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心雕龙》写作理论例谈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引用

2016-03-28罗雅文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素材选材

罗雅文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基于《文心雕龙》写作理论例谈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引用

罗雅文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选材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引用素材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说理性与生动性,体现作者的文化积累。素材的引用分为引用言论与引用事例,历史、诗词、电影、时事、书籍、生活经历皆可为写作所用,在列举素材时应注意变换多种方式,给文章增加变化性与层次感。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书籍、教材、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个人素材库,写作中精心处理素材,为作文在思想情感上的进一步深入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考优秀作文;选材;素材;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事类篇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援用事例来证明文意,引用古事来证明今义,说的便是素材引用的问题。引用素材能使论证多元化,说理具体、生动,也能使内容充实、丰富,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体现写作者的学问功底。因此在高考作文中,合理运用各类素材是基本的能力,从近几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来看,优秀作文引用的素材角度宽广、选材多样、运用素材方式多样,对学生学习作文选材及使用素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高考优秀作文选材内容

高考优秀作文是考场作文中的典范,文章选材内容丰富,题材范围包含古今中外,或是耳熟能详的名人轶事或是少有人知的事例言论,取材渠道广泛,不论是电影、书籍、时事、历史、诗词皆可入题,使文章充实且充满趣味。

1.1引言

《易经·大畜》卦的象辞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1],这句话也包括了文辞的写作。恰当地引用一句权威的话不仅能代替很多论证,还能使说理更令人信服,刘勰指出文章要讲求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是文章所包含的言外之意,秀是文中最突出的话,正如《文赋》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2],一句好的引言亦能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言语引用:

1.1.1引用名人名言这种引用是作文中使用最多的引用,运用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文章引用名句作为开头和结尾;有的引入思考,在引言之后阐发自己的议论;有的与引事相结合,为了凸出人物形象或借名人之口说明一种社会现象。如:

哲人泰勒斯说:“没有什么是不朽,可曾见过永不坍塌的房屋?说到底,我们都只是肉体凡胎的常人,朝生暮死的虫蝥。”

江苏卷《青春,心境也》

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要控制功名利禄,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把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把良心都弄丢了。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君子虽然以追求功名为人生理想,但是不要被功名所束缚。

上海卷《放飞心灵,感受自我》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谈及获释出狱那天的心情时,他说:“当我走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清楚地知道倘若我无法将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将在狱中。”

浙江卷《门与路》

文章采用了曼德拉出狱后磨平棱角,抛却往事一往无前领导革命的例子,曼德拉的话彰显了一代伟人的风采,也点出了文章“门是起点也是终点”的主题。

1.1.2引用名著中经典语句这类引用与引用名人名言相似,因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而被广泛运用在作文中,考生借此展开抒情与议论。

《菜根谭》里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尘世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尔。”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现实世界,用心灵的画笔遮住现实中不完美的画面。

山东卷《我心自有云白山青》

1.1.3引用诗词引用诗词能增强文采,使文章具有文化气息,同时显示出作者的文化功底与文学品味。

大学的门,请尽管用力去推开,就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学的路,请尽管全力去闯荡去探索,就像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浙江卷《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月的清晨,空气中有露珠的芬芳,人们唱着欢快的歌,对彼此投以最纯粹的笑容。”这是泰戈尔笔下最美的世界,也是他始终在寻找的风景。.....。

湖南卷《用心创造美》

诗歌音韵和谐,用字典雅,能给文章增添含蓄优美的艺术效果。在文中引用诗词既能抒情,又能说理,是非常自由的选用材料。

1.1.4引用影视台词影视作品因其趣味性而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好的影视作品思考了人生、揭示了人性、展示了风土人情......优秀的影视作品的经典台词能给学生带来启发,从而成为写作的素材。

《云图》中曾言:“人若想突破障碍,须先得发现屏障所在。”而传统的束缚,往往来自内心。

全国新课标卷I《突破传统》

所以重拾老传统,就是重拾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套用《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那就是“总有一种老规矩,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北京卷《认清去向,不忘来处》

引用经典言论能增加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运用方式也自由多变,如福建卷有一篇题为《面对“空谷”的遐想》的优秀作文,考生将有关“空谷”的诗文名句放置每一段开头作为每一段的中心句,同时文章整体中心思想一致,结构整齐,使文章看起来构思精巧。因此,合理地、创造性地引用名句,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1.2引事

在文章中引用事例可以使说理变得具体生动,引人入胜,也更能使人信服。引事能使作文内容充实丰富,也能体现作者的知识面。优秀作文中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体现了考生广泛的阅读面。

