在争夺王位失败后选择入唐寻求庇护。但大门艺“弃其众”入唐绝非是只身投奔,而是带来了一定数量的随众。其后,受该事件的影响,被大门艺“弃”于国内的随众陆续移民至唐朝,被安置在幽州地区生活。
渤海的建国缘起于营州之乱的反唐事件,但来到东北地区的大祚荣了解东亚政治局势,深谙该如何与强大的中原王朝保持友好的联系,使新生政权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及壮大。于是,尽管其初期在突厥羽翼之下寻求庇护,但是在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派出张行岌对大祚荣进行招慰举措后,大祚荣立即积极回应,派其子大门艺为宿卫质子,随同张行岌返回唐朝。可以说大门艺的入唐,开启了渤海与唐朝友好关系之门,确立和强化了与唐朝友好和睦的藩属关系,而且,纵观大门艺一生,由此与唐朝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最终不仅移民唐朝,同时引发了渤海与唐朝唯一的一次军事冲突,并带动了一股渤海人向唐朝的移民潮。
一、大门艺移民唐朝的背景及其过程
1.渤海向唐纳质宿卫情况概述
渤海纳质入唐宿卫的制度是保持与唐宗藩关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唐朝对外交往中尤其是对藩属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其民族政策的一部分,起到了牵制、羁縻包括渤海在内的其他国族的作用,是维系唐与藩属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向周边藩国彰显了唐朝国力的强盛,政治经济的繁荣,尤其是通过宿卫质子有效地向这些纳质国家输送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渤海是唐朝施行纳质制度的主要对象。
渤海成为唐羁縻州后,其尽可能地履行作为属国标志之一的纳质制度。最早见载于史书的渤海质子为“门艺曾充质子至京师,开元初回国”①。大门艺应为景龙元年(707年),由唐中宗遣使招慰时渤海所纳质子,亦即第一位入唐质子②。此后,于开元六年(718年)二月,“靺鞨渤海郡王大祚荣遣其男述艺来朝,授怀化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员外置,留宿卫”③。从质子名字特点可以看出,大门艺与后来入质的大述艺,两者与后来的渤海武王大武艺应该都是大祚荣的嫡子,为大祚荣正妻所生。由此可见,大祚荣对与唐恢复关系的诚意至深,亦可看出渤海与唐初期关系之密切和融洽④。开元十三年(725年)五月,“渤海武王大武艺之弟大昌勃价来朝,其被授左威卫员外将军,赐紫袍、金带、鱼袋,留宿卫”⑤,这是大武艺时代第一位质子。其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四月被放回渤海。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大武艺又遣其子大都利行来朝,其子被授左武卫大将军员外置,留宿卫,并于开元十六年(728年)病逝于长安⑥。可见,在登州之战前大武艺曾一度同时遣两位质子在唐宿卫,另据《曲江集》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给大武艺的第二封敕书,大武艺请求唐朝放回过往宿卫的质子,从《册府元龟·外臣部·褒异》可知,这时在唐为宿卫质子的应该是开元十七年(729年)年的两位王弟大胡雅和大琳。文王大钦茂时期也派出了四位质子入唐。表明对渤海而言,以入唐质子充任朝贡唐朝副使,几乎已为定制。而文献可见的渤海最后一位质子是宣王大仁秀时期(824年)的大叡(大聪睿),但是这绝非最后一位,从唐代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可以看出,在晚唐时代,依然有渤海王子入唐充当质子。
关于渤海入唐宿卫质子的数量,章群先生统计为9人:大祚荣时的大门艺、大述艺,大武艺时的大昌勃价、大都利行、大胡雅和大琳,大钦茂时的大勖进、大蕃以及大仁秀时的大叡(或叫大聪睿)⑦。但据陆宜玲的统计数量为11人,多出的两人为大钦茂时期的大英俊与大贞翰⑧。而统计数量最多的则是魏国忠先生,为12人,多出的为大武艺时的大郎雅⑨。这些数据是仅限于文献记载的,学者们也都认为实际入唐的质子数量要远远多于当前文献的记载。
2.大门艺的入质唐朝
大门艺是第一位入唐质子,其在改善渤海与唐之间的关系上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弥合与唐关系的重要使命,所以大门艺入唐时年龄不应是幼年,而且其应该是熟悉汉语,这样才更符合完成此重要使命要求的标准。因此,大门艺应该是出生在营州汉地,且在此地区长大并接受教育的。这样,其入唐时的年龄当是在18~20岁左右。
