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现状透析及路径选择
2016-03-28孙桂琼
孙桂琼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现状透析及路径选择
孙桂琼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存在引导力量不强、实践动力不足和自身政治参与异化等问题,需培育其政治参与组织化意识,构建其政治参与组织化载体,进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生存。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路径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农村劳动力,也称第二代农民工,他们逐渐替代传统农民工主体地位,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2%,[1]其权利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主动追求个人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实现。可是,新生代农民工仍然受当前政治体制机制和多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参与组织化的水平不足,在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一般以个体行为和零散行动向有关政府部门诉求,甚至采取暴力等非理性行为寻求政治诉求。因此,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城镇化战略,贯彻“四个全面”思想的重要举措。
一、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的价值分析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当前,伴随社会转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工根本上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就业改善和社会转型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却徘徊在国民待遇边缘,似乎享受着“二等公民”的权利。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积极引导他们合法化、有序化行使政治权利,通过合理渠道有效地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程度,既有利于成功消除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又益于整个社会朝着有序化方向稳定发展。既可以使其了解政治理论知识,掌握政治体系的运行程序,拥有对政治生活的一种归属感,从而肯定并拥护国家政治体制,又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实践,培养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整个政治社会稳定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追求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政治参与一般是指公民以相关的方式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国家公共政治生活相关的政治行为。[2]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是我国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而维护其自身政治权利,使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依托组织的力量,他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组织不仅能整合新生代农民工利益的各种个人化、分散化的意见和建议,而且通过整合的整体利益表达将产生更明显的效果,更广泛的影响力。进而更有效地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权益,对我国政治社会的稳定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需要
作为社会化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有组织化的需要,有政治参与的渴求,有追求民主权利和尊严的欲望。同时,政治参与也是法律赋予农民工的一项政治权利,作为庞大的弱势群体,新生代农民工要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必须有合法、便利、畅通的政治参与渠道,政府及社会有义务为其搭设政治参与组织化平台,让其逐渐学习普通公民应知的广泛政治理论知识,明白自身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积极有序、合法合规参与政治生活,有效拥有话语权,提升自身地位,保障自身权益。
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现状透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外部因素制约
首先,受制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只能在家乡所在地享受政治权利。同时,二元户籍制度拉开城市和农村的距离。城市职工享有的基本权利,诸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权,而新生代农民工难以享受这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环境不理想。他们虽然工作在城市,生活在社区,但是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不易受到城市居民组织接纳。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受他们交往群体、居住群体等因素的制约,缺乏参政机会;再次,舆论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现实生存状况关注和重视不够。大众媒体没有充分利用其表达平台,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及时向社会各领域传播,引导政府和人们积极关注他们生活状况。最后,法律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不够完善,对其政治参与组织化缺乏合理引导,阻碍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组织化。
(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实践动力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实践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政治认同程度不高等。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一般仅仅是初中、高中学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参政能力缺乏,不能及时有效获取政治信息,从而制约着其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的发展;其次,经济实力影响着政治权利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只有经济收入颇丰,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积极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主动追求政治权利,认真参与政治生活。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强度大,但经济收入有限,生活负担重,缺乏在所工作城市买房的经济实力,失去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最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程度不高,政治参与缺乏积极性,对政府的政策、管理能力缺乏信心,不愿意参与政治事务,表现为政治冷漠情绪。
(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并逐渐异化
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管理按照“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各类农民工组织的产生、组织的活动、组织的注销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决定、限制。[3]政府替代农民工管理、决策组织中的各类事物,农民工虽然是组织中的成员,却丧失了自主性,进而其自愿性、主动性也消失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的组织实际作用力不大,自然无法发展。大多数农民工参与组织的意愿不强。一般也仅是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正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希望组织帮助解决。甚至,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并不信赖组织,认为组织办事效率欠佳,不能及时维护其合法利益。经常采取非正常渠道维护自身利益,却常因政治能力缺乏、信息沟通不畅、难以维护自身利益。如今虽然农民工政治参与水平有所提高,也开始“被组织化”,但总体上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边缘化、政治参与边缘化现象依然不容忽视,可见,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应取消政府的各类限制,让农民工自己管理,自己做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真正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功能。
三、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的路径选择
(一)组织化意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的先导因素
农民工组织化意识主要包括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和组织意识。毋庸置疑,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和组织化意识等因素决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意识。首先,通过教育,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新生代农民工要有正确的公民观念,提升公民意识,懂得他们具有公民身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其次,通过政治参与实践,培育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权利意识,它追求人人平等、个体独立与拥有自由的意识。通过为新生代农民工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让其充分享有公民权利,有效培养主体意识;最后,通过利益诉求表达,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组织意识。据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组织意识开始由弱到强,三分之二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加入农民工工会等农民工组织。通过组织化利益诉求,他们可以及时获得新信息,更有效地维护合法权益,提升社会地位,增加自身发展机会。
(二)组织化载体: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组织化实践保障
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和农村村委会等正式组织的政治功能。企业工会是现代社会为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而成立的组织,应对城市职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不仅要充当城市职工的利益代言人,也要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贴心人,应采取措施让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享受政治权利。村委会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政治权利的主要组织,既可以通过发展网络等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也能及时了解家乡重要事务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行使政治权利,诸如选举权;其次,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自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自建组织,诸如“老乡会”、“行业协会”等自组织开始纷纷建立。目前,由于受物质条件、国家政策和其自身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尽人意,政治功能弱,很难有效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所以,尽快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势在必行。政府既要适当解除对新生代农民工自建组织的政策约束,又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向健康、规范化方面发展。企业和社区可以提供场地或者给予资金支持,并鼓励和指导新生代农民工自建组织有序而良性发展。
(三)“组织化生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应有的存续及发展态势
首先,组织化是农民工社会化的方式,组织内在结构要以服务农民工生存发展为目的,组织成员应以农民工为主体。当然决不可完全纯化组织成员,否则具有歧视的、非目的倾向。组织的活力来源于新生代农民工在组织中替自己做主。其次,该组织应有共同而又具体的目标(诸如维护合法利益),有明确统一的行为准则,没有地域限制,旨在提升组织成员水平和能力的农民组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战略理念,提出新“四化”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通过整个社会成员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协调、稳步提升得以顺利实现。因而,弥补新生代农民工这块发展短板、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水平、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境遇、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空间、大力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建设,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水平,显得意义重大。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N]工人日报,2011-02-21.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聪.我国农民工组织的发展与完善[D].长春:吉林大学,2007.
R161.7
A
1671-5993(2016)02-0044-03
2016-04-2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马克思发展观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与全面发展问题探讨的新审视”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sk:2016223)
孙桂琼(1974-),女,安徽庐江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三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