1.2.1历史人物与事件在作文中引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展示作者的文化积累。古人古事能带给今人许多反思或是启发,如重庆卷一考生的《细节体现责任》举了汉宣帝刘询坐拥江山后不忘贫贱之妻,履行了当年对贫女的诺言,仍然下诏书立许平君为后的例子,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真正的责任在细节中体现”的中心思想,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1.2.2时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3]。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不应仅寄托在脱离于现实的思考上,从新闻中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生活,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时事举例能体现出考生关注社会的态度与深入思考现实的能力。例如2014年优秀作文中出现的陈光标做慈善、莫言获诺贝尔奖、药家鑫杀人等近些年的新闻事例,这些鲜活的事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们看到学生作为社会参与者对现实的思考。素材的与时俱进的更新给写作注入了生命力。

1.2.3生活《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观点,即精神要与外物相交接,这就要求考生注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细节。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取自生活的个性化素材能让考生抒发真实情感,也能避免同一主题选材的“趋同思维”。

事例的引用体现出考生对作文题的理解能力与真实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展现出作者的知识面与眼界、理解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从优秀作文来看,大部分考生倾向于在一篇作文里采用多个事例以充实文章内容和加强说理论证。

2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引用方式

可供写作的素材数量丰富、种类多样,下笔时需对材料做精心的处理。对于一篇文章中有多个素材的作文而言,若只采用一两种陈述方式容易使文章形式单调,结构单一。应变换不同引用方式,给文章增加变化性。

2.1名言的引用方式

2.1.1直接引用直接引用素材是指对语言素材不增减字句、不修改原意地进行直接引用,既可作为理论的依据,也可作为立论的观点。鉴于上述高考优秀作文的内容所举的例子都是直接引用素材的范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1.2化用化用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对原作语句的重新整合,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化用又分为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两种,句意化用是指用现代白话语言表现古代诗词名句的意蕴精华,意境化用,是指站在充分把握诗歌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张,是对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4]。如:

借一壶清酒,对影三人,五分月色,七顷流华,且看九曲回廊,眉角轻扬也是十里春光。

全国新课标I《和谐共生,纷彩共赢》

这一句是对李白《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的化用,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考生借用此句写黄裳与蔡元培的友情,既符合诗词的内涵,也表现出了文采。

撑起一根长篙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溯,欲在岸边找寻,摘取一朵又一朵愿从本性的花朵。

新课标卷Ⅱ《愿从本性,自来清风》

这一句的化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句直接采用了诗句的字面意思,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2事例的引用

列举事例也有许多种方式,事例的繁简穿插、正反对比、铺陈列举使文章增加了变化性,具体说来优秀作文中事例的列举有以下几种形式:

2.2.1详细阐述材料这类作文会将一则材料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介绍,然后加以阐发议论。此类材料在文中一般作为主材料,使文章中心点突出。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也是如此。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那个场面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便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观察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画,画上有一条地平线和许多树林,标明了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以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他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写这段文字。正是托尔斯泰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才将这个会战场面写得生动壮观、色调明朗。

湖北卷《绝知此事要躬行》

2.2.2简略铺述材料

......网络现世之际,马云看到的是巨大的市场,而不是中国面临的压力,最终让无数人为阿里巴巴喝彩鼓掌。出国无望时,俞敏洪看到的是学生留学的商机,而不是自己的悲哀,最终新东方集团成为国内教育机构的楷模。智能手机普及让雷军看到了契机而不是落伍,才有了小米手机今天的辉煌。

山东卷《让眼睛看见美丽》

这类作文是将几个同类的材料并列列举在一起,用一两句话简单叙述,通过多材料的列举起到丰富论据,有力说理的作用。

2.2.3正反例对比在一篇作文中,考生常常会使用多个素材对论点加以佐证,但同一类型的题材在文中重复出现会削弱说理的强度,正反事例对比能从不同角度对事物加以思考,也是对考生思维发散性的检验。如全国大纲卷的作文主题是爱与良知,广西的一个考生选取了社会保障不足导致弱势群体没有能力谋求自己利益的社会现象与黄旭华、龚全珍以及公益节目为人民奉献的例子作对比,一反一正,正面事例也更突出了主题——虽然制度不够完善,但仍能感觉来自社会各界的爱。