作为同是大祚荣嫡子的大门艺,他的入唐意义非凡,同时也冒着极大的生命风险,他的言行将直接影响渤海国恭顺唐朝的诚意和态度,所以大祚荣不会贸然选择愚钝者或平庸者担任这样的任务,因此大门艺在入唐前,必然也深受其父的赏识,有着聪慧的头脑和突出的能力。通过在唐朝12年的学习,大门艺的政治地位和素质修为必然更加卓尔不群,所以在其归国后必然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因此,这也便成为其在渤海国能够与国王抗衡的重要力量,势必引起初掌王权的大武艺的戒备和警惕。
3.大门艺移民唐朝
如果大门艺入唐时年龄尚未弱冠,至其归国时已然而立之年,其原本启蒙教育便是汉学,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年纪又都是在唐朝,那么,其归国后的行事风格及政治视野都站在唐朝人的角度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这便造成了其与身为国王的大武艺的诸多矛盾冲突,于是,二人在是否征伐黑水靺鞨问题上发生严重的分歧。实际上二人决裂的实质另有他因。因为,无论大门艺站在什么样的视角,其最终出发点必然是出于渤海的国家利益,而不可能是置本国利益于不顾而一味地示好唐朝。如果是这样,那么其自身受唐熏染尚能说通,而其众多的追随者也都选择牺牲国家利益则于理不合。从当时的东亚形势来看,唐朝既不想渤海被后突厥所笼络,站位到敌对阵营;又不想看到一个壮大迅速,恐为日后难以控制的东北新势力出现,所以想以黑水来掣肘渤海的发展。此举则无异损害了渤海的利益,激怒了大武艺。但我们认为,宗主国限制藩属国的发展,采取相互牵制的策略古来有之,唐朝此举使大武艺反应如此强烈,并不是大武艺这样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的正常表现,其深层必然还有更加让大武艺无法接受的原因,那就是唐朝庇护了威胁其王位的大门艺。
大门艺为何在国内争位失败后投奔唐朝,这与其曾在唐为质12年的经历有关,其不仅在唐朝有人脉关系,而且尤为了解唐朝的政策,深信唐朝有能力和理由保全其人身安全。那么,是否唐朝在幕后做以指使和后盾呢?从两方面看,应无这个可能。首先,大门艺的入唐辞令中言及自己如何规劝大武艺不要做“背唐”之举,显然该事件的源头是唐以黑水牵制渤海所致,该声明无异于昭示了唐在东北经略中的不光彩行径,表现出对渤海的不信任和压制。倘若真是唐支持大门艺的争位,那么其入唐就无需这样一场政治表演,反倒表现了唐在处理东北国族间关系策略上展现出的失败。其次,大门艺投唐事件发生后,大武艺几次都是试图通过正常的外交手段让唐朝交出大门艺。倘若大门艺的幕后指使真的是唐,那么大武艺此举无疑是与虎谋皮,其政治觉悟便显得十分幼稚,而事实表明大武艺是渤海国历史上政治能力尤为突出的君主。而且,若唐朝真的是幕后主使,在大门艺失败后,利用价值殆尽,则更应舍弃大门艺,以撇清自身嫌疑。所以,唐朝并未参与渤海国王位的争夺。
二、唐朝对大门艺的安置
大门艺及其随从,是第一批因政治斗争原因移民唐朝的渤海人,尽管此后唐朝和渤海再无类似的纷争,也再没记载有因政治避难移民唐朝者,但并不表示渤海政权再无因政治斗争失意或向往唐朝文明而移民唐朝者,我们认为,这类移民的数目当不在少数,只是有鉴于大门艺事件所造成的唐与渤海间的摩擦,所以再有投唐者,盖为政治消息所隐匿,故而鲜有出现在史料之中。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渤海民族源流研究”(项目编号:15@ZH007);东北师范大学重点培育项目(15ZD00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②④⑨⑩魏国忠:《渤海质子侍唐述略》,《求是学刊》1986年第1期。
⑦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91页。
⑧ 陆宜玲:《唐代质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第20~21页。
〔责任编辑、校对王孝华〕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16)01-0056-04
〔作者简介〕孙炜冉,男,1981年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民族民俗学博士研究生,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实习研究员,邮编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