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是个家语者

2016-03-28樊宇航

青年文学家 2016年9期

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中始终萦绕着家庭化的意象氛围,她由对小家的私语,折射形成了属于大社会的大家,这种小家与大家描写的叠合与变形让我们看到了她作品中强调的生命的原始性。

关键词:家的易碎与易凉;变态心理;社会悲凉

作者简介:樊宇航(1992-),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市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方向:学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含目,受着雨的洗礼;一生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正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走。

这些都是在张爱玲的意象世界中新奇而生动的自然事物,还有“灰蒙蒙的家”、“咿咿呀呀的胡琴声”、“透凉的玻璃”,不知怎的,总给我一种辽远的感觉、一种苍凉的美。读罢过后,才知道这种“苍凉”来源于她在不断挖掘生命中人性最原始、最真实的部分。

张爱玲始终是一个飘零客、一个异乡人、一个并不空洞、却没有明确的社会性所指的能指。虽然游离在家庭之外、漂泊在爱情之路,然而她却没有那种放逐者的自怜自伤。相反,如同隔着一道玻璃墙,张爱玲把自己与她的心灵隔绝,使自己游移在太真实、太沉重的现实之外,然后用自己的冷眼和真实的笔触及家庭。

张爱玲直接写“家”的小说中《茉莉香片》、《金锁记》尤为出色。《茉莉香片》描写的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聂传庆“谋杀”一个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的故事,读起来这是典型的性变态故事。但置于家中加以表现,就具有相当深刻的社会伦理意义。由张爱玲的描写可以看出,真正的罪犯不是聂传庆,而是聂传庆的家,是这个家先行虐杀了他的生命,这才使他成为虐杀另一个生命的凶手。为了证明自己作为男性的力量,更为了报复,被人虐待转而虐待别人,久而久之,那潜藏于心底的变态心理就转为罪恶念头并喷薄而生。在《茉莉香片》中只是展现了家对人的影响,未能展示家的全貌,那《金锁记》则是一个藏于宅子深处的荒谬变态的故事:曹七巧在沉寂中凋零、死去,便会在“无名的磨人的忧郁”、欲望的隐秘的渴望、在精神上的被虐与施虐中成为一位恶魔母亲,成为古宅中一个无所不在、令人窒息的“狱卒”,生命对于她,只是真实流淌的岁月对她永恒的剥蚀,宅子是她灵的死所与肉的葬处,她的幸福被扼杀,她便成了儿女幸福的捕杀者,畸变的家产生了畸变的人,张爱玲在此对家的描写,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由此可知,张爱玲所写的家,均是一个自私的所在。你想进入这个家,家却与你保持距离,使你始终没有家的感觉(如曹七巧);你如果漂泊重新回到家,家也不会无条件接受(如白流苏);有时即使你在家,家也会忽略你(如聂传庆)。生命与家的关系,好像是与生俱来的疏远隔膜,只有离家逃遁,生命才有出路,否则,就是古宅里永恒的哀歌。

张爱玲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易碎,其中“玻璃”是它表达易碎的主导意象,如《心经》中用“满地的玻璃屑”来暗示许峰仪与许小寒之间逾越伦常的父女之恋,这样写,张爱玲的道德观跃然纸上,用“碎”与道德联系到一起,给家的意象中的易碎更增添一层魅力。另一个特点就是易凉,直接用凉意来写人物的情感,在《金锁记》中,写曹七巧的命运设定,书中说“她显得像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这里用标本喻七巧,是写她虽美但只能在寂寥中干枯,生命虽旺盛,却只是白活了一场。标本放在玻璃里,更让凉意之上多了凄怆的韵味,从凉意到生命的凄怆,这便是家使人的自然引申与必然变化。

至此,我们可以浅谈一下小家与大家,即家与城。城市生活的描写往往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的意象,这是张爱玲独特的叙写角度。她很少直接去写城市,揭示城市生活的现代特点以及城市对人群的强大改造力量。张爱玲对于城市的描写,实际上是“见家不见城”的写作特点,写城为虚,写家为实。家仅仅是一个窗口,由“窗口”来窥望社会的人性,在《倾城之恋》中爱情本应是美好的,却变成一个自私男人和一个自私女人的一场不算爱情的爱情,是外部环境的战乱才让他们走到一起,大概会维持十年的和谐婚姻生活,范柳原的迂回战术、白流苏的小心翼翼让我们看到真实人性中的真真假假,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孱弱与现代文明的虚伪。此外,可以看出张爱玲写城市时,着重写黄昏、夜晚、阴雨,这营造出的悲凉氛围恰恰是家的氛围,张爱玲让我们个体主动去体味家与城的双重悲凉,大概是想让这种悲凉触及人的灵魂,用“小家”的这种生命的原始蛮力去救治“大家”的病症。

张爱玲的家的世界里,没有春天那般明媚,更没有夏天那般热烈,也非冬天那么的全部清冷,而更像是秋天的一种色彩浓重、明暗交替,有难以抑制的寒意的同时也有炉火升起的氤氲。在老宅里或老宅外,在阳光下或月光里,她给我们勾勒的世界,虽算得上荒凉,却带着世俗的希望,从生命的底部涌动温暖并警醒着人心。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张爱玲.《金锁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序,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版.

[5]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