2.2.4同一材料不同角度解读中学生受到阅历、知识面的限制,在作文中所选用的材料难免重复,在数十年高考考场作文中,李白、陶渊明、海伦凯勒、史铁生等人在考场作文中多次以固定形象出现而为人所诟病,这体现了考生知识的匮乏与对人物形象、历史现象理解的单一。然而有些考生虽然沿用常用的材料,但能从另一个角度或选取其鲜为人知的言行,同样也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安徽卷的《若想精彩,则需变通》一文中考生以鲁迅、陶渊明、韩信三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为例,既不分析人物形象,也不歌颂人物品质,而是找到了三人的共同之处——在面临人生困境时敢于变通,完美实现人生转折,从而佐证了“人生的精彩在于懂得变通”的道理。

也有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言作反其道而行之的解读,也体现出了考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例如宁夏一考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作了如下解读:

......孔夫子曾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果真能“施于人”?其实不然,自然的生长规律早已在宇宙洪荒时便已定下,随着亘古流传下的规则推着它前行。帮蝴蝶打开束缚它的蝶蛹又当如何?不!那是你在摧残生命。新课标卷Ⅱ《虽己所欲,勿施于人》

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使用素材避免了单一的说理方式,事例与事例、事例与引言的错综穿插也使文章增加了层次感。

3 高中作文素材引用策略

在实际写作中,许多学生因缺乏素材而导致构思缓慢、无话可写,或是素材使用不合理导致文章脉络混乱,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选材的专项训练仍是必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培养如何收集素材及合理运用素材的能力。

3.1注重积累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多次提到了要想写好文章须得“积学博见”的观点,在总论篇目《神思》篇中他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博见为馈贫之粮”的理念[5],因此考生平时要注重阅读与积累。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积累学识:

3.1.1生活经历学生亲身经历的、听说的、发生在身边的事都属于生活素材,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特的,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的来源,选取来自生活经历的材料能让考生抒发真实情感,引发个性化感悟。须注意的是,使用个人材料时,个人材料意义的引申须上升到共性的思想与情感,不能局限在“小我”中,这样才能体现出素材的深度。

3.1.2教材教材选文都是精选自历代杰出的文学作品,课文的指导意义各有不同,有的课文侧重审美的培养,有的课文侧重写作的学习,有的展示了博大的中华文化,这些都是写作的优质素材。语文教材包含的素材数量很多,同时也是为学生所熟悉的,只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就能从中发现亮点。

3.1.3课外经典对经典的阅读仅仅只局限在课本是不够的,经典的书籍、电影、人物、故事都是具有话题性的素材。课外阅读一些名家名作能加深对该作家文风的了解,对课堂所学作延伸拓展,博览经典能增强文化素养,促进对人生、社会、人性的思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或是学习写影评,及时将自己的感悟心得记录下来,多积累素材与哲思能让考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

3.1.4跨学科领域写作是一个检测综合能力的活动,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高中生可尝试接触哲学、自然科学、历史、艺术等领域,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扩充自己的眼界,提升审美境界,知识面的广阔也能发散写作思维。

3.1.5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高考优秀作文是经专家、教师评选出的优秀的考场作文,是各方面都较符合高考作文标准的,它的语言表达、写作技巧适合普通高中生写作水平,值得高中生学习借鉴并积累写作方法。

3.2分类归纳材料

高考语文题量大,主观题多,时间比较紧迫,考生容易因为紧张而导致思维停滞、狭隘。因此在平时学生需建立一个素材库,对日常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形成对一个素材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思维,并按主题进行分类,如:坚强、奋斗、合作等等,这样在考场上方能临危不惧,举重若轻,也能锻炼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但要注意选材要典型,避免将同一素材延伸出许多不贴切的意义,开发成“万用素材”,这样容易形成为迎合各种主题而牵强附会的写作习惯。

3.3精心裁剪材料

在写作前不仅要构思好选取的素材,还要对素材进行裁剪。刘勰指出“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综合学问在于广博,选取事例重在精简,考核提炼力求精当,引用理论须要核实。只有选材精简,引用贴切才会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条理清晰。

4 总结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写得最多的体裁是议论文和记叙文,叙事离不开素材,干瘪的说理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缺乏生动性,因此对写作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是作文构思与写作中的重要一环。高中生因受阅历与单一生活的局限而在素材的积累方面相对薄弱,高考优秀作文可对高中生在素材方面的问题带来启示。只有打好了“素材”这块基石,写作才能走向更好更深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陈荣.文化作文——高考作文的新宠[J].青少年日记,2009(5):54-55.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课堂内外.作文素材·2014高考优秀作文[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

[7]课堂内外.作文素材·2015高考优秀作文[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钱果长]

作者简介:罗雅文(1991-),女,湖南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15-10-21

DOI:10.13420/j.cnki.jczu.2016.01.023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6)01-0103-04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素材选材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