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思维试解“清流关”地名的由来
2016-03-28平燕鄢二星
平燕,鄢二星
从文化思维试解“清流关”地名的由来
平燕,鄢二星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从“清流”词义入手,由地物景观到人文历史,再到社会政治流派的引申,人们通过地名的意向,寄托社会人生的期盼与愿景。由清流河联类引发出清流关的地名,除了具有地理、历史、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文化渊源,更有着传统主流文化等重大主题及诸多方面意义蕴涵的成因。
清流关;地名;文化思维
清流关是滁州的一座历史文化古迹,受到滁州本地学者的重视。但“清流关”作为地名,并非滁州所独有,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还具有社会人文的意义。根据与滁州清流关有直接联系的地名看,清流关的命名,应与其附近的其他地理组成或行政机构的名称有文化上的联系。本文尝试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清流”二字的寓意,梳理清流河、清流山、清流驿、清流县、清流关这些名称产生的时间关系,意为滁州本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地处安徽省东部的滁州,古称为“涂中”、“永阳”、“清流”,在滁州市以西越20公里的清流关,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学、军事价值的重要关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清流关就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物古迹遗存,清流关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价值、蕴涵,已引起各管理机构各方面学者的关注、研究、探讨。但清流关作为地名,并非滁州的这一文化旅游景点所独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河南鄢陵、河北邯郸、广西柳州、四川资阳等地,都有此地名。因此清流关地名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因素,也颇值得深入挖掘。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社会人文的意义。[1]如“庄”“营”“集”“堡”等是以宗族人的姓氏命名;“店”“场”“墟”“铺”等是以贸易命名;“江”“河”“湖”等是以自然地理特点命名;“盘”“寨”“卫”“关”等是以军队的防御工事命名之类,清流关的名称,从中心词“关”的字义而言,正属于军事设施方面的地名。
关的繁体字作“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關,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卝声。”段玉裁注:“關,通俗文作閂,引申之为。《周礼》注:關,界上之门。”说文和段注的意思是:关(關)的本义为门闩,引申为关闭、关连、关塞等函义。其中“关塞”就是指《周礼》注文所说的“界上之门”,即“出入之要道口”的意思。故而多处军事要地,均用关字作为出入要道的用名。如山海关、雁门关、娘子关、函谷关、剑门关等。滁州和全国各地的“清流关”,都属于此类。因为从地形地物看,清流关悬崖峭壁、山高深谷,形势险要;从地理方位看,清流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地处要害,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2]在此设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历史上说,五代南唐政权再次置关口以御北师,关洞呈拱形,深十余丈,巨砖块石垒砌,气势雄伟。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攻打淮河一线的军事要地滁州。要攻打滁州就要途经清流关,故而,清流关的关字,确是既贴切又形象的用名。
同乡下居民区多用以命名的“村、庄”等字一样,清流关的“关”字是各地通行的泛用地名。故而全国以关命名的地方,即使不是成千上万,也是成百上千。但用清流命名的地方,虽然也不止一处,但居所查不过数处,可见应是根据名称所在地的某个方面特点所选定的专用地名用词。根据与滁州清流关有直接联系的地名看,清流关的命名,应与其附近的其他地理组成或行政机构的名称如清流山、清流河、清流驿、清流县等有关,但也不排除中国文化中其他因素的渊源。
清流关地名的由来,据通行的说法是:“因隋、唐、南唐时此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按常规,此说自然是有理有据。但从地名溯源的层面要求,此说有不免停留于泛泛而谈。因为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所有人类社会现象一样,都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所施加的共同约定性的文字代号。[3]地名虽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地名常常就是在这个空间方位中生活过的人,在沿着时间的纵向坐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所有相继活动的记录。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姓氏、姓名的由来一样,地名的由来从本质属性上说,是人类生活痕迹的记录;从功能属性上说,都具有作为标志、用于识别与记忆的作用。其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貌,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间习俗等。[4]因此,从“探源”的角度,可对清流关地名由来的上述诠释作如下询问:
1、如果说清流关得名于清流县或清流河,那么县与河的得名哪一个在先?
2、另有清流山、清流驿等地名,山与驿站的“清流”之名,哪一个更早?
3、作为地名的定语兼限制中心词的“清流”,其词源的本初含义是什么?是用的描述自然景物的字面本义,还是用的引申后的比喻政治局面、乃至比喻人物品格、人物派别的社会思想概念的意义?
