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化的着力点探析*

2016-03-28张由菊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点慕课

张由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化的着力点探析*

张由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成了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手段的诞生,大学课程慕课化渐成潮流。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因教材版式的相对统一性、知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慕课的制作理念、操作规程等天然契合,其慕课模式应以次为着力点。

关键词:慕课;教育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力点

张由菊/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900)。

发端于欧美国家的慕课教学模式登陆中国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课程呈现慕课化趋势,但并非任何一门课程都适合慕课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因其教材版式的相对统一性、知识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慕课的制作理念、操作规程等天然契合,其慕课模式应以此为着力点。

一、社会各界的整体慕课观

慕课(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全称“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2011年伊始,美国 Udacity(在线大学)、Coursera(课程时代)、edX(在线教育平台)三大慕课平台相继成立运营。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2013年,我国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纷纷开设在线课程。慕课的勃兴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强烈冲击,其运作模式已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1]综合审视,社会各界对慕课的认知汇聚为以下三种观点。

1.慕课万能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慕课是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三位一体高效结合的全新教学形式,承载着以学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于中国高等院校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颠覆性革命,是解决当前大学教育理念固化、学生兴趣萎靡、教学成效不佳的“救命稻草”。大规模、开放性、优质、免费、自由学习等构成了慕课特点的核心词汇,从而备受依赖网络的当代学子追捧。慕课是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未来将取代现有的教学模式。他们甚至认为,慕课将会演变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终致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解体、倒闭、消失,由此滋生了日趋激烈的“慕课崇拜”情结。

2.慕课无用论。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究其根本,慕课是“新瓶装旧酒”,是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是与中国国情不符的舶来品,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突破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技术层面来讲,慕课虽然对网络课堂和远程教育有一定的拓展和革新,但也只是把实体课堂整个搬迁到了互联网上,与视频教学无异。此外,慕课平台是精心预设的统一版式,忽视了数以万计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基础性差异、多元化需求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质疑反对者有之,消极悲观者有之,厌恶批判者有之,抵触抗拒者有之。

3.慕课中和论。该观点用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看待慕课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慕课从2011年发端至今,发展迅速,其优劣也日益凸显。其优势是对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一次大创新和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打破了时空局限,受教育对象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式”学习,学习场域扩大,学习更趋灵活,并且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最大范围的合理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彰显教育公平。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是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是个非常好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我们的教育公平。中国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最终能够提高我们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这可能是慕课的贡献。”[2]然而,其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慕课是虚拟的课堂,这种“人—机对话”交互模式将直接抹杀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归根结底,人类社会是真实的物质存在,而非虚设的网络空间。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彼此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心贴心沟通,慕课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一原则。因此,它不可能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而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人机授课模式刚开始会让人耳目一新,但时间一长会使人倦怠生厌,不利于言传身教。

二、原理课“慕课化”的着力点

慕课不是万能公式,不能生搬硬套。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慕课模式可否适用于原理课,能否与之融合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原理课具有三个明显特点:教材版式相对统一,知识结构相对独立,内容体系相对稳定。这是开发慕课教学模式的着力点,也是其优势所在。

1.原理课教材版式相对统一是研发慕课的独特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改造的主阵地,其中的原理课是思想整合、政治导向和理论宣传的主要平台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统一的教材体系。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原理课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编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按照统一版式和内容面向普通高校发行,每一位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并考核达标。区别于诸多专业类教材,原理课从整部教材体系来讲,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且版式基本固定长期不变。这使原理课的“慕课化”有基本的思路可以沿袭、有统一的主题和内容可以参照、有统一的原则可以遵循,从而便于有效整合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适合于不同层次的慕课资源平台,避免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例如,可以针对受众群体的自身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多维需求等,分别研制“著名高校——重点高校——地方院校——职业院校”四个层级名师制作的精品慕课,然后向同类院校推广。

2.原理课知识结构相对独立是研发慕课的天然优势。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原理课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然而,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相加的“理论拼盘”,这三个部分密切联系、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打开人类解放之门的金钥匙,科学社会主义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的实现路径。分开来看,哲学、经济学、政治学隶属不同领域,这三个部分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这使研发原理课的慕课模式具备了天然优势。慕课的技术强项在于“碎片化”,即化整为零,可对知识板块进行切割,通过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微教学视频)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集中连续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知识板块,整体关联、个体相对独立,制作慕课时可以齐头并进、同步展开,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

3.原理课内容体系相对稳定是研发慕课的长期优势。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性认识。自诞生以来,尽管遭受了不少嘲讽、攻击甚至诋毁,但依然焕发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长期稳固、代代承继、薪火相传,就在于其是经过大量社会实践和革命活动检验的科学性、真理性认识。这便于原理课的“慕课化”,实现“一次开发,长期有效”。因为慕课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合了文字、图片、音乐、PPT、短视频等多种效果,囊括了观摩学习、问题互动、考核测验等多个环节,需要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思路,更需要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技术支持,制作成本高、耗费时间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多,且推送网络以后均为非营利性用途,全程费用无法回收。迄今为止,原理课的版本几经变迁,但也只是与时俱进地对其中的部分文字和数字进行了微调,其真理性的内容体系从未改变,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基本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观点(如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和学说体系(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等三大板块)依然保持着原貌。从一定时限来看,原理课的慕课开发是合乎时宜的,可以避免重复性建设。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青年学子的网络依存度越来越高,他们所获取的海量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副校长邓恩·纳特比穆宣称:“大学必须欣然接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行动,并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否则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未来。”肇始于西方的慕课已然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对此我们要顺应潮流慎思笃行,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恪守优势互补的原则,以更加开放的积极心态、更加饱满的包容之情寻求传统与现代的链接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慕课模式的契合点,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不断克服现实困境,将知识传授和信仰教育融会贯通,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广泛传播,充分彰显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2]黄震.慕课不是万能的[DB/OL].人民网http: //edu.people.com.cn/2013-11-28.

[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责任编辑:丁金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7-0045-03

*基金项目:北方国际大学联盟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经费资助项目“慕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创新性探索”(20140408004)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着力点慕课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学好集合的三个“着力点”
乡村振兴的几个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