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学习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016-03-28李忆华何南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教师

李忆华,何南岚



对话学习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李忆华,何南岚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自我更新的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对话学习中生成的,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精神世界的过程。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未来。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与课程文本、与他人、与自己对话,才能真正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关键词:对话学习;教师;专业成长

李忆华/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衡阳421001);何南岚/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湖南衡阳421001)。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改进和拓展自己的思想修养、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行为过程。青年教师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其成长关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下,青年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越来越高,学科专业知识也比较扎实,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则表现出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职业伦理等方面素质准备明显不足。从青年教师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通过与课程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以及与自己对话,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职业伦理,这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对话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一)对话学习的内涵

对话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基于认知价值,在学习中与客观世界、他人及其自己展开对话,在对话中重建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探究对象意义”的过程。其内涵包括:首先,对话学习是“从已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其目的是通过对话获取知识,批判和重建知识,实现经验交换、意义生成。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主体不仅要深入地与学习文本、他人对话,还要与自己对话,以实现有效的学习。再次,对话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多样的思想碰撞,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在学习的组织上,既要展示学习者个性,又要重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最后,在学习的成果上,通过与学习客体的对话,反思自我,“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1]。

(二)对话学习的特征

1.平等交互性。对话不是自说自话。对话学习本身蕴涵“平等”的价值观预设。“没有平等,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就好像水遇到了油,谈不上对话和交流,也撞不出美丽的火花”[1]。学习主体必须尊重对方的主体意义并平等相待,任何一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利和机会,都不得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人,带着自己的心灵、带着惶惑和探寻、带着自尊和敬畏倾听别人的意见,既要理解他人,也重新理解自己。学习主体、学习文本、客观世界等各方构成自由、和谐、开放、互动的体系,在合作与互动中相互启发,“一起共享知识”,弥补“独白”学习的不足,实现学习的最优化。

2.自主建构性。“作为目的的对话追求的是不断挑战高于自身水平的人,即学习就是要追求能与高于自身水平的人(专家、学者、师长)对话。学习本是基于沟通的社会过程,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学习便是为能与高于自己水平的他人进行对话、展开对话、深入对话,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话力”[3]。知识是建构的,不是灌输的;学习是主动建构意义,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作为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对话性实践活动,学习主体在学习中,不仅要重构自己与外部世界、他人的关系,而且要“通过自我内部的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4]。

3.开放性。没有开放宽松的氛围,就没有对话。学习是对话的过程,也是主体之间相互开放的过程。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学习主体不再固守自己的观点,而是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以任务为指向,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与学习文本、客观世界、自我、他人的对话,在交往对话中形成共鸣和默契。对话主体之间只有相互敞开心扉、互不设防、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智慧的生成,知识的共享。

4.生成性。对话的伟力在于发现科学真理。对话学习关注的不是形式上的交流和沟通,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递给他人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它是思想的流动、共享和创新。对话学习是学习主体之间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是思想的共生共荣。对话促使学习主体不断解放观念,主动反思社会、世界、他人和自我,“上下求索”自身智慧,探寻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重构自己与世界、社会、他人、自我的图景,提升自己的价值,收获学习的动力。

二、对话学习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自我更新的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对话学习中生成的,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与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过程。[5]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与课程文本、他人、自己对话,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在理解中与课程文本对话

有一些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扎实,踏进学校大门就被安排上讲台,教学“跟着感觉走”,漠视所授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教学抓不住重点、难点,缺乏组织性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教师专业成长乏力,课程意识淡薄,将“理解课程”简化为课程设计者意图的“文化复制”,忽视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生成者。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学生与课程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师建立起来的。“理解课程”的能力集中体现了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的存在状态。“理解课程”意味着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的不同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当今的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6]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把个体的感悟和经验纳入其中进行解构的过程。因此,教师理解课程文本,不是单向度的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意义文本的重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行为,而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课程开发者一起去沟通、交流、合作、分享,这种沟通、交流、对话就成为课程本身。但是,在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的“前理解”与现实教育场景的干预,在实施课程中教师可能因为暗含着自身的“前见”和领悟而不能忠实地传播课程内容。另外,情境、视域的差异要求教师重新诠释课程文本,尽管教师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再现课程开发者的文本原意,但是可以通过与课程文本对话来理解课程达到彼此“视域融合”。这一“视域融合”过程要经历“积极健全的课程主体自觉”“日常课程教学批判创造”和“‘实践理论’构建”三个阶段。[7]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课程主体意识,理解课程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然后以课程主体身份对课程文本加以批判,摆脱预定课程文本忠实实施者的束缚,实现意义的创造和生成。

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而言,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最根本的在于其专业素养。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履行专业职责,第一要务是明确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关系,确立课程意识,从学生发展需要和自身专业成长出发,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课程决策,理解并内化课程,实现“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飞跃。

(二)在反思实践中与自己对话

青年教师在学科专业上有一定的造诣,但是由于教龄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中经常会遭遇这样一些冲突:教学方法单一;误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无法自如调控教学环境等等。这些矛盾冲突往往在不经意间引发教师的职业焦虑感乃至倦怠感。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生命如不诉诸批评的省察,这种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教师成为自主反思的人。