以上三个问题,前两个属于历史地理范畴,第三个属于词义语义学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予以探讨。既是地名研究,其间自然也涉及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诸方面的内容。
从历史年代看,与清流关相联系的几个地名,其产生年代大致是:
1、清流县:建于隋唐。唐代的《隋书.地理志》及后来的《新唐书》以及《元和郡县志》等历史典籍均有载录。[5]
2、清流山:南北朝时期,侯景起兵寿阳,南下袭谯州(滁州),兵经清流关口,攻陷历阳(安徽和县),渡江取采石,破建业(今南京),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可见清流山之名早于关名,而“山”与“清流”之间,并无形象或物类的内在联系,故而其所以用清流作修饰定语,当是由清流河的位置临近而得名
3、清流驿:据相关文献,春秋战国吴楚相争时期,清流关口已是用兵要隘。则先秦时期,此处当已经设置驿站。所惜“文献不足征”,仅能从历史记载中得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古清流关为华东地区陆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号称“九省通衢”。直到清朝末年,津浦铁路通车,现代公路的构筑、改道,才使得这一古老的交通要道失去了往日人来车往的繁忙景象。据史料记载:古道自南唐开凿修建,经清流关段为7.5公里,有上七下八之称,路面为青石铺成,宽约2.5米。关东为关山店,关西为小店子,现在古街名犹存。街上有店铺坊栈,关下驿站常住邮卒及脚夫百余人,专供运送文报及为过往客商上山、下山转运杂物。关口下,古道旁立有“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的路碑。
4、清流河:如果说清流县、清流山、清流关、清流驿的用名,可能是由其他事物的用名联类比附、移用而来,则清流河之名,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由被命名之物的本义属性所致。因为清流的本意指清澈水流。这一点似乎可以从福建省三明市下辖的清流县名称的由来,得到旁证。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侧,闽江水系、九龙溪上游。而此处的得名,即是从“溪流回环清澈”的古诗名句而来。滁州清流河之名的由来,也当与此同理。尽管历史对清流河最早用名的记载已无法查证,但仍可以从词义的本原早于引申义的先后次序得知并确定:在用清流作定语修饰成分的几个地名用词中,“清流河”名称的“资格,应当是最“老”的。
比较上述清流关、清流县、清流山、清流驿、清流河五个地名用词的历史,参照以词义发展规律的因素,可以大致得出清流关与其他几个地名之间的产生时间序列:
清流河—清流山—清流驿—清流县—清流关
在形成地名的种种社会客观现实的因素之外,还有些地名的内涵,并非依据现实已经存在的现象或事物,而是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历史战乱频繁、灾荒不断,使得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人寿年丰、繁荣昌盛的心态,根据形成中国地名的这一思路,可以推断,清流二字之所以成为地名,除了描述河流的外在景观特点,是否还有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现实生活、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愿景、美好祝福的成分?因为在词义语义学中,“清流”在字面本意之外,还有以下方面的多重引申义:
1、清流比喻政治清明。如《后汉书·杨震传》:“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与清流的政治喻义相近的还有“河清”一词,也和清流一样,曾被视为天下太平的十大吉祥景象之一。东汉张衡《归田赋》云:“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即用此意。[6]
2、清流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陈羣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宋欧阳修《朋党论》:“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清 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3、清流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东汉末年的太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暴露宦官集团的罪恶,于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宦官所诬陷,以结党为乱的罪名遭受捕杀,十余年间,先后四次被杀戮、充军和禁锢的达七八百人,史称“党锢之祸”。
明代也有一部分朝官被称为清流,主要是在东林党形成之前的一些言官。例如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监察院等。大家熟知的海瑞就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而东林党也曾自称清流,但其已背离宗旨,热衷党争,与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斗法不止,并借京察等名义互为倾轧。
晚清中法战争前后,清流繁衍为前后两辈。前清流奉文华殿大学士李鸿藻为魁首,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支柱。主要人物有李鸿藻、张之洞、邓承修、张佩纶等,他们多出身翰林,喜欢联合起来批评朝政,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 光绪帝亲政后,他们以拥帝相标榜,称为帝党,以别于当权的后党。
从上述“清流”词义由地物景观到社会政治局面,再到由人物群体组成的政治流派的引申。人们通过地名的用字,寄托社会人生的期盼与愿景。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清流河的名称和永定河等名称的由来是同一思路,则更证明由清流河联类引发出清流关的地名,除了具有地理、历史、军事、交通等方面的文化渊源,更有着传统主流文化等重大主题及诸多方面意义蕴涵的成因。清流关作为“三古”遗址,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样是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工作。
[1]杨卫东、戴卫平.英国地名的历史文化涵义[J].开封大学学报,2008,(01):58-61.
[2]胡中友.项羽垓下溃围南逃乌江路线考--兼与冯其庸先生商榷[J].江淮文史,2012,(02):15.
[3]姚静、李爽.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62-67.
[4]王东茜.汉语地名的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40.
[5]江田祥.隋唐桂州理定县考[J].广西地方志,2012,(05):48-52.
[6]董志翘.扬雄《方言》与中古、近代汉语词语溯源二例[J].语文研究,2005,(04):24-26.
G122
A
1671-5993(2016)02-0078-03
2016-02-20
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15jyxm380
平燕(1983-),女,安徽滁州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