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做学问的前沿意识

2016-03-28马晓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言规范

摘 要:戴昭铭先生致力于研究语言规范化等文化语言学方面的学术问题,曾在《中国语文》、《语文建设》等诸多期刊上发表与此相关的文章,在语言规范问题上颇有自己的见解。在发过的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做学问的前沿意识,主要包括将研究与现实结合的现实意识、与时代环境相结合的时代意识、还有治学严谨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戴昭铭;语言规范;前沿意识;时代意识;批判意识

作者简介:马晓媛(1992-),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戴昭铭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家,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方言学会理事,从事社会语言学、方言学研究,著有《文化语言学导论》、《规范语言学探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答》等著作,一直都十分关注语言规范问题,著有大量语言规范相关文章,本文就针对戴先生关于语言规范问题论文中体现出的学术前沿意识展开。

一、现实意识

戴先生在学术上所体现出的前沿意识,首先体现为现实意识。戴先生的文章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大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最后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在戴先生200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汉语究竟怎么了》的文章中,戴先生提出,现在虽然汉语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汉语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却在国内被人们普遍忽视。例如教育政策中有关外语的规定的合理性问题,现在在教学、升学、晋职晋级和就业领域,长期存在轻汉语、重英语的规定。这样的规定造成的后果就是,汉语能力下降,尤其是中文写作能力普遍不高,这样对带动全社会汉语素养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戴先生呼吁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分对待这个问题,对于某些主要是使用中文资料的专业人员或者考生,降低或者免除外语考试的限制性门槛,或者再对他们加试汉语水平。像戴先生这样,将自己的研究应用于现实问题,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实为我们应该学习的。

其实戴先生有关语言规范的研究及其论述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语言更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例如,在《叠加形式和语言规范》一文中他提到了许多被判为“不规范”的叠加结构,但是经过戴先生的分析及其论述,那些被认为是“不规范”的结构,都找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样对指导我们日常交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子,像“差别悬殊”等用法,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在这个叠架结构中,“殊”即是“差别”的意思,戴先生将其解释为这个叠架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在于,这里的叠架是为了使语义更加饱满显豁,意象更加鲜明生动。这样的解释是否也给了我们使用“不规范”语言提供了依据呢?

二、时代意识

前沿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时代意识。孙德忠在《谈人文科学的前沿意识与传统心态》这篇文章中说:“人文科学的前沿意识就是对时代问题的捕捉意识,对时代精神的汇聚意识。”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戴先生凭借自己多年的学术积累,敏锐的专业眼光,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当今时代语言规范的前沿问题。在1994年的时候,戴昭铭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时代的语文规范化问题》的文章,这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两个学科语言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文章不仅分析了语文规范化在信息时代的重大意义,而且戴先生提出了关于同信息处理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问题,分别从用字的规范标准、词汇的规范标准、自然语言处理和汉语规范化三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汉语规范化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信息化社会的建立,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两方面配合得当会加快信息化社会的建成步伐。

周光庆先生在读了戴昭铭先生的《文化语言学导论》后提到,戴先生学术造境之“通”,主要表现在戴先生将语言学与诸多学科相贯通,以此跨学科的独特视角来看待语言学问题。作为一位语言学家,他将计算机领域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语言学研究上,并且提出为了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也要加强语言文字应用人才的培养,戴先生专门在《全球化、信息化与语言文字工作》这篇文章中向教育部郑重建言: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迫切需要,应该在有条件的大学增设语言学系以培养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兼通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人才,以尽快提高我国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水平。现在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计算语言学这一专业,专门培养精通计算机的语言学家。在戴先生发表文章之后的十几年中,这个学科得以发展迅速发展,也带动了语言规范化的发展。

除此之外,戴先生多次在文章中引进计算机术语,像“羡馀”、“容错能力”、“代码规范”等,引进他们是为了更好更明白地解释语言规范的相关问题。戴先生的时代意识还体现在他把语言规范问题上升到与国家现代化和国家地位相一致的一个高度上面。就像周光庆先生在读了戴昭铭先生的《文化语言学导论》后提到,戴先生学术造境之“通”,主要表现在戴先生将语言学与诸多学科相贯通,以此跨学科的独特视角来看待语言学问题。在《全球漢语时代的文化问题和规范问题》一文中,戴先生提出,全球汉语时代汉语推广工作者应该持有“中国立场、华夏本位、全球视野”的基本态度,在文章中戴先生重点解释了这一基本态度的含义。其实,这一态度的提出,是基于汉语规范标准的分歧,最主要的分歧就是中国内地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和中国台湾的“国语—注音字母—繁体字”两家,呼吁大家要摒弃一切历史成见。能够将语言学问题与历史问题,与时代问题结合,如此远见,也提醒了我们在学术研究时不要局限于微观调查,更要宏观把握。

三、批判意识

最后,戴先生的前沿意识就是体现为对问题的批判意识,简单的定义就是对于自己不认同的看法提出批评。我们一直都在用“规范”、“不规范”这两个定义来界定一些语言现象,到底什么是“规范的”,什么是“不规范的”呢?戴先生说:“规范是在发展中的规范,发展是在规范下的发展。既然语言规范本身就是发展着的东西,那么对于‘规范的语言现象和‘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也就难以确定一个绝对可靠的标准了。”鉴于此,戴先生认为不要把语言规范化的对象称为“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另外给它一个名字“语言的变化”,语言规范化工作的性质应该是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

在《“反规范”例析》一篇文章中,戴先生都在就“规范”的标准及其对象对贺庆安的观点进行批判,认为规范不等于常例,超出常例也不就是“反规范”,或者“突破规范”。戴先生认为文中的理论上难以成立,并举例说明,“这哥们儿够哥们儿的”,第二个“哥们儿”指的是“哥们儿义气”,这是属于修辞上的借代用法,并不能视为“反规范”或者“突破规范”。戴先生在文中对贺文一一批判,此处不列举。这种批判精神对于做研究、搞学问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而且极其重要。这可以体现我们对待学术的严谨,对待科学的敬畏。

以上便是戴昭铭先生前沿意识的具体体现,戴先生在文化语言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肯定是与此密不可分的。作为后辈,感觉前人治学的严谨以及学术的前瞻视角,实在望尘莫及。只能以他们作为榜样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戴昭铭.叠架形式和语言规范 《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2期.

[2]戴昭铭.规范化——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语文建设》1986年4月1日.

[3]戴昭铭.信息时代的语文规范化问题《求是学刊》1994年第4期.

[4]戴昭铭.“反规范”例析《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

[5]戴昭铭.汉语究竟怎么了《中国教育报》2004年04月03号.

[6]戴昭铭.全球汉语时代的文化问题和规范问题《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第1期.

[7][8]孙德忠.《谈人文科学的前沿意识与传统心态》光明日报.

[9]周有光.读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 《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语言规范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规范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论述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
从商务日语函电课程教学谈学生语言规范意识的养成
网络语言背景下医学生语言规范化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文《娜塔莎》的语言尚需规范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规范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悖论烛照中的顺应与规范
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