反思是指对教育问题做出合理决策并评价这些决策后果的过程,是提高教学效能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工具。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途径,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取外在的技术性知识,而在于通过“反思”,促使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8]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依赖于说教。而反思性教学实践更多依赖辩证式的学习,包括对话、讨论以及不同想法的批判性和开放式的分析。在提出问题、挑战思想过程中,学习者理清思路并加深理解。特别是当存在智力冲突的时候,对话与反思就更有价值了。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带入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分享来自同行和学生的认识与观察所得,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反思性训练、行动研究法、分析性思维实践法、个案研究法、辅导法、反思日记、课堂活动与讨论等等。青年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开展反思实践,提高反思能力。首先,要促进学生的参与。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师生的角色实现了互换。学生确立学习进程,主导解决问题方案的搜寻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专家变为协助者,其任务是提出问题,主体地参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支持与相应的所需资源。教师既要扮演好戏剧演员角色,又要扮演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和分析整出戏的评论家的角色。其次,要检视个人教育理念、知识和经验。从根本上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以个人、学校和社会的价值观和目的作为参照,对个人和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做出批判性的评估。它不仅需要关注看得见的行为及行为结果,还要关注看不见的东西——思想与目的、自己的感受、对他人的感觉。清楚地了解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再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积极学习、内化由教育专家“生产”的教育理论。思想是从原典中反思、反省所提出的问题。知识结构、教学科研任务、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大部分青年教师很难像教育专家一样提炼问题,形成具有普适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反思实践中,青年教师既要尊重教育专家的看法和意见,又不能盲从,要从对教育专家及其教育理论的批判性学习中改进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主动建构教育理念,这是教师从“理解课程”走向教学行为,杜绝唯经验主义教学、预防职业倦怠等不良现象的有效途径。最后,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反思性教学实践既是一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策略,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用于教师个体与他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性的检验,从而解决重大问题。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需要一个支持环境,需要创设一个组织环境来鼓励开放性交流、批判性对话和合作,增强教学效能感。

(三)在合作学习中与“他者”对话

众所周知,当下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被课堂教学占着,教师上完课各自走人回家,加之一些教师在知识、经验、方法等方面交流上存在的自我封闭心态,课堂上的教师“独白”、教学上的“单兵作战”几乎成了不少青年教师的工作常态。而忽视团结协作、学术道德等因素,注重对个人教学业绩的考评,过分强调区分功能的教师评价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单兵作战”模式。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引导和加强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在互动共进中学会与“他者”对话。这种教师合作学习在学校内部涵盖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学校外部涵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政府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者之间、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人士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开展教师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形成学习共同体,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大家共同合作,一起检验、评估、修正组织与个人的实践,使共同体成员从日常生活的个人角色中摆脱出来,把合作的渴望解放出来,以“他者”的视角来检视自己的生活实践。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互促加深了解和对话,以共同建构促自我重新建构,弥补“独白”式教学之不足,为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觅一条捷径,相比“闭门造车”要少走更多的弯路。

近年的教育研究表明,学校成功的决定性要因在于教师专业成长中合作关系的有无,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定性要因也在于学校内部教师合作关系的有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即便他自己的课程意识再怎么完美,教学行为再怎么得体,他自己都不能脱离“他者”而单独存在。因而,强化合作学习,聆听“他者”的声音,吸取“他者”的智慧以完善自己的课程教学,是教师实现课程理解向教学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教师而言,教育专家、同行教师和学生是其专业生活中“他者”的核心要素。[9]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充满朝气和激情,合作学习为其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青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把握教育语境的变迁,熟悉“他者”的话语体系,学会聆听“他者”的声音,积极主动与“他者”建构学习共同体,这是青年教师摆脱教条化框架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

课堂教学见证着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见证着青年教师教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和智慧启迪的风雨历程。课堂教学是鲜活而又发展的,也是在与“他者”对话之中不断完善的。青年教师是在与“他者”对话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获得感悟和体验,吸纳并共享新知,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假如一个青年教师缺乏谦卑和倾听的心态,缺乏悦纳“他者”的情怀、与“他者”对话的诚意和能力,教学创新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就丧失了课堂教学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这样的教学当然很难有所作为。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履行神圣使命,使自己成为教育行家,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不断地走进世界,不断地在与他人、与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知识变成个人化的、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的东西。教育新常态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要适应变幻多彩的教学情境,学为人师,必须不断地与课程、客观世界、他人以及自己对话,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教师专业内涵,提高教师专业水准和教育智慧,达到教师专业成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曾国华,于莉莉.专访佐藤学:“学习是相遇与对话”[J].中小学管理,2013(1):24.

[2]蒋平.论对话的内涵、特征及原则——基于几种经典对话理论的解读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2):119.

[3]彭杜宏.浅论对话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9.

[4]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9.

[5]何菊玲.论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2):175.

[6]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1.

[7][9]程良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其向教学行为的转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13-114.

[8]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2.

责任编辑:贺春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7-0007-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非中心城市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13C80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非中心城市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1BCD035)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